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军超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华人《道德经》中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分析
温军超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对《道德经》翻译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创建华人的《道德经》中英平行语料库。鉴于华人《道德经》英译研究以及国内翻译语料库创建的现状,本研究采取以译者为中心的视角,从语料库类型、规模以及语料搜集加工等方面规划了华人的《道德经》中英平行语料库,并指出了构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华人;《道德经》;英译;语料库
《道德经》作为道教和道家思想的文本来源历来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更是受到翻译界的青睐。迄今西译语已近三十种,版本达1000多部,其中“现存世英文译本有差不多300多个”。[1]据笔者统计,仅华人英译本(全文)就已接近50个(至2016年10月)。但是针对华人群体进行集中研究却不多,而且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更是少见。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华人《道德经》英译语料库创建必要性进行梳理的同时,参考国内的相关研究,尝试创建国内第一个华人《道德经》中英平行语料库,并分析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华人《道德经》中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有两个考虑,其一是考虑到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政策环境,其二是考虑到对《道德经》翻译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需要。
(一)服务于落实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一词滥觞于经济领域,是“对外贸易”“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等理念的升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攀升,它逐渐延伸至文化领域。文化“走出去”政策则是文化交流的升级与凝缩。2002年7月,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首次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2]随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3]文化“走出去”正式成为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教育部、文化部都在各方面对文化如何“走出去”制定了具体的规划与纲领。近些年来,文化“走出去”的实践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推进的对外培训与交流以及各级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精心运营外,主要集中于出版领域和翻译领域,而且这两个领域也经常出现重合。他们的重心都转到中国文化尤其是典籍文化的翻译出版及其研究上。在对外译介出版方面,外文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化系列,黄山书社出版了“中国红·汉英对照”系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学”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等等。此外各种文化出版项目也遍地开花,比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2006),“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6),“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等。相应的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出版借鉴及研究也被纳入其中,比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海外汉学丛书”、大象出版社的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女性系列”“海外学子系列”“环境系列”等子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译林出版社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译丛和中西书局的“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等。
(二)对《道德经》翻译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需要
在国家这种宏观语境下,作为中国核心思想来源和道教典籍的《道德经》(《老子》)及其相关思想的各种翻译研究也相继涌现。根据笔者的分析,国内有关《道德经》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研究,而具体的研究如下:1.译本的分析与对比(包括单译本评价与分析、基于西方某一翻译理论对两个和多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两个或多个译本进行多视角分析);2.译者视角研究(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等);3.关键字词和风格翻译的探索;4.《道德经》作为哲学著作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5.综述研究(主要包括译本综述、翻译研究综述等);6.《道德经》与面向计算机的语料库建设的结合问题。但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英译本研究,却并未单独开列出来,且研究深度不够。
对《道德经》翻译进行细化深入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展开,而基于译者群体展开的研究即为其中一个。《道德经》作为道教与道家思想的核心文本资源与整个中华文化圈及华人身份的认同紧密相连。华人译者(除了大陆地区)对《道德经》的英译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一是实现对“文化中国”[4]的集体认同,其二是获得自我的认同。基于相似的离散经历,大多数华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坚守与执着,宗教似的虔诚促使他们对作为道家与道教思想的渊源《道德经》,进行各种途径的翻译与释解,这些译本在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结果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更是强化了他们的华人身份。但是各个译者具体的身份嬗变与流散过往又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具体的释解与翻译呈现的样式各异。复杂的集体认同与个人认同混杂在一起形成华人《道德经》译介的壮大景观。华人《道德经》英译语料库创建的基本目的就是为这些译者与译本的细化深入梳理研究提供一个平台。
(一)华人《道德经》英译的研究现状
笔者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88-2016)及国家图书馆网上资源进行搜索,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华人自译《道德经》(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研究很多都涵盖在整个英译本翻译比较之内,研究分散、片面,有重复研究现象,也有没触及到的领域,尚待系统性梳理,而且对于单个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的很少见;2.对于华人自译《道德经》(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译者的研究极为零散,主要集中在林语堂、辜正坤和许渊冲三位翻译家,其他译者比如欧阳辛农、唐子章、倪清和、郑麐、张钟元、林振述、陈张婉莘、陈金梁、陈丽生、郑鸿、黄继忠、刘齐宣、居延安等人很少进行专文研究;3.在华人自译《道德经》的历史梳理上,虽然国内虽有一些框架性的文章和博士论文,但是他们的重心仍是将华人自译《道德经》的成果放到整个《道德经》英(西)译的大背景下,对于华人自译《道德经》(英文版)翻译史从未有过单独的梳理,而且对翻译行为背后的因素并未进行系统性归结;4.在所有《道德经》英译研究的专著中,关于华人自译《道德经》(英文版)研究的描述所占篇幅极少,最多只有半页篇幅,而且很少进行学理上的深入探讨。有鉴于此,笔者希冀借助于语料库创建对《道德经》华人群体译文、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结果等方面的一致性趋势和差异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如果有可能升华这些译作,从话语权角度为中西哲学对话提供一些契机。此外,借助于该平台也能为具体的翻译教学比如典籍翻译教学等提供具体的教学材料。
(二)《道德经》英译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及其创建
语料库(Corpus,复数corpora)原本只是语料的集合,后来用于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传统语言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等方面,之后它才获得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指经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1993年,杨惠中在国内首先系统探讨了语料库与机器翻译之间的关系。之后语料库与翻译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一是翻译语料库的介绍与创建。宋庆伟等(2013)和张继光(2016)分别对近十几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宋庆伟等以外语核心期刊为样本,从“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学语料库建设及应用、基于语料库的应用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语料库翻译学介绍及专著评介等六个方面”[5]对国内近20年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钩沉。张继光借助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CiteSpace计量学工具,对“中国知网1993—2014年收录的全部期刊中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论文的论文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6],但最后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很多,但是相关语料库的具体建设仍是不足。已有的相关语料库包括王克非(2006)主持和研制的北外“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刘泽权等(2008)研制的《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胡开宝、邹颂兵(2009)创建的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变译语料库,李秀英(2010)研制的历史典籍双语平行语料库,王大鹏等(2010)研制的茶典籍古汉-英平行语料库,黄立波(2013)研制的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这些涵盖不同领域、不同体裁的自建语料库的出现,拓展了相关译介内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国内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道德经》英译的文章不多,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88-2016)和国家图书馆网上资源的文献检索共发现论文12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自正权,2010;李大卫,2011;闵敏,2014),大多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专门针对《道德经》英译语料库创建进行的研究只有1篇(汪定明,李清源,2013)。自正权选取20个《道德经》全英译本,建立了《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可比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从而对“译本的显化和简化特征”[7]进行了系统研究;李大卫基于网络选取了40部《道德经》英译本,建立了《道德经》汉英翻译的对应平行语料库,从而“对一些名词概念进行了翻译对比研究”[8](但是译本的来源及原文本的可靠性,这些译本的代表性却不甚清楚);杨洁清以多元化翻译时期《道德经》的35篇译文为研究对象,以语料库技术为依托,对“《道德经》部分译本中文化词‘象’字、‘道’字翻译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9];严敏芬、闵敏(2013)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道德经》核心哲学术语的英译进行了对比研究;刘杨(2014)选取了六个英译本建立了语料库,对其中的“无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闵敏(2014)以威译本与林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对其中的概念隐喻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许文涛(2015)运用语料库方法,从词汇角度对85个《道德经》英语译文的抽样分析,揭示了翻译中存在一些历时性变化;赵颖(2015)利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吴经熊和韦利两个《道德经》译本进行了翻译风格的对比分析。汪定明、李清源尝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下的《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10],其中含有15~20个《老子》版本的中文(字符总数达100万字)和100多本英译本(字符为100万字),并指出了构建中的问题及挑战。总的来说,12篇文章所及真正进行建库的只有自正权(2010)、李大卫(2011)、刘杨(2014)和汪定明、李清源(2013)四篇文章。自正权(2010)和李大卫(2011)所建语料库中的中英文语料缺乏系统性、代表性和全面性,刘杨(2014)所建库中的语料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不具全面性,汪定明、李清源(2013)所建语料库虽具有全面性,但所含中英文语料太复杂,很多细节问题被一刀切处理掉,比如在英译本语料中,虽然保留了对中文注疏校勘的翻译,但删除了英文专著中的论述。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华人译者群体的近50个译本为基础建库,既考虑到研究的全面性,又兼顾到具体性和深入性,而且能为中国其它典籍的翻译语料建库树立标杆与规范。
(一)创建视角
本语料库的创建主要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居住的区域包括大陆、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建库的目的主要是对译者具体意图归类、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系统描述、对源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全面信息进行归纳与阐释,从而为更好的《道德经》英译本的衍生提供参照与借鉴。笔者将有全文翻译的译本都囊括其中,在对源文本进行核实的同时,对相关副文本信息也进行爬梳,尽量保证研究视角的客观与中立性。虽然华人的译者身份会有东方倾向、反殖民倾向、汉学倾向,但是本语料库尽量会剔除这些因素,重心放在丰富语料和翻译样本的提供上。
(二)语料库类型
华人《道德经》英译语料库是专业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同构的语料库,它既包含中文语料,又包含英文语料,但由于英文语料来源于中文源文本,所以被称为单向平行语料库(uni-directional parallel corpora)。中文语料库收集的《道德经》文本(部分包含注疏等内容)中,最古老的当属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其次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之后有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乃至陈鼓应的《道德经》注本,时间跨度2000年左右,是以历时性为主的语料库,英文语料库主要包含近80年的英译本,从1936年的Hu Tse Ling(胡子霖)英译本一直到2012年陈乃扬的英译本,既有共时文本,又有历时文本。
(三)建设规模
本语料库的规模不大,因为它主要以华人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及其原文本文本(包括注释、前言和后记等)为主。一般来说,语料库的大小根据研究目的和依照研究目标来设定,笔者展开相关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华人《道德经》英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规模大小不是重点。Stig Johansson认为,“(如果)一个较小规模的、精心设计和规划的语料库可以被透彻地分析研究,其作用并不亚于大型的语料库”。[11]而且Malm Kjaer认为,在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中,“如果能做到在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对应中保持‘一对多’(一篇原文对应多篇不同译文),这种翻译语料库就一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2]虽然华人《道德经》英译本各有不同,但源文本主体内容大致相同,这正符合了Malm Kjaer的描述。
(四)语料搜集及加工
李德俊认为,“理论研究应该走在实际建库的前头。在初步的理论研究和调查之后,开始搭建翻译语料库一部分,然后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和调查,接着继续搭建语料库。”[13]笔者在尝试建库之前曾经简单以几种理论和视角来解释华人各个译本的相同倾向,而且也单独对几个译本进行详细阐释,之后初步对所有华人的《道德经》译本进行了梳理,经过整理与分析发现创建和利用语料库能够有助于深化相关研究。
本语料库的创建采取手动与机器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华人《道德经》英语译文材料大多来自于译本原书的转写,部分来自于网络(网站http:// www.sanmayce.com/),中文源文本是根据译文的前言、后记等副文本信息部分核实出来的。根据研究需要,对英译文本的加工包括语料整理、标注和对齐,对汉语文本的加工包括分词、标注和对齐。
本研究中的所有英文译本由于出处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太规范的标记或格式,如若不加以整理会导致词性赋码出错,进而影响检索结果。有鉴于此,笔者采取本编码计划模式(TEI)对篇头和篇章作注,篇头注由笔者人工处理,信息标注包括题目、出版社、出版时间、致谢、版本情况、前言、后记、序跋、参考文献,篇章注包括段落标注、语句标注、语法和语义标注等,并适当加以评述。虽然Microsoft Word软件是常用的材料整理软件,它有查找、替换格式化等功能,但打开当前文本数量有限,没有大量文本的即时检索整理功能。所以本研究使用了一款名叫“文本处理器”的免费文本材料整理,该软件操作简单,可以处理单个文件,亦可以并行处理成千上百个文本文件。合格的英文文本由半角字符构成,除了单词之间、句子句子之间,其他位置通常不留空格。题目与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保留有回车符,其他不再保留;利用该软件,笔者得到了清洁的英语文本。此外,笔者借助于中国传媒大学自主研发的CUC ParaConc软件,在英文译本上实现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篇章和篇章之间的对齐
对于中文文本,由于《道德经》各个版本跨时间较长,各个版本之间存在着章节、字句上的差异,所以中文语料之间采用句级对齐。《道德经》源文本皆为文言文作品,其语言意蕴复杂、深奥,理解时存在一词一义、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等情况,必须辅以人工分词,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准确率。因此,笔者利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汉语词法分析软件ICTCLAS3.0对汉语语料进行自动分词处理。此外,中文文本也存在着诸多篇头和篇章注,皆由笔者进行人工处理。
单篇译本或单一译者的译本只能说明翻译者的个人活动,双语文本对应概念和术语的对比则勾连了多个译本及其译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华人《道德经》汉英平行语料库建构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强调这种关联性与内在趋势,从而促进相关主题的系统深入研究,并为未来更好译本的出现提供有效的平台。很多传统翻译研究难以完成的工作,在语料库条件下可以得以实现,而且大量丰盈的语料加深了研究的可信度。随着其接受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这种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笔者持有相同的目的从而进行尝试性地建库,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很难解决:其一,中文标点问题。古代汉语在宋朝之前虽有句读但没有标点,到清末情况仍是这样,建国以后加标点才成为主流。语料库中的《道德经》原文本需要根据英文本复原,由于英译本附有标点,因此译本与原文本的标点很难做到有效的契合。再加上《道德经》各种文本内部章节语句的调动更是增加了难度。其二,汉字字体繁简问题。目前现存的各类《道德经》版本,除20世纪80年代及其之后出版的是简化字版本,多数版本都以繁体字呈现。因此在建库时,原文使用繁体字仍然保留,但要不要辅以简体字版,目前很难处理。其三,译本的典型与非典型性问题。由于本语料库的创建主要围绕华人群体的译本进行,考虑到全面性,理应将各个译本都考虑进去,但是鉴于各个译本的典型性程度不一,需要对一些译本进行取舍,很难处理。
[1]张小钢,包通法.《道德经》英译版本的归类及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115-120.
[2]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J].文艺研究, 2003(1):5-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0.
[4]羊凡.儒家伦理与“文化中国”——杜维明教授答问录[J].观察与思考,1995(1):22-23.
[5]宋庆伟,等.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 [J].上海翻译,2013(2):25-29.
[6]张继光.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3—2014)[J].上海翻译,2016(3):34-40,61,93.
[7]自正权.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英译本的显化和简化特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李大卫.《道德经》中名词概念翻译对比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9]杨洁清.译“道”之道——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道”字翻译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68-71.
[10]汪定明,李清源.《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J].上海翻译,2013(4):60-64.
[11]Johansson,Stig.Times change,and so do corpus[A] in K.Aijmer&B.Altenberg.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C].London&New York:Longman,1991:314.
[12]Malmkjaer,K.Love thy neighbour:Will parallel corpora endear linguists to translators?[J].Meta,1998(4):534-541.
[13]李德俊.语料库的“代表性”问题及其对英汉翻译语料库建设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7(5):66-69,112.
责任编校 秋晨
H315.9
A
2095-0683(2017)01-0115-05
2016-12-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YY016)
温军超(1979-),男,河南西平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