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2017-03-08 09:33彭佳景
湖南教育 2017年33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神圣中华

彭佳景

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彭佳景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者,广大教师首先要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传播者和发展者。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特推出长篇通讯《优秀传统文化的“点灯人”——记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师张曲》,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像张曲一样,拥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圈粉”家长、辐射社会的高远情怀与责任担当!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老师,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是文化底蕴,是儒雅之气,是高雅之风。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无疑是文质彬彬、从容安详、温柔敦厚,每遇大事有静气;无疑是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一片冰心在玉壶;无疑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宠辱不惊,直挂云帆济沧海。张曲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身为人师就要像张曲那样,为了让自己有源头活水,日读《论语》、诗词赋曲等经典,夜啃中外名作、教育专著,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站好讲台、谋求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才能在教育学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教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像张曲那样,不断地创新传承方式,在传承中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张曲不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丰厚的养料,而且让经典走进学生生活,起到滋润学生心灵、调整学生行为、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不仅用教材上的经典范文教育学生,而且站在育人的高度,每周收集经典文章和时代热点“出版”一期《青春悦读》班刊;不仅让学生熟读古诗词,而且和学生一起以“麓山诗行”为园地写诗、评点、交流。在张曲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作品去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的风采。

我们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无时无刻不存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如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交流和实践体悟来唤醒潜藏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心里的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曲用9年时间搜集整理的300多份、近500万字的阅读周刊,见证了《青春悦读》从一份班刊发展成一项阅读公益活动,并借助家长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让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家长从中受益的推广传播过程,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传播者、发展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担当。期待每一位教师像张曲那样闻鸡起舞、身体力行,为打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神圣中华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