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莉
(南京栖霞区仙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意味着患者需终身应用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机体血糖,若血糖控制不良将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几率,因此对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选取我院收治的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生命质量、自我效能的影响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79岁,因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多饮、口干、多尿等糖尿病典型表现后经多次测量空腹血糖均不低于7.0 mmol/L确诊发生2型糖尿病,具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心房颤动病史,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病史包括白内障、前列腺增生,于家中自行控制血压、血糖且效果良好。于半月前自觉口干、多尿、多饮程度加重且体重减轻(约5 kg),伴双下肢麻木、视物模糊并于当地医疗机构就诊,餐后2 h血糖水平在25.1 mmol/L。复诊查体:BP 121/63 mmHg、BMI 25.83 kg/m2,未见皮肤黏膜黄染及出血点,心率每分钟73次但节律不齐,听诊具清晰呼吸音,具有正常肠鸣音且双下肢未见水肿。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前列腺增生、心房颤动、白内障。
1.2.1 护理评估
①通过查阅患者本次就诊记录掌握其现阶段生理状态;②通过询问患者本人及家属掌握其既往病史、药物治疗史等资料评估其可能出现的其他异常情况;③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实际情绪。
1.2.2 护理问题
①2型糖尿病且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日常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均将造成严重影响;②白内障病情将阻碍患者正常的生活行为;③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导致患者存在较高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④前列腺增生可能对患者夜间休息及生理舒适的造成一定影响;⑤长期的各种慢性病病史及药物治疗史将对患者心理情绪、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造成一定影响。
①缓解或消除负面情绪;②提高生命质量及自我效能;③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④遵医嘱顺利完成本次住院治疗方案。
(1)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如病情监测、体征观察、遵医嘱给药、配合检查、预防并发症、饮食及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房间以黄色、粉色等暖色调布置为主,可适当放置绿色植物,提供布帘、挡板或单人病房为患者创造私人空间,有利于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使患者感受家庭温馨;②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尽量满足其在院期间的合理需求,护理服务过程中应面带微笑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协助患者办理各项检查治疗手续;③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其实际心理状态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不了解病情者为其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目的,过度担心疗效者可例举既往成功治疗的典型病例,对治疗失去信心者应给予适当语言及肢体鼓励等,从而有利于缓解其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④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积极的治疗支持,如为其准备符合饮食习惯的健康食物,食谱应严格控制糖分、盐分、油脂摄入量,提供充足的心理、经济支持等;⑤为患者提供符合其业余爱好的物品,如戏曲、音乐、书籍等,使患者分散注意力从而缓解其身心不适感。
该患者于本次护理前生命质量总评分结果(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命质量,该量表涉及内容包括机体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等,得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则生命质量越优)为47分,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高达83分。
该患者于本次护理前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为18分、护理后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高达34分。(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得分10~40分,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分数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优)
糖尿病患者将长期用药或联合运动、饮食等干预措施控制血糖,且将具有较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以往侧重于确保临床治疗顺利实施的常规护理措施并不适用于此类患者。
近年来随着医护水平及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意识到心理、环境等外界因素对疾病的重要意义。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是现阶段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其以患者为中心,在保障患者顺利接受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环境、饮食等干预措施,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患者生理、心理均处于良好舒适状态,更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障临床疗效[1]。目前已有研究资料证实[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对1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后确认,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自我效能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及自我效能,值得今后推广。
[1] 张宏玉,蒙莉萍,王 青,等.应用循证护理和人文关怀对正常分娩护理流程再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6-8.
[2] 杨玉平,刘力松.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