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名称的争论可以说是由来已久。那么究竟何为语文?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文学,也不是为了将来孩子们能够成为作家,语文课程不培养作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言文学说显然是不能概括语文学科的特点的。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并列,显然是不合适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化是语文内容方面包含的东西。把语文作为文化来学习,显然是有失偏颇。叶圣陶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话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在这里,叶圣陶先生忽略了文字这一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因此,叶老的定义也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搞好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搞清楚语文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新版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程下的定义是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使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作为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二是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三为语文课程既要求学习汉字,而且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方面,又要学习书面的语言和口头的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这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一、结合汉字的特点,挖掘字形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思维习惯
由于汉字具有独特的功能,既表音又表意,因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学习汉字既要识记字形,更要通过字形来了解字意。而且只有通过字形来学习字意才是真正的汉字学习。同时,汉字传承五千多年,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发展系统,一个字词就形成一定的词意场,通过这个词意场我们既可以触摸到汉民族的文化习俗,又可以触摸到汉民族的思维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字的学习应该是成系统的,是一种文化学习,也是一种民族思维习惯的学习。
就识字来说,每个汉字的字形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字的组合规律,在字的组合规律中又包含着一定的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文字的形态之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比如年龄的“龄”字,为什么要以牙齿的“齿”字作为部首呢?原来在我们家乡,看牛、羊、驴、马等动物的年龄都是要看牙齿。我们家乡说起羊的年龄,也常常有六齿、四齿的说法。如果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将这些文化信息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字形,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使用中也不容易出错。再比如,许多形声字其字意的区别就在部首,如果我们让学生明确字的部首的意义,那么学生辨字组词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最起码会少犯错误。再比如,成语可以说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成语里面不但有古代文化的信息,而且其语言,其结构都带有古代语言的信息,掌握这些成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为学生准确使用成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语文课程的名称,如何理解语文这两个字的含义,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忽略了汉字的这种功能,只是从识记字形出发到识记字词结束。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完全缺少这方面的内容,忘记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作为一种民族思维的存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只让学生机械地识记字形,没有从字的结构来挖掘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更没有触摸到文字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的思维,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汉字的魅力感觉不深,体会不真切。学生只知道字的形,却不能将音形、意结合起来学习,导致语言使用中的错别字现象非常严重。大凡写作中的错别字现象都与我们这种对文字的学习有关。
二、在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语言,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别。语文学习也就有了口头语言的学习使用和书面语言的学习使用。口头语言的学习在生活中,书面语言的使用在阅读中。但是,这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但是却不重视口头语言的学习。伟大的作家都非常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毛泽东同志也将口头语言作为源泉活水来看待。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学会从口头语言中来学习语言。许多时候,我们的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但是不重视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语言。不知道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是离不开生活的,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有意义和价值。学习语言,就应该和生活一起来学习。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语言,特别是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语言。其次,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展开辩论会,开展课前三分中的讲故事,或者开展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的比赛活动,增加学生口语训练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不开阅读和写作。因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的使用。对于阅读教学,目前我们还是沿用传统语文教学的习惯,教师总是将课堂教学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对文本进行结果的预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来贯彻实现自己的预设,而且将这种预设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利,思考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更主要的是剥夺了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机会,阅读活动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中,结果,教师的讲解分析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他们的思维很难与教师合拍,达不到有效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覺自主的活动,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文本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文本,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解读。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阅读。作为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放手,善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阅读中的思维。对他们阅读中的认识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努力去摸清学生认识的来源,把握他们思维的特点和动态,知己知彼,方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面对学生的问题与答案。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周艳春 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学校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