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青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初探
郝云青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00)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这种新鲜的运营模式应运而生,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各种各样的挑战,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更需要相应的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使得自己的工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切实有效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树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集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的重要角色,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一)“互联网+”的背景
在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词一时间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也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对于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思考和创新。“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出现在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二)“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没有一个明确的实质定义,其主要内涵就是各行各业在互联网的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交叉建构,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要鼓励企业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互联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简单概括。首先是人性化的理念建构。互联网是一个广阔的、开放的、无所不包的平台,因此注定了其人性化和民主化的特征。因此“互联网+”的行业是以用户为中心,以追求用户满意为宗旨的人性化的理念建构。其次是针对性的内容设计。由于用户存在着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互联网+”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最后,创新性的驱动发展。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所以“互联网+”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育行业作为最早与互联网密切联系的行业,地方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认识到时代发生的剧烈变化,主动面对和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冲击,面对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特色,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更好成才。因此,“互联网+”在给予辅导员工作便捷的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必须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作新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和工作理念,以此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人本性。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内容充实的平台,因此“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户”就是大学生,而辅导员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人性化的宗旨和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第二、时效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项随着用户需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技术,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辅导员工作也一定要具有时效性,随时掌握网络的动态信息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心理中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理念,以此来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第三、整体性。互联网虽然涉及面广,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终究互联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需要把握其内部联系和整体性原则。因此,辅导员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强调整体意识,树立大局观念,以此来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各行各业中被人们所接受,其主要原因就是给用户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便捷。互联网的普及和便捷,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互联网中找准定位,扮演好合适的角色,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以正确方向为原则。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其根本原则。因此,辅导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例如开展党情国情教育、党史知识竞赛、观看红色电影、了解红色文化等方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把握好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方向。
其次,以因材施教为关键。“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和原则使得其深受各行各业和用户的推崇,其人性化的理念也使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大大提高。“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人性化的工作理念,针对不同的网络事件、不同时间、不同人物,要恰巧利用其间的内在联系,因材施教,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再次,以实践活动为支撑。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发掘大学生的特长专长。当前面对信息量繁杂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占领网络的主体,传播正能量,宣传正确的价值观,用例如针对网络事件的辩论赛、小组讨论以及宣传教育等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要有效占领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新的宣传战略阵地,并积极探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作用而形成的对道路自信引领的长效机制,抢占舆论制高点,排除消极的影响和干扰。
最后,以终身学习为保障。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新换代快的群体,因此辅导员工作也一定要聚时俱进,以终身学习来到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辅导员应扮演好角色,学习最新知识,主动占据主流阵地,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撰写日志、分享、交流心得,注意保持资讯的新鲜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与大学生的思想脱节。辅导员一定要及时准确的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元素”,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丰富自己的工作理念,以此来让自己在“互联网+”时代下和大学生走得更加贴近,真正的成为大学生成长上的引路人,心灵上的好朋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要在“互联网+”时代下把握机遇,直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研究“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使得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乔涛,狄欣.“互联网+”对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邯郸学院学报,2016(3):45.
[2]杨晨.“互联网 +”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学理论,2015(12):26.
[3]周寸飞.自媒体时代 “互联网+” 新业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探索和思考[J].石河子科技.2015(10):30.
(责任编辑: 丰华涛)
G645
A
1007-421X(2017)02-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