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问答
问:请您谈谈阅读经典的问题。
答:“经典”一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词语,由“经”和“典”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所谓“经”,原指织布的经线,准确地说,是织物上的纵线,相对于纬线即织物上的横线而言。对于织布来说,是经线重要还是纬线重要?哪个优先?答案当然是经线,即纵线。在织布之前,要先确定经线,才能以之为标准,织上纬线以织成布。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句名言:“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就是以经与纬的关系来形容写文章时理与辞、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经线在织布中所起的作用,使“经”这一概念常常被引申为可作为人的行为的常规、原则、准则。“典”则指典籍而言。“经”与“典”合为“经典”一词,便是指可引以为准则和标准、样板的典籍、名著。
如此给“经典”下定义,不免有些抽象。我们来看几种有关经典的界定。先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给经典所下的定义:“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这句话在古代大半是对的,那些千古流传、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多半要归功于古代的圣贤之人。但这句话并不完全确切,那些圣贤之人并非所有述作皆可视为经典;而有些被后人视为经典的未必是圣贤之辈,有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众。像《诗经》305篇、汉乐府民歌等当然是经典,但它们大都是无名姓可考的普通人而非圣贤之所作。
我们谈论经典,一般都是在书面著述方面来谈的。实际上,在现代文化生活领域,经典所适用的范围早已扩大到一切精神文化创造领域。就是说,文学、哲学、史学、科学有其经典之作,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及其他文化领域,也有各自的经典,像王羲之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贝多芬的交响乐、古希腊的雕塑、莎士比亚的戏剧等。
概括而言,所谓经典,就是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葆有充沛生命活力和显著影响力的杰出作品。也可以说,经典是天才的精神创造、是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凝结与范本、是历史洪流磨洗挑选的杰作。
那么,经典对于我们究竟有何意义?或者说,它到底有什么用?我过去给同学们讲经典导读时,曾概括为四句话:(1)如沐春风。当我们接触到一部真正的经典杰作,就会有沐于二月春风之中的和煦之感。(2)如饮醇酿。经典杰作有如上好的甘醇佳酿,让人深深陶醉,久久回味。(3)如遇良师。经典之作对于求学之人而言,是最好的导师。(4)如会知己。当读到一部我们所渴求的经典,往往会觉得像是与一位挚友久别重逢,你可以从容与其倾诉衷曲,它也会给你最好的抚慰、谏言与引导。
最近几年,我在给同学们讲经典的意义时,新增加了四句话:(1)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经典往往都是浓缩的精华。读到一本好书,胜过阅读十种百种普通书籍,至于那些平庸之作就更没法相比。阅读经典,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最好途径。(2)取法乎上,得乎其上。经典是阅读对象中的上上品,我们的阅读当然要取法乎上。常言道: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阅读经典就是取法乎上。如果你的悟性足够高,庶几能够“得乎上”。(3)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经典因其内涵的极其丰富与深刻,往往需要我们反复阅读。而且我们常常会觉得,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4)巨人肩膀,助我登攀。经典对于我们而言,有如伟岸的巨人。我们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疑会大大有助于攀登我们人生各阶段所遇到的高山峻岭。
其实,经典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总是那么虚无飘渺,它常常还有一些非常实际的作用。比如,很多升学考试,大部分的题目往往来自通识领域及各专业领域的经典。你如果接触经典比较少,就会很吃亏甚至闹出大笑话。举个我亲历的例子:我在给研究生改试卷时就看到过这样的答案:有的同学不知道《艺概》是清代刘熙载的一部艺术理论经典著作,而解释为“大学中的一门课程‘艺术概论’的简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在平日的写作、著述乃至平时讨论问题、会议发言等场合,也需要经典的滋养。如果你能够经常自然且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不只会增强你的学养与自信,让人觉得你博学儒雅,而且会大大增加你的文章与讲话的文采与说服力。
实际上,经典对于我们的意义,比之实际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涵养作用。这才是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朱自清先生对于经典的作用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在其《经典常谈》这部传播甚广的小册子的“序”中曾引用一位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那些各领域重要的经典,如果你没接触过,那真是莫大的缺憾。■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