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红
[摘要]“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用画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现在教师们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都在尝试运用,力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学中它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目前来看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制作的误区,也探索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信息技术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们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都在尝试运用、力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中它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目前来看虽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多媒体课件认识、制作、运用的误区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认识的误区
1.多媒体课件教学节节必有
现在公开研讨课、观摩课、评比竞赛课等在评价表里单设一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分项,这样教师就有了一种认识:上课必须有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好课更是不能缺少,于是出现了每节课都有课件的势头,而不关注他的实用价值。如《时分秒的认识》一节,课上教师手忙脚乱,一会儿展示实物钟表、一会儿课件钟表、一会儿使用学具,忙得不亦乐乎,给人感觉眼花缭乱。
2.多媒体课件内容制作得越多越好
有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幻灯片一张接一张放映的局面,课件内容也很丰富,有动态的、有音乐的,形式多样。由于内容安排多,而且比较庞杂,并没有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3.多媒体可以代替文本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师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看关于草船借箭这部电影,看完电影课也就结束了。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朗读、代替教师的引导。偶尔一篇课文这样做问题不大,如果长此以往,则会淡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二、制作的误区
1.耗费精力、财力多,但不能很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已然是个大趋势,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多要放在课余时间,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制作,但实际运用到课堂却收效甚微,如,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作课《我乘飞船看祖国》共做幻灯片7张,但没有一张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第一张是展示课题及做课教师的姓名;第二张是以智慧树为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三张是文章的全文抄写;第四张是扫描书上的一幅插图;第五张是书上的一段课文填空;第六张是火箭升空图;第七张是满天星星的星空图。以上幻灯片制作时所需素材教师有从网上下载、有从书上扫描、还有用FIASH制作部分等,可以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但课堂运用中却没有发挥相应作用。而对学生真正理解的难点诸如“稻海扬波”等却限于技术展示不出来。又有甚者,自己制作技术不够高,“求亲戚告邻居”,人家做好,自己再学习操作开关等,课堂运用只要一步点错,就手足无措。而且别人制作的课件很少能完全体现教者的意图,这样费时低效的现象很令人担忧。
2.制作追求新异,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有些课件制作时追求或强调了色彩的艳丽、声音的怪异,要动、要好看。展示时确实是醒目、新颖,但这些色彩、声音的吸引力超过了具体的内容价值,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为展示课件而做课件的感觉。这种情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3.基于共享,完全移置,不能为学生的学服务
现在评选优秀课件次数较多,网上发布的资源也不少,基于共享,很多课件可以搬用,但搬用时很多教师采用“拿来主义”,没有内化成自己的内容,反而受制于课件偏移了教学的重点。如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做课《圆柱体的体积》,大家都知道该节的重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一般是先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再运用已知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把握圆柱体积。难点是圆柱是怎样转换成长方体的,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思维瓶颈”。这位教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份优秀课件,照搬到课上,可该课件没有制作出圆柱怎样转化成长方体这一步,这样课件偏离了学生学的需要。一节课教师围着课件进行,没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一定要杜绝的。
三、解决策略
1.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树立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普遍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的整合才能达到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目的,如《草船借箭》教学,完全可以将影片放在课文解读完后再组织观看,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别样的。
将所学内容用课件完整呈现出来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之一,而这恰恰是制作时的难点,技术含量较高,很多人无法按自己的想法制作课件。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2.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作为教师我觉得最起码要具备两点素养:一是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平时应该注意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如图片、文字、声音等,积累到自己的信息库里,到用的时候方便寻找,能够为我们制作课件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要主动去提高制作课件的技能技巧。虽然经历过了很多次的计算机普及考试,但毕竟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差距的。我们要尽可能地想方设法的上机实践,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能技巧,因为计算机是任务驱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3.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1)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各异,要恰当地运用课件为学服务,所以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时难就难在“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该课件中应该有鱼游动的动态图,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真观察中体会得出。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时,课件中应有红军长征经过“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以及翻越“岷山”等片段,在学生理解有障碍时出示课件。以上这些做法就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考虑的。
(2)把握学科特点。各学科的特点不同,课件的运用时机也就不尽相同,如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就可以用FIASH做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运动图,在演示中学生就很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而语文教学运用的情况较为复杂,如开课前的课外信息处理、开课时的情境创设、课中的重难点突破、课尾的作业拓展延伸等,虽然制作时有一定的呈现程序,但面對瞬息万变的课堂还要灵活处理,比如在学生理解较好的地方,课件就变成了备用,所以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的情况随时调整
4.处理好移置与创新的关系
优秀的课件应该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课件,而不是脱离了课堂做得很精巧的课件。因为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在这堂课中使用很精彩的课件,在其它课上也未必适用,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部分,而不是全盘应用。有一位教师做课《生命的林子》的课堂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开课时截取了《西游记》的主题歌及相应几幅画面,让学生在听歌和看影片中感受到了唐僧取经的艰难,顺势引入文本,解读唐僧学艺时的故事,虽然做这些仅仅用了两分钟左右,但这样的课件达到了为学生理解搭“脚手架”的目的。为我所用是移置的原则。所以只要适合自己的课堂、达到为学服务的目的即可。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是由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联结在一起的,学生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所以我们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无论在制作还是使用课件时,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姚叶青.我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看法[J].教育信息化,2005,(07).
[2] 林莉,商明秀,潘静坤,吴丽华.浅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03).
[3] 杜剑.人本主义课程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3,(05).
[4] 张天宝,单振涛.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与我国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J].中国冶金教育,2000,(03).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