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蒙苑宁,曹润宇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译介理论研究综述
刘 颖,蒙苑宁,曹润宇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译介学理论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拓宽翻译的内涵,不只关心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关注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失误、变形、增添等,从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审视翻译活动。
译介理论;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
20世纪90年代,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一书中提出了译介学的研究主张,谢教授从跨学科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理论体系,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向。该书在绪论中对“译介学”做了如下界定:“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译介学所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该理论在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作品的各种不同译本时,不会如传统的翻译研究那样去评价哪个译本更优,哪个译本逊色。译介学对翻译过程没有进行规范,而是对翻译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描述,研究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阐释历史渊源。文学的翻译过程包含着译者对两种不同文化在各个方面的解读,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历史、风俗等。事实上,译介学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就是一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
该书主要探讨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谢先生指出文学翻译具有再创造性,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是相通的;第二方面强调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肯定了其价值和地位;第三方面则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撰写翻译文学史的设想。
(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可以说是当代译介学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由于翻译文学的语言具有高度的美学功能特征,其不同于仅为达到交流和信息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原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通常会调动自身的语言潜能,丰富语言表达,最终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当译者试图来传达、再现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时,他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解读、重现原文表达,并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文意。但文学文本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等待读者发现的一种客观存在,而是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意识,不同的读者与文字发生碰撞后会产生不同的火花。“能使一本书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地方,是读者的头脑,而不是一本书从封面到封底之间的印刷书页或空间”。况且人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自身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其认识世界的过程都是在一定的主观指导之下进行的过程,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
(二)翻译文学的地位及价值
译介学首先将翻译文学真正的学术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并把它确立为一条专门的学术术语。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文学概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许多人会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究其原因,这种认识的形成是由于人们认为文学翻译只是不同语种间的语言符号转换,其本质依旧是外国文学。实际上,这是把复杂的文学翻译活动简单化,低估了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所起的作用,忽略了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往往处于一种无明确归属的尴尬处境,翻译研究者往往只关注其中的语言现象,忽略其文学地位。而文学研究者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认为这是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没有把翻译文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归位。因此在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翻译文学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源语国的文学史里,翻译文学就更没有了自己的地位。
回顾历史,世界各个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广泛地为人所知、享有盛誉得以世代流传的。当今世界上相当多的经典作品主要就是以译作的形式存于世并流传于世的。例如许多拉丁语的杰作,假如没有英语等其他语种的译本,也许早就遗失了。这种情况在非通用语种的文学里更为明显,如《百年孤独》《安徒生童话》等。
为了论证翻译文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意义,谢天振先生首先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接着通过对比文学翻译与改编,找出两者间的实质性区别,从而得出翻译远远超出改编的结论。
至于翻译文学能不能归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谢先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探索:一是区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别,二是为文学作品国籍归属问题寻找依据。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它属于艺术范畴,既要传达原作的基本信息,也要传达原作的审美信息。一篇好的翻译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转生,能弥补其有限性,并赋予其新的生命。我们根据译者的国籍对所翻译文学作品的国籍归属做出判定。
(三)撰写翻译文学史
根据译者的国籍,谢先生将翻译文学归入中国文学的范畴,但其强调的是,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文学体系内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由此提出了编写翻译文学史的设想。同时,翻译文学史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作家、作品和事件。作家包括译者和原作者;作品则指的是译作;而事件是指文学翻译事件,以及译作在译入国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程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译介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分析研究文学作品“引进来”以及“走出去”译介效果;二是对译介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补充和完善。
就英译研究来看,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译介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上,而外国文学“引进来”则相对较少。例如鲍晓英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出发,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对外的译介模式。另外该学者通过分析莫言英译作品的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和受众,指出其作品的译介效果“喜忧参半”,从而提出了加强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效果的策略。刘云虹和许钧则从译者的角度讨论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连译带改”的翻译策略,对“忠实”、“为读者翻译”的基本理解及其作为译者所承担的责任。许多与许钧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走出去”特别专栏中,分析了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与传播,探讨了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若干建议。赵征军则以《牡丹亭》为例研究分析中国戏剧典籍在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李崇月也从对外译介的角度入手,对《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一百首》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一定建议。在“走出去”方面,赵宏维曾从翻译和批评两个角度出发,对后现代小说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综述。马军红认为翻译在生态和社会之间均存在关联,其从译介的视角考察了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系统描述了国内译介美国生态文学的概况,并对其译介特征进行了剖析。
译介学是近几十年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得最为迅速、最具生气的研究领域,自谢天振先生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之后,各学者着眼于这一较新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如今译介学在其理论部分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例如査明建曾以译介学的发展渊源角度为出发点,强调了译介学研究的比较文学性质,在整合译介学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译介学的理论、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做出了新探讨。费小平通过大量实例具体讨论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承认以及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之关系等译介学问题。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谢天振先生译介学做了某些补充。例如杜丽娟从“创造性叛逆”的角度对《译介学》增订本进行评介,找到了文学翻译的“归属感”。徐玉凤、殷国明二人提出“译传学”的刍议,指明传播的过程对翻译的修正和影响作用是翻译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此外,张晔、刘静平、孙萍、成滢等则是在译介学视角下进行文学翻译研究概述。
谢天振教授在翻译理论的宏观建构和学科发展中,具有非凡的胆识与远见,在理论探索和论证中,他的敏锐与严密也令人敬佩。译介学研究提高了一代译学研者的理论素养与理论意识,促进了中国译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中国译学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晔.译介学对传统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语学刊:2003(3).
[4]杜丽娟.解读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媒介文化:2015(7).
[5]谢天振.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J].渤海大学学报:2008(2)
[6]费小平.译介学—概念渊源对象批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A Brief Review of Medio-Translatology
LIU Ying,MENG Yuan-ning,CAO Run-yu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9,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dio-Translatology greatly expanded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s but also the mistakes, loss, ad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a greater picture of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Medio-Translatolog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eative treason
2016-12-22
河北省社科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研究”(201603010102)的部分成果。
刘颖(1978- ),女,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I207.42
A
1671-3974(2017)02-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