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刚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研究
◆史红刚
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已经无法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提出思路与对策,以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实现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由传统的“把关型审计”向现代的“管理型审计”工作转型,就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审计职能,强化"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两大主导性目标,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绩效,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具体体现在: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着力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由单纯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由注重治标向注重治本转变;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实现边审计、边帮助、边促整改落实;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拓宽审计业务范围,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1.强化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高校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可运用“PDCA”现代管理理论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循环机制,力求做到“查得出问题、抓得出效益、经得起检验”。通过“控制审计流程、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文书”来提高质量,尤其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实施“主审责任制、三级复核制”来提高质量;通过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来提高质量。
2.强化审计效率。审计部门要紧密围绕高校中心任务、校领导关心的重点、管理的难点和教职工关注的热点开展工作,通过"把重要的事情做好、做快"来提高审计效率;对力所不能及的大型基建工程造价审计业务,可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实施监督,做好内审与外审相结合,既可以开阔内部审计视野,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审计理论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增强与被审计单位、校领导和相关单位的沟通交流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团队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来提高审计效率。
3.强化审计效果。审计效果是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结果沟通、审计结果落实的综合反映。除了上述的制度措施外,审计部门还可以通过审计报告双向征求意见制度来实现审计结果的良好沟通;通过审计意见回复制度、审计整改情况检查制度来实现审计结果的落实;逐步推行内部审计公示制,这些举措不但会使审计结论更加扎实,审计意见执行更加顺利,而且将有效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1.建立健全内审规章制度。要切实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实行项目审批和复核制度,建立审计质量日常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与审计规范,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断促进学校内审工作决策科学化、流程规范化、工作程序化、结果公开化,为长期有效发挥内审职能提供制度保障。
2.优化提升队伍结构素质。审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学习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方法,掌握信息化审计的程序和能力,学会系统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争取做到“一专多能”,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懂财务、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调整理顺内审体制机制。建立一流的内部审计机制是实现审计职能的重要基础。在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相对独立性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基建后勤等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审计力量的协调与配合,搭建起监督与管理的合作服务平台,完善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晰各自监管职责,协调各方关系。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转变审计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役系统”功能,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真正起到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才能真正为促进高校综合改革保驾护航,为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刘步平,廖晓莉,潘华峰.美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做法与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17(01)
[2]曹华.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7(13)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