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李润楠
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和喧嚣的环境中,亚健康状态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中叶,园艺疗法和康复花园日渐兴起,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自然风景和森林景观对人健康的益处[1,2]。森林公园逐渐从以满足人们欣赏风景的观光需求为主转向了以陶冶情操、康体保健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3]。
与此同时,我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1982年建成,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后,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了生态旅游的主力军[4]。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是开展森林疗法、森林浴的极佳场所。探讨自然风景和森林景观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康体效益,不仅可以预防与压力相关联的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森林公园的景观,提高森林公园的舒适感和满意程度。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森林景观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保健效应指数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等几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于森林景观或自然风景对人的影响[5-7]。Kaplan等学者[8]认为森林植物对人有积极的影响,并且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自然风景能够缓解压力、促进病人康复的原因,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园艺疗法和康复花园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于植物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心理活动的相互关系[9,10]。通过分析脑波、血压、心跳等生理指标和紧张感、疲劳感等心理状态,许多学者指出森林景观或自然风景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有利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这一阶段贡献较多的代表学者有Ulrich 与 Parsons[11,12]、Park 与 Mattson[13]等。
通过分析与森林景观康体效益内容相关的文献发表量的年际变化,发现在2010年之后,植物对人影响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对于自然风景和森林景观与人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笼统的分析自然风景和森林景观对人的影响深入到其对人影响进行量化研究,为实现森林风景的康体效益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从而达到建设宜居、和谐环境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森林景观有利于人们心境的改善、精神压力的缓解和释放[14-18]。Ulrich发现自然的森林景观比城市风景对人的心理有更为积极的促进性作用[19]。Parson也指出,与城市景观相比,自然景观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情[20]。日本学者在森林公园与人的健康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入地阐述了森林浴的康复效果,指出森林景观具有减少焦虑、促进放松的益处[21]。
Grahn 与 Stigsdotter 对瑞典9座城市的开放绿地空间与居住者健康状况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经常性的接触绿地和森林公园对人的健康状况有良好的影响[22]。Chang测定了观看不同类型风景时人的生理和心理指标情况,指出公园景观会使人的脑电波增加,而水体和森林景观更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23]。
房城研究了北京百望山森林公园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得出结论:游客接触森林公园后,手指温度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升高、皮肤电导率显著降低,情绪趋于平稳和放松的状态[24]。郭二果同样以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北京西山三种游憩林的生态保健功能,结果表明:接触森林公园后游览者的身心健康均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指尖温度和血氧饱和度增加,皮肤电导率、RR间隔、心率及每分钟通气量均有所下降[25]。
李春媛分析了城郊森林公园与游客身心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公园对人的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接触森林公园后身体更舒适、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改善[26]。邢振杰等人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树木园的自然植物景观和几何植物景观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发现自然风景可以显著降低人体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缓解紧张的情绪[27]。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自然风景或森林景观对人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景观能够降低血压和心率,使人的情绪平稳,趋于平静、放松的状态[28]。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建立自然风景或森林景观对人影响的量化关系,深入、具体地分析自然风景或森林景观中哪些因素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起主导作用以及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与人的关联性。
森林公园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户外游憩需求,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愉悦心情、调养身心的天然场所。其康体效益主要通过改善小气候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提供优美的植物景观和声音促进人体健康、提供锻炼场所促进人体健康等途径得以实现[29]。在规划设计森林公园时,要注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森林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
在森林公园内开展盆景、插花、小型组合盆栽的制作等园艺操作活动,聘请专业人员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巧,既可以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很好地进行科普宣教,让人们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收获知识。此外,还可以招募人员开展植物养护活动,定期给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修剪等,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呼吁人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这不仅能够丰富以采摘、劳作为主的观光农业的形态功能,还能够通过园艺活动改善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森林公园的康体效益。
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休闲、疗养区域,积极开发森林浴、森林疗养等项目,利用不同植物的色彩、层次搭配,营造有益生理健康、促进心理放松、具有悦耳鸟叫声的植物景观,满足人们拥抱绿色、舒缓压力、平复情绪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利用森林公园内自产自销的食品对康复疗养人群进行饮食调理,进而调整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兼顾森林公园的康体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合理地利用其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自然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作用和在森林旅游方面的促进作用[30];积极营造康体环境,满足人们视觉(多彩森林景观)、听觉(悦耳鸟叫声)、触觉(多样植物质感)、嗅觉(芳香气味)和味觉(健康饮食)等愉悦感官的需求,有效地引导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切实的提升人们的健康状态和舒适度。将森林游憩、休闲疗养、康体保健合理地融入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去,更好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
[1]克莱尔·库珀·马科斯, 罗华, 金荷仙(译). 康复花园[J]. 中国园林,2009(8):1-6.
[2]李树华, 修美玲. 国际流行的园艺疗法[J]. 园林, 2004 (10):30-32.
[3]尤佳. 基于休闲行为的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李柏青, 吴楚材, 吴章文. 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J]. 生态学报,2009, 29(5):2749-2756.
[5]Lewis C A. People-plant interaction: a new horticultural perspective[J].American Horticulturist, 1973, 52:18-25.
[6]Ulrich R S. Visual landscap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Landscape Research, 1979, 4(1):17-23.
[7]Ulrich R S. Human responses to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86(13):29-44.
[8]Kaplan R,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9]Kaplan S.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 15(1):169-182.
[10]Kaplan S. The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M].Portland:Timber Press, 1992:134-142.
[11]Ulrich R S, Parsons R. Influences of passive experiences with plants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and health[M]. Portland:Timber Press,1992:93-105.
[12]Ulrich R S. Effects of gardens on health outcomes:theory and research in healing gardens[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99:27-86.
[13]Park S H, Mattson R H. Therapeutic influences of plants in hospital rooms on surgical recover[J]. HortScience, 2009, 44(1):102-105.
[14]Owen P J. Influence of botanic garden experience on human health[D].Manhattan:Kansas State University, 1994.
[15]Grinde B, Patil G G. Biophilia:Does visual contact with nature impact on health and well-be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09 (6):2332-2343.
[16]Kaplan S, Talbot J F.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 wilderness experience[J].Behavior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1983(6):163-203.
[17]Hartig T, Mang M, Evans G W.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1, 23(1):3-26.
[18]Maller C, Townsend M, Pryor A, et al. Healthy nature healthy people :" contact with nature"as an upstream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for populations[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5, 21(1):45-54.
[19]Ulrich R S. Natural versus urban scenes:Some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1, 13(5):523-556.
[20]Parson R, Tassinary L G, Ulrich R S, et al. The view from the road: implications for stress recovery and immuniz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8, 18 (2):113 -139.
[21]李树华, 张文秀. 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 2009 (8):19-23.
[22]Grahn P & Stigsdotter UA.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tress [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03(2):1-18.
[23]Chang C Y.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different landscape settings and a comparis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J]. Horticulture, 2004, 28:57-65.
[24]房城. 城市绿地的使用与城市居民健康的关系初探[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2008.
[25]郭二果.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26]李春媛. 城郊森林公园游憩与游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2009.
[27]邢振杰, 康永祥, 李明达. 园林植物形态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 (2):283-286.
[28]Coleman C K, Mattson R H. Influences of foliage plants of human stress during thermal biofeedback training[J]. HortTechnology, 1995,5(2):137-140.
[29]韩明臣. 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以北宫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30]张全洲, 彭蓉, 马兰. 关于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浙江梁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林产工业, 2016, 43(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