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林业产业的人才培养

2017-03-08 16:35
林产工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林业互联网+人才

陈 微 石 焱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出台,意味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 “生态融合”的全新定位。“互联网+”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升级,同样对林业产业影响深远,为林业产业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林业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互联网+”新时代,各级林业产业主管部门、院校、相关企业、机构应顺势而为,认真思考,积极推动林业产业的人才培育,为驱动林业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1 “互联网+”的本质与特征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定义为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对于林业产业,“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林业产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等一系列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林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化。互联网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从生产领域到生活领域,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已从最初单纯的互联网行业蔓延到社会各行各业。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手机网民6.2亿,占比90.1%,无线网络覆盖率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2]。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互联网的发展促生了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产业融合。“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3]。 “互联网+”促进了产业内部各个环节涉及的不同行业或产业本身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是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基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塑构建产业形态的重要战略。“互联网+”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建立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国家也将继续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3]。可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创新发展的过程。

2 “互联网+”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1)用户制造。传统工业时代,核心是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渠道成为核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用户主权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的本质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打破了原有的壁垒。传统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个性化定制,众包、众筹模式的出现,使得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中来,传统的企业制造转变为用户制造。以较为明显的家具行业为例,传统家具行业大多先做产品后找客户,本质其实是产品思维,而现如今很多家具行业成功转型,用户不仅可以发布需求,还可以参与家具设计,享受个性化定制服务,本质转变为用户思维。

2)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作为高端实木家具生产商的美克美家,携手IBM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利用智能机器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引入自动生产线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通过自动化仓库和物流运输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物流运输。智能工厂从客户在线预定,到个性化的产品设计,配合高效的生产线和互联的供应链,实现了颠覆传统制造时代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实现林业机械化、林业产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林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强效催化剂,也是我国林业产业从大国到强国的重要途径。

2.2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2015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林业产业相关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的新模式。

1)用户主权的商业模式。凭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的支撑,“互联网+”将各处分散的需求聚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形成规模,解决了重聚的价值。

2)免费的新商业模式。通过免费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吸引传统模式中的用户,形成规模流量,通过延伸价值链或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3)“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O2O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消费体验。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链中低效率环节。

3 “互联网+”视角下林业产业的人才培养

3.1 “互联网+”林业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及林业产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互联网+”视角下林业产业所需人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3.1.1 跨界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1]。传统的林业产业存在生产方式简单粗放,经营方式单一落后,思维模式局限定式等问题,“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林业产业边界,为林业产业注入了新技术、新业务,使得林业产业与农业、金融、旅游、制造、物流等多个行业相互关联,融合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林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和综合化,需要具备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善于学习、适应时代的跨界人才。需要既懂“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又懂专业技术;既能善用“互联网+”思维,又能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充分了解林业行业的特性,同时又熟练掌握产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复合型人才。

3.1.2 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探索林业产业的转型之路,需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基石。“互联网+”为林业产业带来了产品技术的革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林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林业产业的改变需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较强独创性能力,掌握这个时代商业新模式和新技术,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创新人才,需要既懂得先进理念又敢于付诸实践的创新人才,来引导林业产业与“互联网+”紧密融合,推动林业产业改革创新和升级转型,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三者的良性互动。

3.1.3 工匠型人才

工匠是指在工作岗位上踏实、能钻研、精益求精的技术人才。无论是搞创新还是谋转型,都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中国是林业产业大国,但并不是林业产业强国。林业产业经济增长还比较粗放,部分产业由于工艺和技术不精,导致产品过剩,有些产品需要较高工艺才能完成,但因缺乏工匠型人才,甚至出现产品短缺现象。“互联网+”为“低端制造”向“精细制造”转型提供机遇,林业产业必须顺势而为才能转型突围,实现自身优化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升级迭代消费市场,动能培育新兴经济,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转型期的企业最终要回归到产品,用产品说话,而精细的制造技艺与具有“工匠精神”、脚踏实地、专注极致的人才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互联网+”时代为林业产业打开了未知领域的大门,注入了创新和活力,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能辅助企业脚踏实地,对产品精雕细琢,站稳根基。

3.2 实施“互联网+”林业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策略探讨

3.2.1 建立林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国家层面建立林业产业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出台人才培训计划,将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培训经费。根据培养对象,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扩大培训辐射范围,提高培训服务效率。

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林业干部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开展林业产业领导干部专题培训;各地区各行业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互联网企业,作为林业产业人才现场教学培训基地,深入实地调研学习。

选配培训师资。从全国林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互联网企业,选配一批熟悉林业产业行业知识、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善用互联网思维的专家组建培训师资库,重点遴选一批兼具林业产业背景知识和互联网行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师资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创新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创新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深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适应林业产业升级转型的专业学科,培养掌握林业产业知识、懂得最新信息技术、善用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和林业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强化校企合作,高等院校和林业企业可以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实际需要人才。甚至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高等院校、林业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发展。选送一批年轻优秀的林业产业人才赴先进的互联网企业考察学习,切身感受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感受企业内部创新发展的氛围,将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战略紧密结合,为林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出谋划策。

3.2.3 完善林业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林业产业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各级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应该根据林业产业人才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激励,积极为其创造成长空间,激励人才自我发展动力,以此促进林业产业人才成长。

完善考评机制。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制度应遵照多量化,多维度。尤其对创新型人才,不能用传统的、片面的各项指标量化考核,而是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性质,制定有侧重的考核指标系统,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特长,公正考核,综合评价。

“互联网+”对于林业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级主管部门需要乘借“互联网+”发展之势,加速林业产业的融合和重构。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关键时期,培育一批懂跨界、敢创新、技艺精的林业产业人才,助推林业产业升级转型,促进林业产业创新发展。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2017-01-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l.

[2]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2):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 2016-03-18(001).

[4]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5 (4):4-17.

[5]阿里研究院.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 阿里研究院,2015-03.

[6]郭杨.“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17):17-20.

[7]李晓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经济纵横,2016(3):57-63.

猜你喜欢
林业互联网+人才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人才云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