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班级导师制探究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韩志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班级导师制的实施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高校;班级导师制
导师制度(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这一制度为牛津大学培育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多位首相,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导师制逐渐走进我国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亦在导师制的道路上不停探索前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创建了区别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班级导师工作制度,选聘具有坚定政治方向、高度工作责任心,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职称学历较高的教授、副教授、学院党政领导、中层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形成大德育环境下全员育人的格局,班级导师制的实施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特别是在实行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后,如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难点。组建一支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合理知识结构的班级导师队伍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除个别“资深”辅导员外,普遍都比较年轻,他们当中大都是刚刚参加工作,人生阅历少,缺乏社会经验,在指导学生具体思想、生活问题时无法做深做细。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管理人员,一名辅导员往往在管理数百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同时,还要面对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时很难及时有效解决,某些深层次问题诸如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等问题更是难以触及。另外,虽然目前大多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较强,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扩招后的大学生在文化基础、思维方法和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大,高校学生工作仅靠辅导员管理已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面对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学生工作繁杂的现实,我们必须在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中补充一支队伍以弥补辅导员工作不足,让其与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加以引导。
随着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我国各高校的师生比矛盾日益突出,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与育人脱节,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目前诸多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般是由辅导员、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鲜有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工作中,而现有的学生工作队伍成员特别是辅导员多与所管理的学生专业不对口,对专业不熟悉,无法对学生专业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就业等方面给出专业性指导,难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方式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课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种种困惑。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位能够为其在学业上导学、生活上导心、成才之路上导航的领路人,这些问题,需要有着扎实专业功底的专业课教师来为学生指点迷津。
导师工作是一项十分繁杂工作,学生的学习、人格引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都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班级导师为其答疑释惑。要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首先必须完善班级导师制度,明确导师工作职责,严把导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科学的导师管理、考评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开展优秀导师评选活动,并在学校教学简报上进行专刊宣传报道,将好的做法和成绩渗透到各个院系,影响到每一位莘莘学子;其次,要选聘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选聘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职称学历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凭借他们严谨的学术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富于智慧的讲解方式和具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第三,班级导师大多是学校的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及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专任教师,他们的日常工作繁忙,这就要求班级导师们要掌握工作规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要满腔热情,耐心细致,才能将工作落实做细。
班级导师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与学生接触的基础上,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导师要在思想、学习、法纪安全、就业创业等方面全方位地教育指导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级导师应关心学生全面成长,不定期深入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活动中,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班级导师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不少于2次,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班会,也可以深入教室、宿舍,每学期与每位学生至少面谈一次。向学生公开电话、邮箱,利用微博、微信、易班网络社区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交流活动,与学生谈学习、谈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摆正“有理想、有信念”和近期目标的关系,主动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懈努力。
班级导师应在大学期间几个阶段起到关键作用:一是新生入学初期的成长指导。班级导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应召开“学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参与专业介绍、参观实验实训室等教育环节,给新生在学习方法、教育进程、专业前景、职业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和辅导,从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以及成长成才等方面用正能量引导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远、中、近期目标,做出个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二是学业中期的专业指导。这个阶段导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去客观分析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前景,了解行业环境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开展个人学习状况整理活动,学生针对自己成绩较差科目、毕业资格预测、英语、计算机考试成绩、就业前必须准备的职业技能证书等情况进行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学习计划;三是毕业前期的发展指导。班级导师要加强以诚信为核心和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风建设方面,班级导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学生各教学环节(入学、军训、实习、就业等)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开展经常性的学风教育工作。坚持班级导师、辅导员、任课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比如很多同学都不习惯大学时期自主的学习方式,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积极的学习动力,班级导师应与辅导员及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辅导,与任课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班级导师应根据自己学生所学专业,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思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益图书,指导学生在所学专业、相关课程上有效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获取新信息。要善于发现人才,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创新等项目,激发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定期为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使同学们对专业前景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在以后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要我学习”真正变成“我要学习”,以热忱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
辅导员面对的学生面比较广,工作更多的是集体指导和事务性管理,如军训、安排宿舍、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等等,工作重心在管理;班级导师面对的是30-50个学生这样的小团体,可以针对性开展工作,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工作重心在导学。在班干选拔、推优入党等工作中,班级导师应指导辅导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指导班级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和生活环境。学生的“奖、贷、助、补、勤”、评奖评优和推优入党等工作由辅导员提出初步意见,最后班级导师审核上报。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与导师应随时沟通意见,在处理突发事件、作好稳定工作中、共进共退,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班级导师的工作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创新了“德智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导师的工作主要以学业指导为主线,继而实现“导学”“导心”和“导航”的有机结合。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导中,班级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教学大纲、计划,大学三年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培养过程等,培养了大学生专业发展能力。突破了以往“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为特征的传统专业教育模式。同时,班级导师从新生入校时起就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就业课程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困惑和适应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帮助学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往的辅导员管理制度,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相对而言,辅导员有些难以面面俱到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强烈的无助,难以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求学要求。实行班级导师制后,班级导师和专职辅导员各司其职、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导师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大学生成才之路上起到了导航作用。在大学生人格教育工程中,通过班级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参加文化素质类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给予心理疏导等途径开展人格教育,形成渗透式人格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班级导师以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在逆境中自立自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文以载道、教以载道,发挥着心理疏导、人格培养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完成了立德树人的任务。
在以往的工作中,专任教师只管教学,学生管理主要依赖专业系部、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教学与教育割裂,专任教师对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不了解,在学生出现旷课、请公假、考试作弊等学风问题时,一些任课教师只会一味地谴责辅导员工作的疏漏,而不能站在学生管理工作者角度理解和处理问题。班级导师制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实行班级导师制后,由专任教师担任的班级导师扮演者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角色,班级导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和参与者,这种以专业指导为主线,专业教育为依托,集双向、互动、体验式教育于一体的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的无缝网状链接,克服了教育与教学脱节,改变了传统教育与教学相互割裂的培养模式,促进课内外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开展,使教书与育人得到较好结合,促进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全员育人”。班级导师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式师生关系,实现了因材施教,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增强了专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促进了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我校自2011年实施导师制以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理念,在社会实践、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强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也目标明确,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文化氛围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导师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间相互渗透,开拓了大德育环境下学生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实践证明,高校学生导师制是一项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好措施。此项制度将教师育人显性化,将育人对象具体化,使教师真正承担起育人的实际责任。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高校班级导师制的开展以来,赫赫成绩中也伴随着不足之处。诸如有学生向辅导员老师反映导师在专业或就业指导上面存在一定原因的消极状态,加之导师多数是高级职称教师或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业务工作繁忙,部分导师工作易流于形式;也有导师反映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自律性太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挥导师这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规避上述问题,是高校实施班级导师制度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杨飏,喻永均.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导师制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
[3]荆伟伟,杨湖.依托教师研究团队的全员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5—2016课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SCSZ201576),主持人:杨坤
韩志敏(1981-),女,硕士,副教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助理,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