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辩证法思想研究

2017-03-08 15:26:56邓辉煌
关键词:辩证法矛盾革命

邓辉煌,邓 佳

(1.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7)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作为其哲学思想的灵魂,是中西方文化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们通常把《实践论》与《矛盾论》(1937年)《论持久战》(1940年)《论十大关系》(1956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看做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经典表述,形成了以矛盾概念为核心的、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专门的哲学著作较少,此时毛泽东辩证法没有集中的理论表述,而是贯穿于实践得以运用并成熟,形成了极具现实性与革命性的成果,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探讨了彻底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辩证关系,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与专政相统一的人民政权,成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与探索国家建设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如何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革命的领导者向执政者与建设者角色转变、中国社会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产生了巨大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呈现“承前启后”的鲜明特质。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拓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拓展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将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受列宁及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新的发展。恩格斯曾总结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1]。列宁则将对立统一规律突出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2]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苏联教科书延续了列宁的观点,如西洛可夫和爱森堡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以“当做辩证法的本质看的对立统一及斗争”作为第三章第四节的标题,米丁等人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也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法则。列宁的哲学笔记与苏联教科书成为毛泽东接受辩证法思想的直接来源,他在阅读以上文献时做了大量批注,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归结为对立统一规律,并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的核心,认为“辩证法的中心任务,在研究对立的相互渗透即对立的同一性”,“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的统一或同一的法则的学理”[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规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4]299,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突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性,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将原来的矛盾规律进行了多元拓展,并对矛盾特殊性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发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为辩证法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将辩证法思想贯穿于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突出实践在辩证法中的主导地位,“唯物辩证法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在两者的矛盾上去究明,以承认实践到底是这个矛盾的主导方面为出发点”。这一时期的实践是毛泽东“根据历史进程每个特殊时期和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环境及条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独立的光辉的补充,并用中国人民通俗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适合于新的历史环境和中国的特殊条件,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群众与全体劳动人民群众战斗的武器”[5]。这一时期辩证法的实践就是中国人民推翻压迫、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过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6]1424人民革命的历史就是在斗争中不断从经历失败到取得胜利的辩证过程,是曲折的奋斗与光明的前途的统一。解放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面临从革命的领导者向执政者与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阶段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实践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内涵。

二、解放战争时期辩证法的实践与发展

(一)探讨彻底革命与重建国家的辩证关系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既要推翻旧社会,又要全面探索建立新社会,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彻底革命与重建国家的辩证关系日益凸显,二者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双重任务。

第一,彻底革命需要解决主要矛盾。毛泽东全面分析世界范围内反动与进步力量的对比与变化,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革命的主要任务。1945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蒋介石代表的帝国主义及其在华统治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对于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国际上,和平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和平正义的力量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4]1163,世界进步正义力量必将取得胜利,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得胜利。国内,蒋介石反动统治日渐失去人心,引发了人民反独裁反压迫运动的高潮;爱国民主党派、社会组织、进步人士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爱国统一战线,反抗美蒋统治的力量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世界爱好和平正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反抗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顺应了历史进步趋势,顺应世界范围内争取民主与独立的革命潮流,实现人民解放战争向有利方面转化,抓住人心才是争取胜利的根本所在。立足对革命形势的全面分析,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提出革命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如此”。[7]

第二,毛泽东强调兼顾破坏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双重任务,处理好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其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矛盾。在土地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在发展城市工商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贫下中农同富农、地主之间的矛盾,工农阶层同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激化,然而这些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并不存在利益的根本冲突,都能为反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而结成爱国统一战线。其二,随着革命形势发生变化,阶级矛盾主导下的其他矛盾也日益突显,推翻独裁统治与建设新中国的双重任务交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毛泽东注重兼顾军事斗争与发展生产,战略防御阶段时主要战场在广大解放区农村时,强调土地改革与军事斗争的有机结合,以生产保证前线斗争,以军事胜利保障生产。1947年6月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将战线推进至国民党统治的城市地区,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生产的重要性凸显,毛认为必要时可放弃军事手段而采取和平解放大城市的方式,以减少生命牺牲和生产破坏,力求新政权的经济恢复。军事斗争、发展生产都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毛泽东于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6]1316。革命斗争不是最终目的,打破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双重任务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6]1439。在解决阶级矛盾的过程中重视处理其他矛盾,探索城市经济建设、恢复和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才是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结合具体实际将辩证法贯彻于军事斗争与经济建设。军事上,这个时期形成“十大军事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成熟化与系统化的重要标志。在敌强我弱、敌我双方力量存在一定差距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该时期总的指导思想,力争在每个局部战场中占据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术的运用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灵活处理,对敌人控制的城市根据守备情况分别采取“坚决夺取之”“相机夺取之”与“等待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将运动战和攻坚战有机结合,长期坚持在迂回包围、围城打援的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在夺取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大城市则采取阵地攻击战以配合运动战;将行军前进与整顿部队有机结合,保证部队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体力,动员人民群众为军队提供物资支持,注重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练兵运动,实现部队的作战效率与部队素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有机统一。经济上,以农村土地改革为中心,同时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协调城乡关系。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协调总方针与具体策略的关系,改革要分地域、分阶段、分人群进行。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总方针,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抗日战争以来的减租减息改为彻底平分土地。总方针的实施则依据具体情况,一是依据老解放区、“半老区”和新解放区的不同矛盾及矛盾程度加以区分,老解放区的工作中心为组织贫农和中农中的积极分子领导农会,整理党的队伍、解决党与群众的矛盾;“半老区”必须以贫农为领导彻底分配土地;在战略反攻之后解放的地区,应当分两个阶段进行土地改革,要中立富农、打击地主,分配地主的土地,然后对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进行分配,逐步扩大群众基础。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针对群体采取不同策略,协调彻底改革和避免“左”倾的关系,使贫雇农发挥带头作用,团结中农,避免对中农、中小工商业者以及知识分子采取过“左”政策,对开明绅士与新富农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照顾,而严厉打击旧富农、地主中的恶霸。在开展农村土地改革的同时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依据中国经济的特殊国情充分重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质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同时保护民族工商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将城乡经济发展统一于保障生产、满足人民需求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其次,从实际出发制定党的政策路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军事斗争、土地革命、发展工商业等过程中制定了重大纲领和方针原则,如《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关于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针的指示》《关于工商业政策》《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等,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与归宿。毛泽东强调党的方针政策是党的生命,路线方针从具体实践中来,党员干部对于各地情况和问题必须进行亲身考察与调研,做到“胸中有‘数’”,避免无根据地、主观地解决问题,政策的科学与否须由经验即实践检验,回到实践中去。第二,党的总路线与总政策和具体路线与政策是辩证统一的。总路线是党根据长远奋斗目标制定并提出的,具体政策和策略是针对具体情况为制定和贯彻总路线而提出的,具体政策需要以总路线为依据,总路线的实施需要以具体政策为保障。实践证明照抄照搬他国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者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的,党的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保证总的方针政策都能贯彻于具体方针政策,并由每一位党员落实于行动。第三,党的方针政策贯穿了群众观点与群众方法,对人民群众的定义是历史的具体的。解放战争时期党力争团结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的含义具有广泛性,“是指一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压迫、损害或限制的人们,也即是1947年10月人民解放军宣言上明确指出的工、农、兵、学、商和其他一切爱国人士”[6]1287。党依靠的群众力量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侧重,土地改革时期主要依靠农民,而1947年以来随着工作重心向城市的逐渐转移,工人阶级成为主体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贯彻民主与团结的方针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毛泽东在1948年的《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中强调“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6]1427。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将实践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以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具体方针政策,实现总路线与具体方法的辩证统一,对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灵活而充分地发挥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

(三)实现民主与专政的对立统一

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是民主与专政的对立统一,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系统地阐发了新中国政权建设思想,提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一,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即敌我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必须诉诸革命方式解决。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号召人民丢掉对于所谓和平的幻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的矛盾只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1948年底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6]1372。另一方面,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将不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革命即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将逐渐取代阶级矛盾而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矛盾转变的前提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全面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区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阶级状况的复杂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可行的,由此他对人民的含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思想,尤其将民族资产阶级区别于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而纳入“人民”的范畴,“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6]1412,对民族资产阶级要实行保护、教育和改造,以充分发挥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是为国家与阶级在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中走向自然消亡而准备条件。第一,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并贯彻民主,才能巩固工农联盟,保证人民民主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而统一的统治力量以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坚决实行专政,消灭敌人的反抗与对民主的破坏,才能保证人民内部的权利得以实现。第二,民主与专政分别针对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将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专政是对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的在华反动势力实行的专政,这是保护革命果实、维护人民利益的必要手段,对他们“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6]1412。民主是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多样的、普遍存在的,它们是非对抗性的、可以调和的,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民主职能解决各类矛盾,经济上逐步以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经济走向集体化,政治上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统一,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充分保障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利益的统一;同时保存专制职能,消灭剥削阶级的残余,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然而国家的发展与完善最终是为国家和阶级的消亡准备必要条件,毛泽东以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性存在与意义,“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他们怕说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权力,就是这样的条件”[6]1468。

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辩证法的意义与现代启示

(一)毛泽东辩证法思想作为哲学形态,其学术内涵与价值尚需随着实践恢复和深化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对于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体现了辩证法作为“实践智慧”*这里的实践哲学或实践智慧即实现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统一的知行模式(区别于伦理学中的道德哲学或心理学中的感知能力或行动)。的作用,这一实践智慧或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在实践论的意义上总结和升华了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辩证智慧,使辩证法成为认识世界和指导行动的现实力量[8]。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这一实践智慧的哲学底蕴及其对唯物史观的拓展表现出更多的理论视角和现实关怀。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拓展,即在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地位的前提下如何认识非经济因素的地位,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需要被全面理解而科学评价,他对矛盾的强调和多元化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创新,作为学术形态的毛泽东辩证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在毛泽东辩证法同黑格尔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讨论中产生了不同观点,其中以诺曼·莱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或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或结构主义的形成对立,两派深入探讨了毛泽东思想与黑格尔哲学及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视角出发来肯定毛泽东的辩证方法与本体论立场,对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逻辑从辩证法与本体论的意义上加以辨明,提供了解读辩证法的不同于苏联教科书体系提供的传统模式的新视角。尽管毛泽东晚年将斗争哲学夸大而发起阶级斗争,但今天对其辩证法的内涵的解读不能囿于其晚年错误而一味否定,而忽视了其本体论层面丰富的哲学底蕴,应当结合毛泽东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全面审视与充分挖掘。

(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鲜明的文化自主性发展和实践辩证法,对当今立足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探讨知行合一的关系,对于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破除教条主义的危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成为破除西方唯心史观的危害、打破对西方国家的幻想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之间的契合以及对中国社会及人民需要的满足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结合,它不是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的,而是中国人民自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提出了中华文化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的优越性并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6]1516。与西方传统超越的形而上学不同 , 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存在物,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辩证法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最为接近的思维方式[9],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中国文化以及民间文化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之间的重要契合加以整合与发展,将中西方文化中辩证法的精华提升到理论高度,并现实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指导当下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同文化因素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于1964年谈及改造现行哲学体系的任务,批评哲学家搞的是“洋哲学”,自己则是“土哲学”,强调辩证法的本土化,提倡哲学家到实际中去,以社会为课堂,搞实际哲学,“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还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之中,以中国式思维把握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辩证法为基于传统而吸收西方思想的模式提供了典范。毛泽东辩证法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如何继承或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和马克思主义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元素,怎样处理毛泽东辩证法同中西文化之间既依赖又反叛的复杂关系,如今还是一项极有价值而尚待深究的学术话题,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而学习的外来文化无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突破苏联教科书式的模式而实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化,还需要求诸中华传统文化,尤其须以高度自觉的本土文化意识实践和发展辩证法,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处理好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西方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之间的关系[11],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根基而发展与创新。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2]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

[3]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7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24.

[5] 刘少奇.论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J].哲学研究,2015(03).

[9] 田辰山.要重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结构差异[J].中国图书评论,2008(08).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3.

[11]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6.

猜你喜欢
辩证法矛盾革命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