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技术在少数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2017-03-08 05:19:37金成玉田海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剧团体辅导

金成玉,田海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心理剧技术在少数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金成玉,田海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少学生存在自卑、敏感、学习动力不足等心理困扰。在高职院校推广、普及心理剧,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成长和进一步完善,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同时,对于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剧;少数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1 心理剧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acob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并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辅导方法[1]。心理剧是人们通过表演,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再现,从而发现他们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宣泄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洞察,并获得对自身问题和自我更深层的理解,进而发展出积极、健康、具有建设性的新的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随着心理剧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心理剧已成为主流心理辅导技术之一。

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技术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剧在吸收话剧表演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舞蹈、绘画、音乐等表达形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剧不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和日常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及辅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校园心理剧概述

2.1 校园心理剧的产生

校园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之一,源自于维也纳精神病学家J.L.Moreno于1921年在维也纳创办的“自发性剧院”[2]。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当事人扮演某种角色,将心理问题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校园心理剧是受J.L.Moreno创立的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它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其在学习、生活及交往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情景对话、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方式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2.2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心理剧必备的基本要素有:导演、主角、舞台、替身、辅助性角色与观众[3]。在心理剧中,导演即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医生。这个辅导师必须具备有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知识。其任务是确定角色、设计剧情、鼓励演员主动参与表演活动,利用道具,使剧情向预期的效果发展。辅助性角色是导员的助手。必须是由受角色扮演训练的人承担。在剧情中常常扮演主角生活中遇到过的某个人,逼真地再现主角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使演员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与这种背景相联系的内心冲突,并情不自禁地发泄出来。主角即主要演员,一般由陷于心理矛盾和苦恼冲突中的求助者扮演。他根据导演的启发和剧情的要求,自然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配角也称观众,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者。随着剧情的发展,体验主角的感受,自然地融入于剧情中,与主角同喜同优,起到支持演员、鼓励主角的作用。舞台是戏剧表演的场所。心理剧的创始人莫雷诺最初用圆形的三段舞台(亦称三级台阶),每段都有各自的寓意。有了舞台,观众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演员的表演意识加强,表演的效果更好。现在,心理剧的舞台已被简化为一块空地。

2.3 校园心理剧的操作步骤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排练及演出过程,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校园心理剧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创作、导演、演出、分享和审视五个部分。其中,创作过程里包括搜集素材、确立主题、设置时空框架、安排剧情和人物、剧本的完成等五个环节[4]。导演就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其工作内容包括演员的选定、主角和配角的确定、表演艺术效果的指导和组织排练等。演出中包含四个主要元素:舞台、观众、演员和引导者。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同时也能令表演者得到最大的鼓励和精神安慰,获得显著的辅导效果。演出之后的分享过程,是演员之间、观众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互动与情感交流,是一段团体可以进行宣泄并整合的时间。审视就是在分享之后,演员和导演之间相互感受或相互交流,也是对演出中运用的一种反思与回馈。

3 心理剧技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3.1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也可以译为小组、群体、集体,counseling亦可译为咨商、辅导,所以团体心理辅导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辅导概念相同[5]。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是往往根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模仿、气氛、感染,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2 心理剧的具体过程[6]

心理剧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worming up)。准备阶段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讲授角色扮演的技术和要点。但一般伴有活动的准备比较有效。活动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非语言方法;二是以语言交流为主的语言方法。非语言的方法是在准备阶段的初期进行的,目的是通过活动,达到身心放松,以便在表演时动作自然协调。比如,轻柔的体操、伴随音乐的有节奏活动、捉迷藏、模拟、哑剧等。非语言的方法应注意回避个人单独活动。如,做操时至少两人一组,或集体跳绳。通过身体的运动加深成员对其他人的接触和了解。虽然是非语言的方法,但绝不是禁止说话,只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自然的笑声、叫声、对话,可以更加强相互接触。模拟游戏是练习表演技术的方法。比如,没有绳子表现跳绳的情境,没有杯子表演喝水的动作。语言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两人一组,相互称赞、自他介绍、发声练习、口技模仿各种声音、唱歌等。两人一组互相称赞不仅可以使气氛轻松友好,也可以起到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作用。从自他介绍中会产生心理剧的主题。如果团体成员之间能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就说明准备阶段的成功,下面就可以顺利进入表演阶段,即第二阶段。心理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可能是个体内心的冲突,也可能是团体内冲突或两种冲突交织在一起。但随着剧情发展,问题会逐渐明朗化、集中化,然后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二是使问题扩散化,以获得精神宣泄的效果。在剧情进行过程中,由于通过表演,演员从紧张和冲突中解放出来,全体成员能体会到精神发泄,心理恢复平衡。导演在心理剧进行过程中必须具有洞察力,因势利导,给予帮助和指导。当剧情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时,导演有责任暂停,然后加以引导,使剧情重新顺利进行下去。但要注意过多的中止剧情发展会影响参与者的主动性而降低心理剧的效果。为了使心理剧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要注意调动参与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技术,使全体成员能够投入表演。第三阶段为终结。心理剧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即兴表演,从最初开始就不是结构式的。因此,常常没有明确的结尾。如果是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心理剧,那么问题解决就是结尾。但有些问题并不能很快解决。这时导演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宣布结束。何时结束为好?有几种可能:一是问题得到解决时;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时;三是问题已经集中、明确时。心理剧结束后,一般导演会组织全体演员一块讨论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使主角及其他人不至于只停留在情感宣泄的层面,而是能理清思路,找到症结。

3.3 心理剧的基本技法[7]

心理剧的技法有多种。一般根据参与者的问题性质、咨询目标而选择。常用的技法有以下:第一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种含义。一是在剧中A和B交换各自的角色,通过角色转换,A理解B,B理解A,同时理解了彼此的关系,理解了自己。二是在剧中扮演一个和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完全不同的角色。比如,现实生活中总欺负人的人,表演一个总被欺负的人,可以通过表演,加深对他人的了解以及自我理解,学会与他人公事,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第二镜像法。是指看别人演自己的方法。例如,爱说粗话、不讲礼貌、缺乏教养的A看导演的助手表演自己的所作所为。通过看别人演自己,而客观地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言行,激发A改变的主动性,促进A改变不适应的行为。第三未来法、过去法。当某人对未来或过去怀有焦虑不安情绪状态时,在心理剧表演中让他看到这种表现,体会自己的未来或过去,以消除不安焦虑的方法。第四独白。主角以独白的形式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在主角情绪冲突最强烈、各种体验纷繁复杂时,导演要求主角在光线较暗的场所,大声说出内心的体验。

3.4 心理剧能达到的效果

心理剧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模仿,它为情绪宣泄、情绪学习、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行为改变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机会,能帮助参与者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观点、情绪,使他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使他的自发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表演中澄清自己的问题,看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最终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问题[8]。具体说,有以下四种效果。第一,能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能改变自我概念。通过表演,从歪曲的自我概念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接受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第三,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表演,加深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了解,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个性和社会性会更加成熟。第四,能够达到精神宣泄的效果。通过表演,将平时积郁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和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

4 心理剧在少数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4.1 心理剧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合理地宣泄情绪

少数民族学生受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极为敏感,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心理剧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条件。在剧中,有了配角的积极配合,求助者很容易进入角色,因此借助心理剧宣泄自己负面的情绪,找到其内心深处的问题的根源,及时调整情绪,避免负面情绪带来的严重心理问题;同时能让学生学会平复情绪的方法,学会冷静地应对问题。

4.2 心理剧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剧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选题、排练、演出以及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就感。尤其是参与表演的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在行动中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在观众的掌声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增强自信心。

4.3 心理剧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扰是源于求助者没有胆量或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通过参与心理剧的表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的勇气得到很大的提高。

4.4 心理剧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剧为文化、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机会,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亲自体验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人际交往方面感到困惑的学生提供了信任和安全的客观环境,能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学会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

4.5 心理剧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潜能开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心理剧的创作与排练能有效地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自我探索,对心理剧中的每个事例进行反思,这是一种利用团体动力理论进行的助人自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4.6 与其他心理辅导方法相比,心理剧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方式

心理剧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校园进行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当事人通过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在专业心理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会解决问题。同时,参与演出人员及到场的观众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即所谓一个人辅导,一组人表演,全场人受益。

5 如何提高心理剧技术在少数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效能

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不同于中小学生,也不同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心理剧作为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要提高心理剧在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校方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培训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剧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表演,如果使用不当方法可能对心理剧的参与者造成无意伤害。因此专业化心理教师队伍是心理剧的效能得以发挥的基本保障[9]。所以,民族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培训应尽量采用新颖的模式,将演示、培训和讨论结合起来,再进行实际演习。然后跟进式培训和指导,解决心理剧过程中遇到的偶发事件。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剧的认识。目前在少数民族院校中开展心理剧的并不多,因此学生对于心理剧这个新生事物还比较陌生。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板报、校园广播、专题培训等,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心理剧及其特点和作用。尤其要在心理剧的创作、编排和演出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剧的认识。第三,在心理剧开展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心理剧在少数民族高职院校中的开展是一种尝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及先进国家的有效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剧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人员、物质、态度等方面的准备。另外,由于演出者必须表现对过去生活的经历、又要想象未来生活的情景及行为的改变发展状态,因此在演心理剧时,有必要做好准备和策划。第四,要重视表演后的分享和审视。分享和审视是心理剧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分享,成员之间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使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民族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剧时,必须重视演出之后的分享和审视,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发,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第五,切忌将心理剧当成纯粹的戏剧小品演出。小品是短小的戏剧作品,又称戏剧小品。心理剧是戏剧的一种,同时涉及心理学范畴。校园心理剧是由心理剧发展而来,有戏剧小品的特点,又比一般心理剧具有更大的表演性,因而很容易被演成纯粹的小品。一般而言,小品注重表现一些生活层面的事情或故事,要求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幽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真实、深刻地去反映和评价生活,并揭示出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心理剧则是通过话剧式的故事(剧情)来表现学生的某种心理状况或某个心理问题。它是在校园环境中,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地将生活经历再现出来。在编排过程中,参与者不断地体验和感受各种角色及其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同时与同伴交流分享,形成解决方案,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表演剧,在舞台上与更多的观众分享,从而给更多的人以启发和教育。

[1]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詹静.用心理剧演绎学生内心世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3]刘华.演戏能治病的“心理剧”[J].心理与健康,2005,(7).

[4]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5]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李春华,任文芳.试论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3,(4):4-5.

[7]王丽.浅议校园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l):92-94.

[8]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l):39-41.

[9]马家峰.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3):9-61.

[责任编辑 宝 玉]

2016-12-23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心理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B201501015)之一

金成玉,1973-,女,朝鲜族,哈尔滨人,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研究;田海君,1970-,男,黑龙江富裕县人,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剧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等数学(2022年8期)2022-10-24 02:06:56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0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长江丛刊(2018年15期)2018-11-15 01:48:35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江苏教育(2017年64期)2017-03-24 08:17:33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01-22 03:09:00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环球时报(2012-03-28)2012-03-28 14:27:00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28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