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山 乌恩其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我国重视民族教育的根本要求。当前不少地方高校都在招收民族预科班或者民族语言授课班学生,培养既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其中培养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关键环节就是民族语言授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具有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考试改革为例,探讨蒙古语授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
高校强调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作为高校教师应在平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教育、引领和指导。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对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校学习不用心、课堂上玩手机、甚至旷课现象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习。让学生了解行业用人标准、行业相应岗位职责,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就业、创业欲望,增强就业、创业的技能。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高校学生网络贷款、喜欢玩智能手机、夜不归宿等现象给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明白道理,而不是单一的行为约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小常识,还要重点给学生讲解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民族高校的蒙语授课教师一定要具备学生导师的素质。
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查阅蒙文蒙语资料,还必须广泛借鉴汉文汉语材料,参考汉文书籍。但由于蒙文教材和参考书目种类缺乏,蒙语授课教师在做好课程开发、重视蒙文蒙语教学文献资料的开发运用的同时,还要具备蒙汉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蒙语授课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教师来说,蒙汉兼通尤其重要。
在课堂教学上,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从应用母语的高度来看待民族语言授课;要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区域自治法的角度认识民族语言授课;要从讲好课程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角度认识民族语言授课。高校蒙语授课班级从蒙语授课过渡到蒙汉双语授课,应该采取低年级纯蒙语授课+高年级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过渡期。学生要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对汉文资料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蒙汉兼通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应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实现,不能一蹴而就。
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也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形成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积极性,克服蒙语授课备课难、查找资料难等问题,鼓励教师提高翻译能力,借鉴高校教学资源网提供的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把当今最新的教学信息、学科最前沿发展状况引入课堂,为了吸引学生,应建立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与倾斜制度,让更多的蒙语授课教师真正实现蒙语授课和蒙汉双语授课,不断提升蒙语授课教学质量。
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当前就业、创业的压力时都能做好相应的准备,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未来求职、创业漠不关心,缺乏职业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蒙语授课教师要在考试改革上下功夫,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安排课堂提问、课内练习、作业计分、阶段考试,采取口试+实践操作+开卷考试+闭卷考试+闭卷开卷结合的考试模式,抓好学生课堂内外的行为规范教育,敦促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用功,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虽然这种考试模式增加了教师工作程序和工作量,但是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怎么考,就能链接到学什么、掌握什么技能、对未来有什么用处。因此,以注重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考试改革符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应深入学生,组织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品牌活动带动全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受到教育、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是一致的。我国对于民族基础教育师资的要求更趋于专业化,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可转化为若干项基本功,但是“讲”和“写”这两项基本功是教师掌握其他教学技能的基础。只有抓好 “2+x”基本功、基本技能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输送具备专业化、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可以在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母语周”系列活动、技能铸就辉煌“2+x”系列活动,其中 2代表“讲”和“写”技能训练展示性活动,x表示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展示活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如开展训练、表演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民俗表演与民俗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彰显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节活动。这些课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
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要制定引领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制度,把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量纳入统一管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成绩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当中,纳入到综合教育系列,使校园文化活动,有考核、有成绩、有学分,使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序、有计划的开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育人平台,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蒙语授课教师不仅要积极承担学生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活动指导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参与教学环境的美化,重视环境育人,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教室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的关心与指导,参与群团活动和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了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应注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面对这一新的变化,高校蒙语授课教师应潜心研究并认真实践民族教育,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认真探索民族教育如何顺应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高度关注和精准研究摆在民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这一重大课题,只有从实际出发,着眼现实,兼顾未来,按社会的要求,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真正提升办学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才能够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转型发展对蒙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技术的传授技能、校企合作共建能力、产学研结合研发创新能力、广泛沟通职业教育联盟等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蒙语授课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新要求。
[1]林志杰,黄永彪,吴胜富.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丁勇.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打造“三双”师资队伍[J].林区教学,2011(10).
[3]唐健.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苏日嘎拉图.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