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7-03-08 10:07保红霞
关键词:颜渊子路弟子

保红霞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孔子教育思想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保红霞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当今,大学教育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其基础地位。高校政治教育在当今教育中尤为不可缺环。孔子精通“六艺”之学,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被尊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好学,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思想在中外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一以贯之”教学精神更是备受推崇。这些丰富的教学方式,都是我们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借鉴资源。

孔子;《论语》;教育资源;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养成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提升全体国民素质,促进人长远发展是当下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论语》是直接反应孔子思想,其中有关于孔子对人生价值观、政治观、修养道德观等方面的重要阐述,在今天仍具有普世性。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曾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1]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树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孔子教育思想及《论语》精华成分,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一、好学:人格身教的基石

大学阶段是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并非乐观。如何因势利导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高校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孔子好学及高尚品格为大学思想政治老师提供了典型范例。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各诸侯国混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以致“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2],周公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孔子自述自己“少也贱”,但“多能鄙事”(《史记·孔子世家》),经受苦难却并不甘心堕落,而是积极进取,以谦虚好学自居。《论语·八佾》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不懈学习。反映孔子刻苦好学的如:《论语·雍也》载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泰伯》载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述而》载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反映孔子谦虚好学的如:《论语·子罕》载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述而》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公治长》载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反映孔子乐观好学的如:《论语·述而》载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学习勤奋刻苦,态度谦虚,不仅是好学,而且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不光是学知识,也是提升德行和能力。《论语·学而》篇主要讲学习问题,孔子希望弟子成为“君子儒”[3],而“儒”之本义,就是以“仁”“义”“忠”“信”“孝”“悌”等思想教人,讲究礼乐,崇尚礼仪[4]。孔子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然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合于一,即“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博学,经书传授仅仅是手段,真正是人格的感召力。《论语·子路》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载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孔子的影响下,弟子都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如子夏曰:“博学而驾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在弟子心目中,孔子是弟子最信服的楷模,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孔子的人格身教,发出“大德敦化”的感召力,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凡孔子行迹所至,偶所亲即,其风光之所熏灼,精神之所影响,实有其永不昧灭者。 ”[5]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道德修养、人生哲学等知识,都与未来大学生走上社会密切相关。大学思想政治老师具有“好学”“乐学”的学习精神及“身正”的人格感召力,大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开阔自己的政治视野。政治课上,老师在指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通过人格精神为学生指明崇高境界的追求,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教导下,能锻炼和提高自身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充满正能量,日后自然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二、“志于道”:教学的坚定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增强社会发展后劲的需要,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该具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并能承担社会发展重任。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7],也说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为社会服务思维。孔子坚持“士志于道”,明白要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实现天下有“道”,必须有优秀的学生承担“道”的使命。《论语·泰伯》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坚持培养学生做“士”,让“士”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时常让学生各言其志,立志问题是孔门师生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8]。对胸无大志、吃喝昏天黑地、整日无所事事的学生,孔子谴责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孔子最终是希望“天下有道”,不仅自己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希望通过兴办私学培养治世贤才,培养弟子承担“道”的使命。为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孔子非常重视培养弟子从政。如在《论语·颜渊》载:“子张问政。”《论语·子路》载“子路问政。”《论语·为政》载“子张学干禄”《论语·子路》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论语·宪问》载“子路问事君。”《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论语·子路》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论语·尧曰》载:“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等等。在孔子教育下,弟子们表现出关心政治和从政愿望,认为学习目的就是实现“天下有道”。

当弟子违背社会道义,或者不具有实现“天下有道”的意念或行为,孔子进行批评或谴责。例如当“宰予昼寝”,孔子斥之:“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当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要求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当子贡傲慢自大时,孔子斥之为“瑚琏之器”(《论语·公冶长》),当樊迟请学稼,孔子即批评其为“小人哉”(《论语·子路》)。孔子社会责任的使命,影响了历代中国有识之士,每当社会“礼崩乐坏”之际,他们便会扛起卫道大旗,匡正社会。

孔子培养弟子有正确价值导向,并不仅仅培养知识传承,而是用知识培育“志于道”,让天下“正”的君子。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大学生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会受到不良思想侵蚀。所以,积极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并逐步使大学生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精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立身信念,是抵制不良思想的免疫剂。大学生真正拥有高尚的价值导向,走入社会后能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地评价自我的存在,洞悉人生价值的内涵,善于在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空间中寻找社会核心价值的奋斗坐标。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灵活多样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与其提出的一些教育原则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创办春秋时代最大的私学,取得成绩巨大,弟子号称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在弟子的努力下,孔子之道“弥尊矣”。这与孔子采用“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教学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既是教育主导,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一生教学过程就是人生进德修业的全过程。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早期孔门弟子与孔子年岁相差不大,如秦商少孔子四岁。但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入孔门的弟子与孔子年岁相差较大,如有若少孔子43岁,曾子少孔子46岁,子张少孔子48岁。孔子弟子不但年龄上有差距,他们的职业构成也很复杂,贫富差异也很大。《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不同的弟子分别擅长不同专业领域,如子贡为商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原宪贫困“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弟子们对学习的领悟上亦不一样,冉求是“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颜渊是“见其进,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尽管弟子差异很大,孔子依然奉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达到“束修”的年龄,孔子都一视同仁。

孔子认识到弟子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论语·雍也》载:“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基于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他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最终目标是学生提升人格修养。在进行教育时采用了极为灵活的方式,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解释,如对“孝”的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再如孔子对“仁”的解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教学中,孔子教学过程是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学”并重,相辅相成。从而,让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在教学中,孔子历来提倡学习要有积极性,“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在建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之上,孔子对学生积极践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有时是弟子提问,孔子回答,如“问孝”(《论语·为政》)“问仁”(《论语·颜渊》)等;有时他先向弟子提出问题,弟子回答后他表态,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论语·学而》)“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论语·公冶长》)等;有时是让几个弟子展开讨论,他总结发言,如“弟子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子路问强”(《中庸》)等;有时在弟子面前以评论古人的方式来体现他的思想,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等。在当今大力提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孔子教学方式,能提高大学生思辨性,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而不是失败烦恼。

四、孔子教学思想的崇高地位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东方“圣人”,其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影响无人能比。他精通“六艺”之学,把“六艺”落实在社会伦理实践中来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史记·滑稽列传》载:“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弟子对孔子有诸多赞溢之词。如《论语·子张》载:“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罕》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公冶长》载:“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子张》载:“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

孟子更是以“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来赞扬孔子人格境界。近代的康有为先生更是给予孔子崇高头衔,他认为:“孔子圣之时者也。若其广张万法,不持乎一德,不限乎一国,不成乎一世,盖浃乎天人矣!”[9]还认为:“孔子法尧、舜、文王,于民主法尧、舜,于君主称文王。”[10]

《论语》影响中国2000多年,其蕴含的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内容,为当下大学生立人修身提供有益范本。当前,很多大学生思想情绪偏激,若心态不能客观、冷静和理智,在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上就会不理性化,行为就会偏失容易,把当今看成是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要善于捕捉大学生思想变化,正确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加以积极引导、教育,提高他们道德素质。孔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教学风格,丰富的教学经验,蕴涵深远的教学理论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及强大的教育功能,对今天的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依然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1]叶晓楠.传承民族劲射 凝聚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2-27.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68.

[3]《论语·雍也》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黄怀信认为:“贵族学道义有用,平民学道义无用”,黄怀信.论语新校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32.

[4]黄怀信.“儒”本义及儒学特质[J].张秋升,王洪军主编:.中国儒学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20.

[5]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12:68.

[6]叶晓楠.传承民族劲射 凝聚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2-27.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出版社.2010:34.

[8]《论语·先进》:“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参考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205.

[9]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6 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10]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 6 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1.

保红霞(1970-),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颜渊子路弟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弟子规
弟子规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