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艳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对大学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尚 艳
(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密集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应用文书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应用写作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应用文写作课程则是以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为目的,重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目前高校的应用写作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应用写作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应用写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应用写作;教学;问题;思考
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偏重文学性的特点造成当前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欠缺,不会写规范的请教条、申请书等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因此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应用写作课程。但是,笔者结合近二十年来的应用写作教学实践发现,应用写作教学似乎并不尽人意,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应用写作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尽管高校管理者大多已经认识到应用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应用写作课程的设置上,仍重视不够,课堂安排有违教学规律。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应用写作课程是一门面向学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学时为17课时,1个学分,采用的是合班教学模式。一个教学课堂,学生人数经常达到一百多人。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留给练笔的时间不够,迫使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是满堂灌,理论讲解多,动笔实践少。应用写作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际的写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和了解,因此练笔应该是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合班的教学设置,不仅让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保证必要的练笔实践,而且对学生练笔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使教师在课后批改作业环节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虽布置了作业,但大多授课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统一讲解,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一对一指导,导致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进而在教学当中造成不理解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易使学生放弃对应用写作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耐心。实际上,在这门以实践为训练重点的课程当中,一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要面对一百多名学生,是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和进行针对性指导的,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应用写作包括的文种非常多,有礼仪类文书,有法定类文书,有各类事务文书、学术论文及各专业文书等。但是由于教学课时较少的原因,导致教学当中教师只能选取跟学生关联较为密切的文书进行教学,即使这样,在17课时当中也涉及到了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求职信、新闻稿和策划书及党政公文的写作。丰富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易使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进行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大多只有中文背景,没有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应用写作又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没有一定实际经验的积累很难讲得生动有趣,分析到位。应用文既有涉及到法律、经济等专业文书,如起诉状、申述状、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也有各类党政公文等。因为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一线工作背景,因此在涉及此类文书的讲解当中,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写作格式及写作注意事项进行空对空的讲解。如在党政公文的教学当中,因为没有职能部门的工作经历,在对行文关系的判断,对相似文种的选择及语言的运用上,就不容易拿出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大多写作教师就网站当中的一些红头文件,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而这个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个授课老师会有差异。再加上公文写作有很多特殊情况,而这些特殊情况却是理论当中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遇到此等问题,教师自己都有困惑自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解释,最后教学上只能用繁琐的公文格式,程式化的写作思路,固定的常用语进行教学,课堂上就显得枯燥,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写作教学长期存在着重文种格式,轻语言训练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大都以应用文的格式规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却忽视了应用写作教学中真正的实质和难点——应用文语言的学习。应用文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其文体直观可见,可采用模仿学习,套用格式,从理论掌握到模拟学习进而再到独立写作,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则需要逐渐养成。从中小学教育背景下走进大学的学生,接触的是文学性较强的文字,阅读的是碎片化通俗性较强的文章,平时运用的也是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语言。当前,大学生感到应用文难学,主要是因为应用文的语言风格和语体特点与中学的要求完全不同,在中学教学里,形象、生动、新颖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而应用文的语言风格却恰恰相反。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是事务语体,要求简洁、规范、平实、准确,“清浅简练”是其主要特征。要让学生们写出规范的应用文,语言上就必须摒弃口语以及感性化、文学性强的语言。
应用写作能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也体现了其分析、概括的能力,写作是其思维的一种体现。但进入大学的学生们生活沉淀不够,无法顺利将生活化的语言转化为应用语言。目前,应用写作的教学,对于语言训练的安排,大多放在基础知识或者概论部分,没有具体的实际操作练习,语言训练被架空,最终使得应用写作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应用文的格式上达到了写作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学到的也只是各类文种规范而已。在应用文的写作中,学生文字表达上没有运用应用语言,文字不简洁,口语化色彩浓厚,感性语言多理性语言少,写一则消息往往写成了记叙文,或者是出现大段大段的议论,写总结和党政公文也经常措辞不当,用语不得体。这与应用文教学缺少语言训练有关,也与学生写作素材和实践经验积累不够有关。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师,应重视语言转化问题,既让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的约定模式,也让学生把握应用文特有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应用语言不是文学语言,避免使用文学修辞手法,避免使用口语和感性化的文字,尽量使用词语的本义,了解应用文的语言规范,掌握应用文语言的特点,如文言词、介词结构、缩略语、无主句陈述句的运用等。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应用写作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演——练”的模式进行教学,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应用文理论,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素材,最终使得课堂上认真听讲者寥寥,低头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的成了常态。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没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他们需求的东西,最终会对此课程大失所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和专心,于是造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听就烦,一写就错”的状况。即使有的老师注意到了精讲多练,但是在练习的安排上往往缺少情境和动机,学生只是依照规范的文体照葫芦画瓢,在遇到具体实际操作层面时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加上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统一,没有根据学生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也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师要认识到,应用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应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积累打下基础,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应用写作就在他们身边,与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达到应用写作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小班教学,增加应用写作的课时量,让教师能安心教学,不急于赶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以练代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指导;师资方面,既可以把企业或事业单位中写作功底好的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员引进学校,学校也可定期安排应用写作教师到企业或基层单位一线岗位上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师资;同时,应用写作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对法律、经济等专业性强的应用文体多了解深研究,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真正把应用写作讲好,引导学生掌握实际的写作技能。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关注语言转化问题,安排具体的语言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具有写作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2017年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高级研讨会上,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认为写作教学应从生活性、人性和诗性“三个维度”进行深度挖掘。随着文本观念的变迁和文本多样性的变化,董教授主张在当前我国大学写作教学中应加强跨文体写作、可视化写作和新媒体写作等三种新型写作方式的教学。她的观点也为应用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