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培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转折或争论时期全党思想、组织、纪律等问题的理论回应,强调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力量,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的历史任务中。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可以说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赋予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新的内涵与要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总结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经验教训,正确理解新时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当代意蕴,对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发展规律,并找到了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但是无产阶级要拥有足够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必须有一个自觉的政党、有一个由先进理论武装的本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早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总结革命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要求下级组织要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
1864年9月第一国际建立后,各国工人运动并没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有些仍受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布朗基主义等思想的支配,这使得国际工人协会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开展统一的联合行动。1871年前后,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委托,马克思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纲领》。该纲领进一步规定了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呈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规定了民主的组织运行方式,要求加强党的统一领导。1871年9月,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第一国际在伦敦召开代表会议时通过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以及进一步扩大总委员会职权的决议,以加强对各国支部的领导。恩格斯针对巴枯宁“反对权威”的论调,明确指出,“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277页。1872年,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恩格斯直接明确说道:“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0页。,要求把斗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攻击点上。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参加第二国际的多数政党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不义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实际上宣告破产。此后,列宁深刻总结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削弱党的战斗力的教训,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建立与发展进程中,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严格的纪律,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后,针对“经济派”反对建立革命家组织的谬论,列宁在其1902年2月写成的《怎么办》一文中,论述了建立集中统一政党的计划,提出“运动中的活动家所应当遵守的唯一严肃的组织原则是:严守秘密,极严格地选择成员,培养职业革命家”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页。,认为建党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形成党的领导核心。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充分认识到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指明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对于此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实际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伊始就确定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和训练“必须是很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年-192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须绝对服从之”、“少数绝对服从多数”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年-192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62-63页。等组织纪律要求,并专列了“纪律”章,着重强调组织纪律为党的组织生活和组织发展提供了纪律保证。1927年5月中共五大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并首次提出设立监察委员会,以保证党的纪律的严格执行。这些为建设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重要准备与铺垫。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着重强调:“党的纪律之一必须是少数服从多数”②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1938年10月,针对王明违反党的组织原则的错误和张国焘长征途中分裂党及其以后叛党的事件,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重申“四个服从”的党的组织纪律,指明党内民主“应是为着巩固纪律和增强战斗力,而不是削弱这种纪律和战斗力。”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1945年2月,毛泽东在分析抗战时局问题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思想一致、行动一致,保持党的纯洁性”,如果要抗战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有纪律、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④毛泽东:《时局问题及其他》(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严格的纪律与党的集中统一,增进了党的团结,增强了党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组织保证。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中,曾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下的一些地方,因长期自治产生了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出现了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这一形势已经不适应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高潮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严峻形势更是要求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党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党领导国家工作的制度,有力打击了建国初期的贪腐现象,推动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巩固和发展了新生政权。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其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中,提出了“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3页。的著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各种争论和不同声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融入到改革的全过程中,融入到每一个阶段的党的建设中。从改革目标的确立、改革方针的贯彻到改革路径的谋划,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的,管党治党也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层层展开的。从历史上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越要发挥好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全党必须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2页。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无产阶级的事业和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力量。
苏联共产党曾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存在时间最长的、执政时间最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达74年的执政历程中,经历了由兴到衰直至自动解体的历史轨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共产党时刻的警醒。
斯大林模式作为苏联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选择,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优势,但到上世纪80年代确已成为一种僵化的体制阻碍苏联社会活力的迸发。戈尔巴乔夫从经济改革入手,赢得了人民的一定好感,但经济私有化等战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反而摧毁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导致民众对改革的不满及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对此,苏共将“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政治领域,轻率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模式,错误地将划分党政职能变为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苏共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作用逐步下降,直至等同于一般群众性社会组织,丧失了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权。1990年2月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决定放弃苏共在政治体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随后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的第六条决议案,取消了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苏共彻底放弃了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权,而这一做法并未扭转苏共面临的严峻形势。
与上述情况相伴生的是苏共党内多元化导致的党内派别的迅速崛起。党内成员对改革存在不同看法本是正常的事情,但苏共的党内民主意味着不仅党内不同观点有权公开表达出来,而且相同观点的党员之间有权离开党的组织搞横向联合。此时,党内围绕改革态度的不同意见开始以组织化的形式出现,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有自己政治纲领和领袖人物的派别。尽管在俄共(布)的组织建设中,列宁针对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早就明确指出,“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页。,列宁要求严防党内分裂,巩固领导集体的团结统一。但是,苏共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未能避免党内分裂的厄运。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召开,此次会议非但没有对党内派别化和党内分裂引起重视,反而肯定和鼓励这一趋势,最终导致党内的派别活动凌驾于整党之上,各自为政,拒绝服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已无从谈起。苏共组织纪律性受到削弱和破坏,苏共的派别化和联邦化倾向不断发展,另组新党、党内建党等问题开始出现,党内派系的斗争使苏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党的威信直线下降。
由此可见,放弃党的领导、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派中分流的情况对于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中国共产党要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中的教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不懈追寻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为己任。96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中国共产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但是,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所进行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正是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④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伟大梦想的实现有赖于党的坚强领导,有赖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加强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使全党、全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为此,党的十九大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了明确的战略部署。就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而言,全党在各项工作中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以实际行动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就党的自身建设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自觉形成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伟大工程的建设中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