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协进入了以创新发展为统领、支撑的新阶段。本文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为统领,对科协未来创新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与预判,对科协创新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阐释与建构,为科协领导机关创新发展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研究内容分别是: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面临的大趋势——创新发展依据,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创新发展动力,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障碍因子——创新发展短板,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对策——创新发展举措。
[关键词]创新发展 发展大势 动力系统 障碍因子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做出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及决策。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我国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给科协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注入强劲动力。本文从哲学战略思维的高度,对科协创新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与预判,对科协创新发展战略内涵进行阐释与建构,为科协领导机关创新发展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
一、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面临的大趋势——创新发展依据
要秉持“跳出科协、把握科协”的思维理念,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面临的大势:
(一)从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势的维度来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
1.国际。一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催生了“两个变革”、“两个革命”的大趋势,即全球掀起了发展方式变革、产业升级变革,科技革命、世界结社革命。熊彼特关于经济周期是由科技创新周期造成的观点引起广泛共鸣;韩启德认为“伴随着剧烈的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4.0”将来临,电子信息、大数据、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革命性突破随时出现,智慧工厂、物联网、分布式能源、远程教育医疗和分享经济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势不可挡。二是谋求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共识和大趋势。未来10年,中国大国地位将发生不可逆转递升,中国精神和中国模式将为更多国家所认同和接受,国家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大势所趋。美国和中国又合作又博弈,突显出“五反”“六化”“四信”特点。“五反”即政治崛起反崛起、经济制裁反制裁、军事围堵反围堵、科技封锁反封锁、意识形态渗透反渗透;“六化”即对我采用西化、分化、丑化、淡化、融化、腐化等手段;“四信”即妄图使我产生信仰、信任、信念、信心危机,以达到“颜色革命”目的,这些斗争有时相当激烈,博弈力量彼消我长,正义和人民力量不可战胜,这将给科协的国家科技工作和党的群众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
2.国内。国内将呈现出“三个五”的发展新态势。一是面临五个叠加期,即: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关键期、攻坚期,利益调整深水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期。二是面临五个挑战,即:经济增长受到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挑战;人口、土地、资源紅利持续衰减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的挑战;收入分配不均和利益结构调整的挑战;长期高速发展积累的社会矛盾增多与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三是面临五个“必然带来”,即: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产业结构性调整、提质增效升级为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科教、文化、政治、社会、生态体制和党的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带来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能转换;我国必将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内生增长轨道,科技创新必然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必然带来资本流、物资流、信息流、人力流的大规模流动配置;必然带来传统产业科技人员过剩、战略性新兴性产业科技人员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和科技队伍将分化出三个诉求群体的新趋势,这将给科协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
(二)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维度来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
科协依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和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给科协发展提出创新要求。
1.战略机遇期外部条件发生了五个新变化,给科协提出五个创新要求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做好新时期科协工作提出创新要求。“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而确立的战略布局,是我党战略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发展,已成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对科协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带来了创新要求。(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变化,给科协工作提出创新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大势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新特点,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抉择。如何适应、引领新常态,努力在新常态的经济建设主战场找准科协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体现科协组织的时代价值,是在新常态下科协能否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标志,给科协工作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常态要求。(3)“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给科协工作提出创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济发展的增长源。发展理念的转变也要求科协发展理念的相应创新和转变。(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科协工作提出创新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创新支撑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由要素驱动发展为动力向科技创新发展为动力的动能转换,这是我党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抉择,是党中央赋予科技界和科协组织的重大使命,给科协以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课题。(5)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给科协工作提出创新要求。《意见》和《讲话》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提出了群团组织要“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根本要求,是新时期指导群团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纲领和基本遵循,给科协工作提出了创新要求,要求我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2.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五个新变化,给科协发展带来五个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1)《意见》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打造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干扰、破坏和‘颜色革命的铜墙铁壁,夯实党执政治国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止不前”,这些都为未来科协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协商民主建设、科技思想库建设、加强和改进科协和学会党的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提出了创新要求。(2)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书记处要求“准确把握更加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的总要求,找准科协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学会成为名符其实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更多创新要素引向基层”,为科协带来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和创新型大国,中国科协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科技工作者综合性团体,这为科协在更广阔领域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并有更多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3)《意见》要求“引导科技工作者发挥示范作用,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社会氛围”。中央书记处要求:“继续发挥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多作贡献”。科学精神是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引领、示范、升华力量,为未来科协从科学文化、创新文化、科研诚信文化、政治文化建设角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4)中央书记处要求科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规模宏大、素质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好科协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窗口单位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去驱动发展,实质是如何驱动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问题,这就为科协在科技创新人才发现、举荐、培养、引进工作,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技服务、政策服务、民生服务、法律服务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了《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方案》,明确了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有关重大政策问题。伴随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把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委托给社会第三方组织承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科协所属学会将成为承接政府委托职能的首选组织,这为科协参与社管和公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担负起政府与学会之间“枢纽型”组织的功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求科协创新发展。
二、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创新发展动力
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下,对科协创新发展产生了五个外推力,使科协内应、内化出五个内应力、内生力,整合重构成科协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动力系统。
(一)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对科协创新发展产生了五个外推力
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科教、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將使科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轮子。“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土壤……科技创新的力量和结果体现于科学普及的社会广度和深度”,从而为科协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2.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三个推动力:其一,改革创新了党的执政方式、夯实了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长期执政永远执政的目标,“党需要建立旨在广泛联系各方面群众的群团组织来帮助党做群众工作”,“把党领导的群众组织作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力量”。“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为科协“加强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强化政治职能,发挥政治优势指明方向,提供了强大政治动力。其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必将简政放权,让渡委托科协及其所属学会更多的功能性、服务性职能,为科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和发挥枢纽型组织功能,“使群团组织成为党联系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渠道”,提供更多发展的社会动力。其三,基于党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重要环节”、“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人民团体协商作为7个主要协商渠道之一”,给科协推动“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和人民团体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强大政治动力。
3.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使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社会组织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给科协所属学会突出治理体系改革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科技界的思想引领,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开辟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二)内部有利因素推动科协创新发展的“五个”内应力、内生力
科协内在属性所禀赋的优势在外力作用下产是科协近60年发展积淀的组织力、团体资源要素和价值存量、体制机制内创新要素驱动所产生的内生力。科协的创新发展动力是内外合力耦合互动、整合释放的必然结果。
1.三个本质属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和三个功能性属性(科技性、代表性、枢纽性)。在外力催生下,其属性将发生新的演变、整合和重构,六个属性将得以特别彰显,并由此派生出相应职能,具有一种顺应性变化力。其一,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协商民主建设的深化,科协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属性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政治职能、政治优势和群众工作职能和优势将越发凸显,这将有力推动科协履行“党的群众工作”和“协商民主建设”等政治职能。其二,科技性。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由要素驱动发展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能转换,科协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将更加凸显,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作用将更加有力。其三,代表性。特别科技队伍分划出三个诉求群体,即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垄断型企业中收入不菲、有社会地位、过着体面生活的科技人员,追求高质量生活、对民主政治的更多参与和监督成为他们的经济政治诉求,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和破产企业的科技人员、企业离退休科技人员、中小微型企业科技人员、刚毕业尚没就业的准科技人员,期待过上体面富庶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他们的经济政治诉求;海外留学生和定居科学家希望为国出力和服务成为他们的最大诉求。代表、维权、整合科技队伍各利益诉求群体关系,科协代表性属性并由此代表全国科技工作者整体利益的职能将更凸显其时代内涵和价值。其四,枢纽性。“获得政府委托或授权而取得参与权、管理权等,可以说具有国家权力的权能,又兼有社会权力特征和优势,可以说具有半国家权力(准政府权力)与半社会权力的共同特征。”就这个意义而言,科协具有枢纽性属性并由此派生出“参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体制改革赋予科协新的社会角色,更是科协自组织内枢纽性属性的必然催生。
2.三个优势。即政治优势、科技优势、群众工作优势。科技优势归根结底是学科、知识、信息和人才优势;政治优势、群众工作优势是科协等人民团体特有的优势,即科协等人民团体是政治体系内的结构性力量,是执政党的执政要素和基本依靠,是夯实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其他社会组织和科学共同体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制度性、体制性所赋予的优势,从而使自身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种顺应性变化力,努力把这种制度性、体制性优势转变成比较竞争性优势。
3.具有四个价值。(1)本体价值。科协始终坚持服务于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命线”和组织“天职”,是因為科技工作者的本体价值衍生了科协的价值,这种逻辑链条决定了科协必然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和为中心,以学会为主体。通过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直接服务,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转化成科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终极服务,从而彰显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本体价值。(2)经济社会价值。科协通过提升学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建设,进而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转换,带动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襄助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保证2020年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其“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土壤,科技创新的力量和结果体现于科学普及的社会广度和深度,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创新的深厚社会基础和社会机理,最终彰显出科协的经济社会价值。(3)文化价值。科协通过“内聚力量、外树形象”的两维文化建设功能,彰显科协文化建设外溢效应。即通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全社会科学文化建设;搭建科协创新平台,推动科技界的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科学道德学风建设,推动科技界的科研诚信文化建设;加强科协党的群众工作,推动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彰显出科协的文化价值。(4)政治价值。科协通过自身“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党联系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渠道”的功能作用,最终转化为夯实执政党的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目标服务,从而彰显科协人民团体的政治价值,这些都是生成科协创新发展能力的内生力。
4.八个组织力和五个资源存量要素。科协近60年发展积累了八个能力存量:其一,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力、服务力。其二,以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学术交流力、学术规范力、学术评价力。其三,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科普开发、整合、服务力。其四,以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发现、举荐、培养力。其五,以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咨询的科技思想供给力、服务力、转化力。其六,以促进引智为国服务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中介联络力、服务力。其七,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服务、政策服务、民生服务和法律服务的联系、服务力。其八,以推动协商民主建设的“参政议政”能力与“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治理能力。这八个组织力与科协近60年发展积累形成了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服务资源、组织人力资源、活动品牌资源等五个存量要素,构成了未来科协创新发展的内生力。
5.六个创新要素。即自组织内存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民团体发展规律所需求的现代组织的内在体制机制的创新要素,这是驱动未来科协创新发展的内生力。其一,科协组织结构呈网络化。既有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纵向结构,又具有扁平化直面联系的横向结构。其二,具有适应社会群体多元需求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其三,科协具有现代社会组织协会制和现代企业组织公司制兼顾的比较完善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四,具有现代民主法治社会要求的高度自治的制度体系和自律的价值体系,构成了科协治理体系化。其五,具有符合现代知识型组织管理特点和科技工作者智力劳动特点及活动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其六,“大团体、大联合、大协作”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活动方式,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科技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
三、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的障碍因子——创新发展短板
(一)支撑科协创新发展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宪法》有三处条文明确了科协及学会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科技进步法》有五处条文授权科协及学会的科技职能。《科普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科学素质纲要》等法律法规授权给科协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从整选职能多,法定职能和授权职能不多;行为界限和法律监督缺乏支撑,在履职时极易来自强势地位的政府行政干预。
(二)社会体制、政府行政体制机制弊端
其一,我国社会体制“四元”结构的不合理弊端。政府强势、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弱势形成强烈反差。政府改革分流权力给自己下属事业和所在行业组织形成了维持部门利益的“二政府”。其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矛盾。一方面政府提倡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会削弱政府权威性或成为竞争对手,让渡职能步履维艰、行动迟缓、含金量不足,呈现政府管理的“二律背反”。其三,行政权力干预科协和学会的学术权力时有发生,常常违背科学共同体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干扰了学术秩序和科研环境,凸显了政府某些职能部门执法的随意性和部门利益的桎梏性,政府机构消肿和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科协自组织内六个结构性矛盾
其一,中国科协对全国学会是领导关系、对地方科协是指导关系的“一会两制”的结构性矛盾。其二,有团体会员,没有个人会员;学会是团体会员,地方科协不是团体会员的矛盾;科协联系服务于会员是通过联系服务于学会团体会员间接实现的。其三,科协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与未涵盖整个科技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使科协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整体利益忠实代表的作用大打折扣。其四,满足党政需求与满足科技工作者需求不对称的矛盾。其五,科技职能与政治职能、群众工作职能“一手硬一手软”的矛盾。其六,科协与学会基本属性存在异质性矛盾,使其政治职能缺乏组织对应性、对称性。
(四)自组织能力存在三个不足
其一,组织体系头重脚轻根基浅,基础(学会)组织不强,基层组织薄弱且缺乏有效覆盖,一些基层组织被边缘化是阻碍科协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3/4的科技工作者尚游离在科协组织之外,全国约有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约有69%的高校、约有72.7%的高新科技开发区、约有68.5%的经济开发区未成立科协基层组织;全国尚有25%县科协与政府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医院、高职院校、中小企业科协基本空白。其二,科技资源供给不足且来源单一是制约科协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经费匮乏,有组织少活动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协,尤其是县区科协、基层科协、中小型学会的普遍生存的状态;科协活动效应呈递减状态,越往下越虚化。其三,科协工作人员结构的四个矛盾是阻碍科协创新发展的关鍵因素。即年轻化、高学历化与创新发展要求的专业化、能力化的矛盾;知识、实践、能力单一结构型人才与创新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活动型、业务型、事务型人才结构与创新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结构的矛盾;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干部队伍与科协群众工作要求的人文科学、党建知识不足和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的结构矛盾。另外,所属学会、县区科协、基层科协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非职业化、待遇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五)思维理念落后
“六重六轻”。即重管理,轻治理;重扩量,轻存量;重实践,轻理论;重战术,轻战略;重科技工作,轻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重科技社会化活动,轻政治社会化活动的思维惯式,阻碍了科协未来的创新发展。
四、准确把握科协创新发展建议——创新发展举措
科协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理论创新来带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科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未来定位和创新发展目标的思考
从外在需求和内在要求交集点上把握未来科协职能和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定位。
(1)党对“加强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夯实党执政治国的群众基础”需求及科协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属性催生了对科协“联系和服务”职能和“政治社会化”职能的要求。(2)政府对“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需求及科协“枢纽性”属性对科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3)政协对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和“把人民团体协商作为7个主要协商渠道之一”的需求及科协“科技性、政治性”属性对科协履行“协商民主建设”职能要求。(4)科技工作者队伍三个诉求群体及科协代表性属性对科协代表维权职能要求;社会公众对先进文化需求及科协科技性属性对科协文化服务职能的要求。
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未来科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即科协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科协发展五个创新目标:把科协建设成“夯实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科技工作者整体利益的忠实代表,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二)未来科协人民团体性质的思考
科协在外力大势作用下,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本属性,科技性、代表性、枢纽性的功能属性,将特别彰显演生为未来科协组织的性质。中国科协八大章程对科协性质表述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体现了科协的群众性、代表性属性;“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体现了政治性、先进性属性;“是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体现了科协的科技性属性,但没体现科协的枢纽性属性。笔者同意《中国科协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关于科协“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组织”的提法,但同时认为科协不是一般意义上具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组织,而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枢纽性组织”,这样科协的枢纽性属性也体现出来了。过去科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政治职能被隐含在人民政协的政治职能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人民团体协商作为7个主要协商渠道之一,为此未来科协性质的完整表述应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枢纽型组织。”这体现了科协党性和人民性、政治性和科技性、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三)创新科协工作定位的思考
为实现科协五个目标,工作定位必须加上“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即“四服务”从不同四个层面对科协定位的根本要求。从政治层面要求科协“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从经济社会层面要求科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社会公众层面要求科协“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从科技工作者自己组织层面要求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样就从科协的政治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工作者本体价值把自身工作定位全部涵盖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科协“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所具体要求的政治职能与政治行为,很显然这些工作内涵是科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不能涵盖的。因此科协工作定位在原来“三服务”基础上,还应加上“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最终形成“四服务”,即“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完整工作定位。
(四) 创新科协联系服务于科技工作者方式的思考
学会是科协直接联系服务于科技工作者的载体和桥梁,也是集成科协组织力的力量源泉。科协“以学会为主体”,是创新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方式的本质体现,即是包含学会是科协的“工作主体、依靠主体、服务主体、人力资源主体、民主办会主体”的深刻内涵。一是科协各个部门和所属单位开展工作都要以学会为主体。学会应该成为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而不是机关专职人员是科普主体;科协的决策咨询课题承担主体也应以创新要素、知识要素、信息要素的高负载体学会组织作为承担主体,而不是高校或研究院所少数几个人为承担主体,组织人事部的工作中心也应向学会组织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服务转移。二是省级以上科协应建立学会党工委与学会服务中心,加大对所属学会的服务与党建的指导力度;科协党组应该建立科协机关党建和所属学会党建双主体责任机制。三是科协机关政绩考核、干部升迁的评价主体不应是机关自我评价,而应以学会、会员评价为主体,以解决机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问题。衡量科协工作应以学会和会员满意为根本标准。四是科协要以党政领导的要求与学会会员需求的结合点上谋划工作,正确处理“公转”与“自转”的关系。机关新进人员应在所属学会挂职锻炼,机关处、局长的提拔原则上应有学会工作经历;要加强科协机关与所属学会干部的交流,从优秀的学会秘书长中选拔充实科协机关处局长队伍;科协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常委会要加大学会代表名额比例,提高学会在科协体系内的话语权、发言权、决策权、监督权。每年科协全委会,应邀请学会理事长或秘书长列席会议,工作计划的制定应听取学会意见;每年以科协名义召开一次学会工作会议,每年培训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一次;科协应加重扁平化组织直通力度,科协机关与其基础学会一体化;要克服长期忽视学会,脱离学会或与学会关系若近若离倾向;经常调研学会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每年真正帮助学会解决一两个主要阻碍学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并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五是建立科协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与学会联系点制度,与学会干部交朋友。每年科协领导调研应有学会调研的要求;每年科协党组应该组织一次与学会领导层座谈会,征求学会对机关工作意见和建议,并切实改进科协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倾向。六是,要加强中国科协学学科体系研究,各级机关干部要学习科学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科技史、中国近代科技社团史等业务知识,加深对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学会发展规律的了解,从学理视角来为学会服务。
(五)创新科协办会原则的思考
为实现上述五个创新目标,须对科协办会原则进行创新,即由“民主办会”原则创新为“三位一体”的办会原则: 一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的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开展工作的三者有机结合,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协办会的政治原则 。二是坚持“科学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的三者有机结合,这是科协办会的制度原则。其中“科学办会”是关键和前提,要解决的是办会科学性、规律性问题;“民主办会”是核心和基础,要解决办会的人民性和主体性问题;“依法办会”是程序和保证,要解决的是办会合法性、制度性问题。三是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以学会为主体、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这是科协办会的工作原则。
(六)创新科协组织体制机制的思考
一是要加强科协组织体系建设。要遵循“小机关、大团体、强基础、全覆盖”的要求,把扩大科协组织在科技工作者中的有效覆盖面、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在学会和基层组织有效覆盖面,提高到“加强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和扩大党治国理政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高度来谋划。二是要创新会员体制机制。由单轨制变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学会团体会员、地方科协团体会员的“双轨制”。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即学会会员、基层科协会员,也即是同级科协个人会员。三是要创新团体“治理结构”。增设监事会(科协)、司库(学会)等监督机构,与现代社会组织制度接轨,形成科协权力机构、决策机构、议事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四是要创新团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科协制度体系和以科协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法治与德治结合。五是要创新科协学会民主选举制度。探索四级科协专职主席由上级党委任命履行团体民主程序制和代表大会直选制两个渠道产生的机制;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实行“差选制”,秘书长和秘书处干部实施理事长聘任制。科协机关干部考核应重点由被服务对象学会和科技工作者来评价。六是要创新兼职主席驻会制度。每年应保持2~3位兼职主席的驻会,参与科协机关的学术和专业问题决策。
(七)创新科协发展方式的思考
一是要為成果而活动。成果是检验活动质量实效的显性指标。检验活动质量和实效主要不是看规模、人数、层次多高,而是要看活动是否取得成果及成果有多大。科普成果最终要落实到公众科学素质CSL是否提高了;学术活动成果,要看有多少原创性科技思想、学术成果、技术成果产出,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少原创性知识供给和储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创新服务能力及成果多少;决策咨询活动成果,要看产出的科技思想被领导机关吸纳程度及转化决策思想和公共政策多少。二是品牌化、精品化是检验活动质量实效的标志象征。通过品牌活动,塑造社会形象、提升科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品牌活动,凝聚大团体和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格局;通过品牌活动,推动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实效型转变。三是要大力推行大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项目策划、招标认证、签订合同、实施评估等环节达到设定的目标。四是要提高活动成果显示度。要跟踪、问效、反馈,提高活动成果显示度。要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要用显性成果和数字来证明质量实效。五是要建立活动成果的评价、考核、统计指标。建立符合科协活动特点规律、以创新质量实效为导向的活动成果的评价、考核、统计指标体系,使成果量化和集约化,克服科协活动一般化、粗放化。六是要推行大团体、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要整合开发国际国内两个科技资源,大力推行大团体、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突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提高活动质量实效性的保证。
(八)创新科协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是不断提高科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水平,这是加强科协组织创新能力的根本。二是不断提高科协的学习力、知识力,这是加强科协组织创新能力的前提。三是不断提高科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尤以提升专业能力和行家里手水平,这是加强科协组织创新能力的关键。四是不断培育科协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这是提升科协治理能力的核心。五是不断加强科协网络信息化等共享建设,这是加强科协组织创新能力的条件。六是不断加强科协组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这是加强科协组织创新能力的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N].2015-02-0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中国科协课题组.中国科协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胡祥明.科协文化建设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0]胡祥明.科协学、科学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Hu Xiangming
(Heilongjiang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150001, Harbin, China)
[Abstract]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put forwar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u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lains and 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as to provid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trend, the driving force, the barrier factor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innovation &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rend; dynamic system; barrier facto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