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民
(佳木斯市第五中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孙建民
(佳木斯市第五中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每一个校长都有一个以“学校发展、教师幸福、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校长梦”,这是校长心中的“中国梦”。以此为前提,校长圆梦的过程就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为转折点,中国教育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处于改变当前教育现状,建立全新教育体制的重要阶段。在这巨大的改革洪流中,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顺生逆亡的现实要求校长站在时代的高度规划学校的未来。在这特定的转型期,校长何为?
教育创新;发展;影响;分析;研究
办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话题。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抓办学质量是校长的天职。靠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靠牺牲教师、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片面提高分数的做法显然已行不通。要获得学校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以文化建设为学校注魂,以教师队伍专业化为核心,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刷新学校的面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选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同理,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总是以文化的积淀为基础的。没有文明的建设和传承,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特色。
学校文化由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组成,而最重要的是隐于师生心中,具有相对稳定、特点鲜明、传承不息等特征的部分。学校文化发展到高级层次就变成师生共同的心理认同。学校文化为校注魂,为师生强精神、增底气,养正气,成为学校发展中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
目前对学校进行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大支点上:一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者为学生的人生打下道德的底子,后者立足当下,与时俱进,为学生的道德底子着上时代的亮色。作为龙的传人,我们需要继承;放眼未来,更需要以高端的视野为学生离校后的日子负责。这就是我校一直坚持的“教学生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三百年”的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2014年教师节期间,到北师大看望师生们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诵读经典与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比翼齐飞,才能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一是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战略主题”中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要求每一位教师,首先是一位德育工作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要守住课堂阵地。将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能充分激发每位教师的责任意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校园文化我来建,我建文化不旁观”的良好局面。在经典诵读上,人文学科要先行。要将经典诵读和课堂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达到“诵经典”和学知识的统一。依托语文组,选经典内容组织诵读,参与经典诵读比赛的工作,同时将诵读内容纳入语文测试之中,使学经典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这是课程开发,也是语文积累,更是朗朗书声中的德育工作。
二是和学校大型活动相结合。学校各项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平台,落实教育目标,展示学生风采,检验德育成效,是积淀校园文化的好方法。我校开展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都以增强师生内涵为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是和教师的课堂文化相结合。五中培养出一批名师,名师不同于他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学校文化和教师的课堂文化相结合,教师就会成为学校文化的宣传者和维护者,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就会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我们每学期开展的“同读一本书”和“班主任论坛”等活动,都促进了学校文化统领教师课堂文化,促进二者的和谐融合。
四是和学生的文化生活相结合。“学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言行、观念的总和。”“学生文化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相互协调的产物。学生文化不是经过教师的组织或有意安排,而是学生同辈群体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学生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校长读本》)以上论述阐明了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承载者、体现者、参与者,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化建设的参与。
学生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对集体而言,决定着班风的形成,对学校而言,决定着校风和学风。重视学生文化建设就是占领学生精神生活的高地。我校的德育工作依托《五中学生管理70条》,根据不同学年的学生特点设计、开发富于针对性的德育课程,以初一的“自律”、初二的“自治”、初三的“自主”为主线的教育活动积极引领着健康的学生文化。
我们开展的读名著手抄报展览,以及系列社团活动,“民主选班长”、“学生会竞职演讲”、“辩论赛”、远足祭扫、“参观名校”等活动都在尝试构建健康阳光的学生文化,努力使学校变成文明校园、多彩校园、快乐校园、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为五中注魂,不断积厚的内涵提振师生精神,富于创新的思想增强我们面对挑战的底气,诵读诗书的过程培养我们的浩然正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可以说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教师。
对五中而言,有一批享誉佳市的名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赢得家长、学生的广泛赞誉,这是我们的财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教师专业的提升永无止境,帮助老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引导中年教师突破“高原期”的局限,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工作仍迫在眉睫。
学校要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培养教师工作要树立精品意识,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培养精品教师,鼓励教师们推出精品课堂,培育能代表学校教育效果的精品学生。
精品教师,精在师德上,精在业务上,精在创新上,精在效果上。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全市名师,还要培养全省名师,乃至在全国都产生影响的名师。这样的名师是榜样,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的工作包括:
其一,驱动内动力,引导教师树立主动、自信、定向、学习、研究、反思的意识,不断认识自己的职业使命,让学习与合作、研究与发展伴随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交流与互动中加快成长,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取人生的智慧,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提升。
其二,坚持教研内容的“前沿性”,保持教育思想的新锐,保证教育方法的新活。“翻转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研究”等课题成为我们专题教研的内容,并通过组织外出学习、校内赛课引领等形式促其向纵深发展。教育是常新的,跟上时代步伐,才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学习上,除了外请专家到校讲学,更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力的培养。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已成制度,校长亲自参与读书交流更提升了读书活动的质量。
其三,鼓励教师申报研究小课题,以课题研究促专业发展。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草根化”的研究,是非专业化的研究,扎根于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价值。小课题研究大有可为,其作用可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困难,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研究和改进,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如能将研究形成论文公开发表,则成为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其四,鼓励教师申请成立名师工作室。成立名师工作室是集中推介名师教学成果,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引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好方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初中名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将激活教研现状,开辟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其五,培养精品教师服务全市教育,为教育均衡做贡献。精品教师是学校的,更是教育的,通过支教、交流等形式,让名师到弱校执教,则带动弱校教师的进步,大大缩短其专业进步的过程,对名师也是一种修炼和提升。
学校发展在教师,教学成功在课堂。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上好课得以体现,构建精品课堂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精品课堂的特征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讲精练”。要为学生课业“减负”,教师首先要讲得精,讲得透。
构建精品课堂,校长要先行。校长要做学习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听课评课的技能,提升队伍建设领导力,增强校本研修和教育科研领导力。校长抓得实,课堂才能真正精起来。
教师专业的发展受惠最多的是学生,毕业学生的素养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在新的招生形势下,五中的生源质量大不如以前。我们积极行动想办法,自身挖潜出对策,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优化课堂流程,通过精品课堂的构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五中中考成绩连年在稳定中攀升,赢得广泛的认可。
我们时刻在想,时刻在谋划,怎样让我校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怎样让教师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怎样让学生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留下人生的足迹?怎样让每一个从五中校园走出来的学生都带着五中鲜明的校园精神,为社会所称赞?我们要培养精品学生。给我沙子,我们就做沙里淘金的工作;给我顽石,我们就帮助它提升高度,一直亮成夜空中的星辰。这一定无比辛苦,但责任让我们别无选择。当心态阳光、行为文明、学业优良、热情大气的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文化注魂,需要校长带头提升专业化水平,更需要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工作不息,创新不止,哪怕是小小的微创新都会带来校园的大变化。让我们秉持创新精神,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勤奋探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王金涛.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优化教育实践性课程设置[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6):34-35.
[2] 李爱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色与启示——以美国伊利诺大学(UIC)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J].教育科学,2009,(03):90-92.
[3] 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0,(06):74-75.
[4] 罗筱端.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51-52.
[5] 梁崇民,古丽娜尔,陈展衡,等.新形势下伊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68-69.
[6] 雷水凤.试析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7-129.
[7] 侯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08):135-13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SUN Jian-min
(Jiamusi Fifth Middle School, Jiamusi 154002, China)
Each headmaster has a dream as the core of “school development, teacher happiness, student growth”, which is the “Chinese dream” of headmaste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ream is the growth process of school based on thi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gram》(2010-2020), China′s education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ransition period,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changing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is huge torrent of reform, every school has suffered the test of survival, which requires the principals standing in the height of the era of planning the future of the school. What should the headmaster do in the particular transition perio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e; Analysis; Research
2016-12-08
孙建民(1958-),男,特级教师,文学学士。
G641
B
1674-8646(2017)03-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