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培养路径探析

2017-03-08 16:08:34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大学生

唐 飞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66 )

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培养路径探析

唐 飞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哈尔滨 150066 )

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二是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三是部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成因是:一是社会因素中重理轻文导致人文学科逐步削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侵略、多元文化冲突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二是家庭原因中的重智轻德、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家长们的负面影响;三是高校原因中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失,导致传统文化认知低、校园文化建设落后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官本位和腐败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四观”的形成;四是大学生的个体自身原因。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路径为:一是培养自主践行能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作用;二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三是注重教育实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四是坚守网络宣传新阵地,发挥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1 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和情感的载体。然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却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内存不足。部分大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肤浅,

二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纽带,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然而,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认识较为偏颇,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够肯定,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势力正在消逝。

三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缺乏信心。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其既定的发展规律,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来将实现两个统一:世界与民族的统一,现代与传统的统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未来走向抱有怀疑的态度,总是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缺乏自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不能适应当今现代化的需要,更不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种文化自卑的表现。

1.2 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

一是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对西方的饮食、娱乐、语言、节日等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力追求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在口头语言的使用上深受其影响,他们说汉语时往往夹杂着一些英语词汇,于是,说 hold 认为时髦,讲成语却称太酸。另外部分大学生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必过,而对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中国节日概念模糊。在精神娱乐方面,部分大学生喜欢 KTV,喜欢国外的休闲方式,喜欢美国好莱坞大片。

二是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内涵了解不深。“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 历史证明,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1]国内有部分学生崇拜西方文化,而又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憎恶中国传统文化,而又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

三是部分大学生对待西方文化过于极端。西方文化有其优秀的成分,也有其腐朽的内容。因此,对待西方文化既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要有批判扬弃的态度,要做到对方文化包容借鉴,防止极端地对待西方文化。部分大学生“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假思索地接受西方文化。

1.3 部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本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理应用中国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先进文化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播者。不过,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度不高。

二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信心不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必将在未来世界文化格局的构建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当代中国文化正展示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1]要从世界发展大势、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创造与本民族未来生活相匹配的新的民族文化。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不过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未来的生命力信心不足,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走向不够乐观。

2 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成因

2.1 社会原因

2.1.1 重理轻文导致人文学科逐步削弱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重文轻理、重农轻商,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重理轻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度否定,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文革”中曾经搞过“政治挂帅”和“批林批孔”;改革开放后我们搞过“经济中心”;在长达百年的时间中,我国的价值取向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教育为经济服务,强调知识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及高等教育追求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在我国教育理念中,重理轻文的现象尤为突出,以严重削弱文科为代价来推进理工科的“重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遭到严重的削弱。如上世纪50年代的专业调整,专业的种类由 1953 年的 102 扩大为 1957 年的194,文科则由 19 减到 15。[2]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人才的定义仍然是以科学技术型人才为主而非思想型人才,对重理轻文教育价值理念的推崇,意味着对文化发展的损害和削弱,严重损害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宣传、弘扬和创新。

2.1.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驱使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对社会主义所奉行的集体主义提出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政治信仰。”[3]

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个人、集体、国家间的关系时,往往特别注重个人利益,无视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所取代,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驱动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的迷茫、诚信的缺失以及伦理道德的滑坡。

2.1.3 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侵略

西方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输出大量的文化产品,以达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4]

通过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融入进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冲击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迷惑大学生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另外,西方文化霸权国家还利用网络媒体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他们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2.1.4 多元文化冲突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

部分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多元文化的冲突极易造成大学生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极易造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还会使大学生产生选择的误区,去迎合校园中的非主流文化,排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发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

2.2 家庭原因

2.2.1 重智轻德

在当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虽然强调素质教育,大多数家长仍然是重智轻德,一味强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德育的培养。如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多数家长让孩子学习的落脚点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是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文化观。家长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和训练不足,使得孩子在文化素养和做人上有所欠缺。

2.2.2 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由于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和八十年代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孩子父母文化观的不健全、不科学。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文化观念保守、文化态度消极,在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上,他们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对孩子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文化修养培养方面缺乏思路和方法,对其采取自然生长的态度。

2.2.3 家长们的负面影响

家长们的价值观念和对待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价值观念和对待民族文化及先进文化的态度。家长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部分家长们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信念以及金钱至上的人生理念,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枉然不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漠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3 高校原因

2.3.1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失,导致传统文化认知低

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主要途径,脱离教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当前高校文化教育,首先是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缺少。拥有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学科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专业,其他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及理工科类专业必修课程几乎没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部分学科只是在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内渗透一点点传统文化内容,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缺乏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稀缺的情况外,还存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课程严重缺乏的现象。其次是传统文化教育没有适当的教材。拥有的教材“大而空”,泛泛而谈的内容难以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更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三,相应师资力量的缺失,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好坏。多年来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更是严重缺失,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忽略,使得当前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还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在对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文化信息渠道的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学是学习和接受文化信

2.3.2 校园文化建设落后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场所,大学生的多数时光都是在校园内度过。《大学》里面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规定了学生学习、做学问的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为学生明德、修身、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我们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不足、精力有限、重视不够、创新不多,造成大学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这便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学校、班级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但往往不是根据学生需求去进行设计,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以一种被动的姿态去打造校园文化,客观上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不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局面。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时代脉搏和学生需求,丰富文化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塑造一个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2.3.3 高校官本位和腐败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四观”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产生了贪污腐败、拜金主义、诚信缺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高校作为“象牙塔”也没能置身事外,或多或少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腐败,包括学术腐败、用人腐败、招生腐败等等,这种腐败文化、拜金文化的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形成,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此外,高校行政化倾向阻碍了高校学术、育人本质的回归,在官本位、潜规则盛行的环境下,学生逐渐变成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4 自身原因

2.4.1 大学生自身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家长有较强的依赖,独立生活能力差,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和集体观念淡薄。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 后”接触到西方文化更为容易,出国体验西方生活的机会更多。

在西方文化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足。

2.4.2 大学生自身掌握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匮乏

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感官化、娱乐化的直接文字体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他们有了更多为个人兴趣去学习和阅读的空间,因此他们掌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我国唐宋以前的朝代顺序,还有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大学生说错了四大发明的内容,这都说明当代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令人担忧。

2.4.3 大学生自身主动追求非主流文化

由于非主流文化具有流行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往往主动盲目地追捧非主流文化。短信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厕所文化等非主流,在大学校园普遍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狂热追求。然而,非主流文化部分内容平庸化、恶俗化,无疑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3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路径

3.1 培养自主践行能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作用

一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学校丰富的历史遗产。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最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是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少高校在大学生踏进大学校门时,就对他们进行学校优秀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样,采用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母校的光荣奋斗史,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自觉承担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对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引导大学生回归生活,由发现家乡传统文化走向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鼓励大学生走向民间和社会中,在实践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践出真知,社会是大熔炉,最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兴趣还是民间和社会。“面向现实是德育发展的动力。”[5]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学生主体体验也很重要,走进民间、社会,符合主体发展的需要,通过主体自身对家乡、学校历史文化风俗的感知,转化为主体的自主、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3.2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既是社会选择、传承文化的专门场所,又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6]

一是同心协力,加强校风、学风、校纪、校训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校纪、校训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校风、学风带动学生自觉的学习,校纪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校训在理念层面上对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在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带动下,可以不断地陶冶学生性情,学生的灵气会不断的被激发出来。

二是提升内涵,努力建成人文校园。在进行人文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可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校园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动态性、多元性,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同时,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实际,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提高各类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利用舆论宣传工具、板报、校歌等手段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3.3 注重教育实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一是重视课程内容的发掘。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涉及较多的人文学科内容,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把思想政治要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激起大学生传承、创新文化的激情。

三是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7]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树立实践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走到老百姓中间去。社会是一本无字天书,在民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感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优秀传统文化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民间、沉积在民间,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会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民间文化会大大激起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4 坚守网络宣传新阵地,发挥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充分利用媒体正确导向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媒体的宣传,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首先,在校园媒体网络上应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价值观等主流文化的宣传,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当前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建起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校园网络要大力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活动策划,及时宣传先进的优秀的思想,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培养创造适宜的网络空间。其次,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大力推广网络内容的创新,寻找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耦合点,打造网络文化主题;创建一个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积极打造一个可以和大学生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便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罗雯.重理轻文:高等教育“师苏联”的教训[EB/OL]http://tieba.baidu.com/p/2750172965.

[3]徐秦法,林勇灵.当代大学生中政治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4]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5]刘卓红,钟明华等.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7 .

[6]董泽芳.和谐大学文化的特征与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6).

[7]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59.

[责任编辑金学洙]

小知识·如何让你的稿件不冷落·论文的讨论

有时也用“结论”作标题。在这一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1)在本工作中你得到什么结果?2)这些结果说明什么问题?3)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何不同?4)你的工作有何不足之处及局限性?

在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中,应该总结性地叙述你的主要发现,并且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审稿者除了看你是否有新的结果,更注意的是你对于自已的工作成果的讨论,是否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有没有将你的研究结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多数的初级人员往往会夸大自已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当他的实验发现某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高度相关后,他会下结论说,本工作发现了此自变量是这个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这个因变量是种疾病,他就会说他的这项工作发现了,这种疾病就是由上述的那个自变量(例如某种食物,或者某个外界环境条件等等)引起的。我看到过这样的稿件,显然是将两个量之间的相关性夸大为因果关系。

2017-06-15

唐飞,1982-,女,满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钢琴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大学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