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冉 峰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赵 博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王晓晶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的教改过程,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加强。
科学精神包括独立思考、勇于批判质疑,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等精神。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科学精神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种人格修养。当今教育改革,倡导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是要内化于心的。如何培养科学精神?笔者有以下四点浅见。
科学并非盲从于权威,而是对世界规律的探索。教师不能只注重课本上的那些科学知识,卡尔·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一书中指出:“一个拥有科学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科学精神”。教师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北京汇文中学的丁丁老师在讲授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只是灌输“宪法具有浓厚专制色彩”这一概念,而是在阅读大量史学论著基础上,设计了系列的探究过程,首先是引导学生分析在统一过程中,不同的政治势力形成了四种政治诉求,认识到宪法就是不同诉求和各种矛盾交织下的产物。然后学生依据宪法条文分析其特点,最后由学生完成对宪法的评价。丁老师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科学结论,认识到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时代的产物,虽有专制色彩,也反映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体验了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
重科学而不盲从,做到敢于质疑非常有意义。质疑是一种理性的怀疑。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质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培养质疑精神,也需要教师改变观念,从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种引导,通过设计层进式问题,催生学生在既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认知共识,进而形成矛盾性状态——这种思维的错觉,既然是内生性的逻辑性症状的反应,就比较容易构成学生在求解路径和纾解心理上的比较强烈的征服性的渴望及行动。而对于这类问题的突破与化解,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更能够比较切实的践行并落实学习最近发展区的生成性原则。从而达成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和促进。
然而质疑精神的培养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难题,毕竟学生的知识积淀不足,能力有限,很难对历史专业问题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常用的史料教学法,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张汉林老师《略谈史料教学的两个问题》一文提出史料教学批判思考四步法:“该史料的内容、作者、背景与动机分别是什么?有无与之相反的史料?有无与之类似的史料?比较、归纳所搜集到的史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如此史料教学,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这里提到的精神气质包括了质疑精神。
科学以实验实证为基础,探究问题过程中,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进行反复论证,而不是仅从经验出发或盲从权威。前述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盲从,就是缺乏实证精神的表现。
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用大量史料让学生分析,但多是为教材和教师观点做旁注。张汉林老师对此称之为“有史料的教学”,是“通过材料说明结论,而非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现在已经有一些教师对此开始反思,努力探索真正意义上的论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论证,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了深入的认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旅行,阅读,了解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有依据的实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有许多中学生的事例都说明,一个只善于获取知识但缺乏质疑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时曾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能否满足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欲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中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其艰涩的哲学、伦理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北京一六六中王晓晶老师在上这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理学的认识全部局限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认知上。因此她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全面、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而不是因循守旧的加以判断。课上没有讲教材固有的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了理学影响下的教育、文艺、士人观念、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材料,最后展开了“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的讨论,由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从历史时代、中西对比、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多个视角阐释自己的观点,改变了原本对理学偏颇的看法,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多元且比较深入的认识。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者,这个过程伴随着创新精神的树立,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许多中学老师在教导学生时,愿意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高中的学习仅靠勤奋是不够的,我建议教导高中生时,不妨增加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