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弟子规》中的人伦道德三维度

2017-03-08 10:07
关键词:力行孝悌弟子规

覃 琦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试论《弟子规》中的人伦道德三维度

覃 琦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所以处理好人伦关系特别重要。这种人伦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弟子规》就是从人伦关系的三个维度,包括亲情之间、与他人之间及与自身之间中阐述,每个人要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这些都是我们本应该具有的良好德行,同样也是《弟子规》具体教导的内容。

《弟子规》;人伦道德;道德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是儿童启蒙读物宝典,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命名,于是编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须遵守的《弟子规》,成就了《弟子规》“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美名。《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合仄押韵,朗朗上口。内容采取《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序加以引申扩展,将儒家传统的孝悌、忠信、仁爱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加以说明,作为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以此指引弟子做到静以修身、简以养德、敦伦尽分。

一、与亲情之间的维度:孝悌——重伦理亲情,守孝悌之道

子曰:“夫孝,道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也是这个道理。孝,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为,也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弟子规》则是以“入则孝”开篇,即为人子女在家应孝养父母,强调子女要有恭敬之心与关爱之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指出对父母的呼唤和命令,要及时的给予回应,不要延误偷懒;对于父母的教导,要毕恭毕敬的、谦逊的接受。“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使老人家心安。据说在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夜,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安然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让父亲睡去;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焐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成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指出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做出伤风败俗之事,以免父母受牵连受辱。《论语·为政篇》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指出孝就是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在父母生病时,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中庸》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就是孝的顶点了。“入则孝”后面便是“出则悌”。“悌”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悌,善兄弟也”,指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对兄应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但在广义上讲,则是指在社会上与别人相处要像在家里一样,尊长敬上,爱小护幼。《大学》上提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长幼有序,这是礼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之道。第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强调了兄弟应如何相处,兄弟和睦,让父母欢喜,这也是孝顺的一种方式。“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些是教会我们对待长辈要恭敬尊重,内敛有礼。在尊长面前,不能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能放肆忘形。“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指出对待一切长辈、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尊敬、友爱。

“入孝”和“出悌”出自《孟子》中“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一句,古时常提作祠堂左右仪门的门额。人们从“入孝”进去,从“出悌”出来,这就是“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辈”。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只有家庭健康美满,社会和国家才能兴旺和谐,在这种前提下,用来维系家庭和谐的孝悌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弟子规》正是从孝悌两个要素出发,劝导弟子在家要孝养父母,尊敬兄长,爱护幼小,并推而广之,去构建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顺的良好人伦社会。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做的,先从孝养父母开始,推及到关爱兄弟,再去尊敬和爱护一切人。人生在世,父母给予我们的呵护感激不尽,如果对这份恩情都不报答的话,将会失去最基本的道义。如果行为处事不是以道义为标准来作取舍,就会以利益为标准作为取舍,很有可能做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事情。处处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心胸就会愈来愈狭窄,自私和孤寂会装满内心,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与温暖,就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弟子规》推行孝悌之道,让弟子们不仅在培养一种美德,更是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与亲情之外的他人的之间的维度

孝悌、谨信则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泛爱众,而亲仁则是强调与他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泛爱众,而亲仁——重博爱胸怀,存仁义之德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世上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看着同一片蓝天,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去关心爱护。“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旧,勿喜新”,当自己有才能服务他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应向他人服务;如果比自己有才能的人时,不要嫉妒、毁谤,要学会欣赏、学习。不要对富有的人阿谀奉承、巴结讨好,也不要对贫穷的人骄横傲慢、狂妄自大。在《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是处在贫穷中还乐于道,富有还好礼,那就更有德行了。“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是待人之道,也是一个黄金法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这是讲同样为人,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好人、坏人,有聪明的、愚笨的,良莠不齐,但总是跟随大流的人居多,而真正仁慈博爱的人却很少了。《三字经》中开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本来是相同的,但是后天的环境与受教育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差别,因此就会“类不齐”。所以要通过接受后天的良好教育与学习,每个人原本“善”的本性就会显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坏,小人进,百事坏”,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必定使我们得到很多好处,道德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不亲近有仁德的人,就会有无穷的祸害,追求名利华贵,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亲仁”这节短小精悍,不容忽视,提醒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核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能够克制自己,不为外物所诱,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就可以说是“仁”了。但在现代社会,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非常微弱,伦理道德大家也淡漠了,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受的诱惑也更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流俗众,仁者希”。当今社会,人们大多都是生活在痛苦烦恼中的,即使有快乐也只是一时之乐。若是我们每天都能做到“克己”,那我们离成为快乐有德行的人还会远吗?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从自身开始做起,感化周围的人,渐渐影响到社会、国家,则“天下归仁”。古人教导我们,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开始,,从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开始。

(二)余力学文——重勤奋学习,做圣贤之人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六个方面,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落实的准则,以提升自己,是实践的方面。学文,就是要学习古圣贤经典,学习了理论知识,才有实践的正确方向。何谓文呢?《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聪明的人若能好学,那就是“文”了。“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若是只学习文章中的词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却不力行,这就会导致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如果只蒙着头苦干,不去学习圣贤教诲,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执着自己的见解。这两者都是不对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是说,我们的书房,看书学习的地方,要保持整洁,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古人写字用毛笔写,如果墨磨偏了,那就是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不工整,那就是心不恭敬。《大学》中也有提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心一定要清净空明,不要有愤恨、恐惧、谈爱、忧患等等,修身先从修心开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全文的小结和劝导。“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劝诫大家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自暴自弃,不必愤世嫉俗,坚持学习,循序渐进,有朝一日也是可以达到目标的。

《朱子治家格言》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力行帮助我们学文,学文帮助我们力行。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生活、处事待人,这就是在力行;真正做到了,就会对知识有新的领悟,又有更深入的体悟。所以说,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庸》讲:“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努力学习就接近智慧,尽力实行就接近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养自己的方法了。所以,好学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力行帮助我们改正过错。

三、与自身的维度:谨、信——重品格修养,讲诚信谨行

在 《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以看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弟子规》中列举了详细的修身方法,“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指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人生苦短,很快就会变老,所以要珍惜时光。现代人经常熬夜甚至彻夜不睡,尽情玩乐,不仅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长久以来对自己内心也有一定的损害。“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事多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皆是提倡穿衣、举止、做事中要处处谨慎。穿衣注重整洁,不讲究衣服的华贵,要符合身份及出席的场合,同时也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时应当端正;做事情不要慌忙,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能马虎草率,做任何事情要认真对待。《弟子规》认为上述细节都极为重要,把井然有序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规矩有度的行为举止视为形成良好品格的外在基础。后面“信”一节也是从生活点滴着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正如《论语·学而篇》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诚信为先,信守承诺,不能口出狂言,花言巧语。“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提醒人们看见别人的善行或优点,要立刻向她看齐学习,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里仁篇》中也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指出只有在品德上,才学上,如果不如人,应当自我磨砺,迎头赶上;至于着装打扮方面不如别人,没必要忧虑自卑。规劝弟子不必看重物质财富而应看重精神修养,培养质朴向善的美好品质,形成低调的为人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上说:“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要培养个体诚信的内在和严谨的作风。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了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弟子规》则是注重身边细微的事情,在细枝末节中对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弟子规》没有空洞的、抽象的说教,每一部分都是从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入手,对言谈举止的具体细节进行要求,力图培养弟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观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有巨大的影响。

四、结语

《弟子规》是以圣贤之道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让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往往人们认为《弟子规》应是小孩子所学习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其实不然,“弟子规”三个字,“规”是规矩,“弟子”是学生,这应该是不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人都应该去学习的。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如果我们没有德行,纵然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将来必定会社会混乱。若是越有科学知识,但没有品行,那就越危险。现代社会普遍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利”作为行为的准则,若果一件事有“利”,大家就趋之若鹜的去做了;如果无利可图,就没人愿意做。久而久之,在“利”的面前,人们就会忘记道义。如今学校也都不注重传统的教育,只学些科技常识,因此恢复传统文化,恢复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是当务之急。

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学记》篇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我国国民非常重要。《弟子规》共讲了113桩事,就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写照,是我们本性的自然流露。我们若是按照《弟子规》的准则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一切生活行为中,自然会谨慎诚信,与他人相处时平等、博爱,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有盈余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孔老夫子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中庸》中也提及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学习的方法,就从最切近的事情里面学习,在平日生活当中,每一件小事会不会用心去做,若用心了,圣贤之道并不遥远。

[1][清]李毓秀(著),贾存义(修订).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4]王雪娇.《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5]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

[6]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马莉.《弟子规》的德育文化价值及特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4

[8]冯文全,王馨兰.论《弟子规》中“孝”文化的弘扬[J].现代教育科学,2016,(11):39-43.

[9]田启燕.《弟子规》中的孝悌思想与中国梦 [J].新西部 (理论版),2014,(8):4-5.

[10]樊翠香,夏道成.《弟子规》中“孝”的哲学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5):97-100.

覃琦(1992-),女,湖北襄阳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力行孝悌弟子规
循序力行,让“德融数理”落地生根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病榻侍母
身体力行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坚持实事求是 力行“三严三实”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