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探讨★

2017-03-08 08:31王亚秋王元立张建军
河北科技图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资源

王 弋 王亚秋 王元立 张建军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1)

1 前言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大量的技术革命,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场所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场所。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改善,到馆读者数量有所提高,尤其是考试高峰期,很多高校图书馆出现占座和一座难求的现象,但图书馆纸质书刊的借阅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更多的阅览室变成自习室。同时,数字资源逐年增多,但利用率并不尽人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发挥图书馆实体空间功能与馆藏价值,应成为每个高校图书馆研究的问题。要打破唯空间而存在的传统理念,必须转变观念,积极转型,通过对环境、功能、服务三个层面的“空间再造”,打造读者与资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员之间交互、协作的格局,深层次挖掘馆藏资源的价值,扩展服务功能与范围,为读者提供更适宜的文献利用、知识流通与创新交流的空间, 通过互动与交流,完成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的变革。

2 不同形态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

空间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图书馆空间再造有利于服务功能的拓展。纵观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存在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四种形态,不同形态图书馆有不同的服务空间,其馆藏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场所也不尽相同。

2.1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

传统图书馆拥有实体结构,以印刷型文献作为主要馆藏,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80年代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建筑基本是封闭式设计,书库和阅览室分开,基本上实行的是闭架管理。到90年代,引进了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在馆舍空间结构上有了新的变化,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空间明显加大,有部分馆实现了全开架阅览服务[1]。进入21世纪后,高校图书馆由于扩招,馆舍面积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新建、扩建图书馆馆舍在高校图书馆掀起高潮。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纸质型书刊资源。图书馆服务内容以纸质图书外借、阅览为主,通过读者到馆借阅、咨询来完成文献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方式经历了闭架、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的变迁,但无论哪种方式,读者利用文献场所和馆员服务读者的场所都主要是在图书馆实体空间完成。传统图书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有限,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抑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这种机制使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被局限在具体的资源范围和场所范围之中,不能满足用户复杂的文献需求。

2.2 数字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图书馆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概念和实践进入高校图书馆。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读者获取信息方法和馆员服务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从文献存储上看,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纸质文献,储存在书库、阅览室为主的实体空间,与之相比数字图书馆不受实体空间的限制,资源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如书目信息、全文信息、多媒体信息。从信息的获取途径上看,传统图书馆的使用,需要读者到馆借阅,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不必到馆,只需通过互联网,登录数字图书馆的网站,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从资源共享角度上看,每本电子书或者文献可以同时提供给多个人阅览和下载,不像纸质资源受文献副本量的限制。

2.3 复合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由英国图书馆专家苏顿(S.Stton)于1996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在复合图书馆阶段,可以实现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的并存,但两者的平衡越来越多的侧重数字型[2]。关于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长期存在的一种形态还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复合图书馆是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形态[3]。复合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为一体,在资源和空间上实现共存互补,为读者提供传统服务和网络服务。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不仅涵盖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且更加具体化、多元化、个性化,对实施服务的空间有了新的要求[4]。依托新技术构建新的信息资源、技术、空间与服务的整合空间架构,即空间再造在高校图书馆成为研究及实践热点。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运动可以说是从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的演变开始的,继而又从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到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许多高校图书馆不断地在空间改造和空间功能上寻求突破,不断挖掘图书馆的“新空间”。综合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在图书馆内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5]。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建设发端于90年代初期国外大学图书馆,目前,西方国家大学图书馆中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如提供给读者一个合作、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舒适环境,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包括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配备多媒体设备,有资深馆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国内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建设实践比较晚,大概在2005年前后,先后有上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图书馆进行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上,一般开设咨询服务台、电子资源检索区、纸质资源区、个人研究及学习区、小型讨论间或者研究室、多媒体服务区等。读者可在信息共享空间完成文献数据检索、小组交流讨论、学术展示、多媒体展示和制作等。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以教师和研究生为主,服务方式为预约限时使用。

(2)学习共享空间( Learning Commons,LC)。在信息共享空间逐渐发展后,大学图书馆开始有一种新的思维加入到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认为不应将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或数字数据及研究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辅助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上,很多学校的信息共享空间逐步演变为学习共享空间[6]。信息共享空间主要功能是支持信息获取和服务,其学习支持仅限于信息素质教育,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种手段为全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提供全面支持,在学习共享空间通常配备有方便学生使用电脑的电源、网络插口,有各类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有学校还设有参考咨询馆员。学习共享空间的建立使图书馆从一个提供学习环境逐步转变到主动协助学生学习的场所。

(3)研究共享空间(Research Commons,RC)。将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继续延伸,大学图书馆的读者不再限于大学生,亦包括了研究生及大学教师,大学图书馆除了支持教学之外,也应支持研究产出,因此,近几年国外开始有了研究共享空间。2008年9月,在南非开普顿大学建设了一个精致的创意空间,只面向研究生和学术人员开放,主要促进跨领域交流、合作和研究,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7]。这个创意空间具有先进的设备,例如:计算机工作站、复印设备、个人研究小间、可互动的研究讨论空间、休息区、小型的参考资源区以及常用的期刊资源等,在休息区还备有茶和咖啡,而且也会有专属于此区的参考馆员。研究共享空间是为了满足数字化与跨学科的研究,图书馆员会在此区域开展专业的学科服务与研究支持,甚至可以提供个别深度咨询。研究共享空间是结合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信息科技和协同教学,也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来支持研究,以达到大学图书馆支持学术研究的目的,并鼓励跨学科研究,提供精致的讨论空间及专业咨询。

(4)创客空间(Maker Space)。创客空间最初是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也就是提供在某一方面(以电子技术、设计技术为主)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进行聚会、交流与创作。随着创客空间从个人、企业逐步延伸到校园里,它的定位又有所不同,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创客空间的价值不一定在于创意的成型与商业化,而是创造一个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追求的不是一个思想结果,而是一个思维过程。对于学校的创客空间而言,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能更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而社团就是将学生聚集起来的最好形式。创客空间的建设是图书馆依托优势资源及良好环境,主动与学校“三创”教育发展理念对接的重要举措,将在培育和推广创新文化氛围,支持学生的创意知识转化,引领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智慧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

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构建智慧化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智慧图书馆是用绿色的方式和数字化的手段来辅助阅读。智慧图书馆倡导以人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分布在图书馆的各种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智能化、移动化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科学化知识管理和共享,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及一体化服务。读者获取信息呈现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而图书馆不再作为单纯的馆藏存储地,而是以“第三空间”(思考、创新、交流的空间)存在,图书馆空间再造开始朝着以人为本、智能感应、应需互动的虚实交融方向发展。

3 以社交为导向的虚实空间一体化服务模式

通过对图书馆空间重构,使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藏借阅功能,而是融合了分散的网络检索空间、文化展示空间、个性创造空间等。通过空间再造,改善了阅览环境,优化了用户使用体验,但由于实体空间的封闭及有限性,或者使用限制性,很多高校也面临空间利用率不高、知识交流不畅、资源互动受阻等问题,这些空间大多成为了用户自习场所和活动租赁场馆,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知识互动共享方面、促进服务层次提升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效应[8]。为此,本文提出在重构实体空间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资源、设备及其相应设施中融入社交,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建设虚拟服务空间,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使不同载体的资源如文本、视音频、图片等在技术平台共同展示;同时,资源以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如讲座、沙龙、培训、展览、互动体验等,将图书馆提供的平面化信息立体化、更具感知性,实现不同人群的多向交流,让服务更贴近读者。

3.1 以新媒体平台为服务媒介

随着智能手机、iPad 、平板电脑等移动信息载体的广泛应用,QQ即时聊天工具、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单向、被动的信息推送方式(如图书馆网站)已不能适应大数据云服务环境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及与读者进行主动双向交流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宣传、文献传递、阅读推广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13年分别创建了为教师和研究生服务的QQ群组,通过群组,第一时间发布图书馆引进数据库及培训信息,为师生解答文献查询和利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文献传递活动。同时,相同专业或者近似专业的读者在群里就本专业的文献进行交流共享,受到了教师和研究生的高度评价。2015年3月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腾讯认证,开始为读者提供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主动为读者推送图书馆最新动态、最新馆藏信息、揭示图书馆资源,发布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信息,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者可通过微信平台查阅馆藏情况、借阅信息、办理预约续借手续等。在微信平台上开设掌上资源栏目,整合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APP访问路径和端口,读者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机查阅数字资源。微信公众平台快速地响应、详实地回复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直观地展现,使师生读者很容易通过手机了解图书馆,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将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推送到每一位读者手中,实现点对点精准化主动服务及与师生读者之间的亲密互动,实现图书馆在新媒体与信息环境下的服务转型与升级。

3.2 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扩大受众面

网络直播是指用户将所要展现的内容,通过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以视讯方式,将内容发布到互联网上,并开展实时互动交流的一种网络社交方式。网络直播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性、地域不受限制等特点,使得直播内容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为不同的观众所观看和交流。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交流互动更为便捷。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新生入馆讲座、文献检索教学、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文化讲座、组织阅读推广主题宣传活动等,甚至可以利用网路直播平台组织真人图书馆借阅活动。如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会建立的iShare 真人图书馆,秉持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的理念,以人为书,面对面交流的阅读形式能带给读者更真实的感受。青岛科技大学真人图书馆,是该学校真人图书馆的线上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预约、咨询等。

3.3 跨越时空开展移动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广泛使用,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读者通过手机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查询图书馆馆藏资源、查看借阅信息、完成续借图书手续及接受图书馆推送的信息。我校于2014年引进移动图书馆,通过移动图书馆读者可查阅馆藏信息、查看借阅证信息、预约和续借图书等,还可下载电子图书、期刊、硕博士论文、观看视频及公开课,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专题新闻,通过短信功能及时获取图书馆通知。通过移动图书馆,还可以设置专用模块进行专题活动。如在2015年的资源与服务宣传月中,利用移动图书馆开展了读者荐书活动,由读者上传推荐的图书,并说明推荐理由,其他读者可进行点赞及评论,最后选出读者最喜欢的图书。2016年在新生入馆教育活动中,利用移动图书馆设置入馆考试模块,在考试模块里,设置了100道图书馆利用方面的选择题,新生可进入模块自我测试,熟练后,可进行测试答题。学生通过考试后,方可开通图书馆借阅证。通过这种方法,使新生快速掌握了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利用及规章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3.4 植入虚拟知识服务空间

虚拟知识服务空间是整合了图书馆各类资源及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系统。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现有技术情况,自主开发或引进商业服务平台。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公司推出的云舟系统及智能手机客户端学习通是一个集合了空间、平台与社交三位一体的产品。它不仅整合了电子图书、期刊、报纸、视频等各种资源,还能让读者按专题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互加好友等方式及时沟通交流,实现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实时交流。

在图书馆信息共享、学习及研究中,根据不同专题学习组、研究组,将现实研究扩展到超星云舟的智慧虚拟空间中,使读者在获得图书馆各种资源和服务的同时,还能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学习记录、创作创新以及收藏整理的资源分享给其他读者,最重要的是能够永久保存。基于社交空间的知识传播与分享方式,将开辟全新的服务局面,大大提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其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时空、全终端、全网络的特点,也将促使图书馆服务工作从为到馆读者服务转向以提供网络服务为中心。我馆在2017年资源与服务宣传月期间采用云舟学习通移动客户端,组织开展了“晒读书笔记”和“朗朗读书声”比赛,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的方式,展示和分享阅读感悟、学习记录,通过这个平台,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使图书馆的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4 结语

未来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形式会更加丰富多样,以人为本的社交沟通体验会贯穿整个服务过程,图书馆工作重心要围绕如何缩短读者与文献或知识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文献获取方式,促进知识交流,创新文化环境,将读者与文献、读者与馆员、读者与读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建设都会基于“社交”这一关键词来进行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与转型必须同时结合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虚拟空间平台系统,打造知识服务平台系统,从而让服务绑定社交,让资源转化为知识。

[1] 赵雷.现代化图书馆馆舍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2):15-22.

[2] S.Sutton. Future Service Model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Function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as Technician, Author and Consultant[J].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1996,25(54): 125-143.

[3] 初景利.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3-6.

[4] 刘华,徐诗豪,王启.浅议创客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40-41.

[5] 罗桂娟.跨界竞争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功能扩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85-87.

[6] 王丽艳,黄溶冰. 面向“网络一代”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14,(11):96-97.

[7] 李旭芬. 论研究共享空间[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2);33-35.

[8] 干冬力. 基于流空间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35-38.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