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夫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德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中,青少年德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德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全面发展。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进行思考与总结,希望对我国的青少年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实效性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面对复杂的社会,人们的想法、态度、人生目标都在发生改变,如果青少年时期在教育、文化与道德品质方面没有及时教导就会被诱惑,多元化的社会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新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考。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认识的偏颇及认识与实践的脱节仍然存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相对平稳,但在新形势的变化下,青少年德育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很多中小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停留在学习上,而对于德育显得不够重视,也没有具体的实效性和针对方法,这很容易使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其他影响,同时德育是新教育改革中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只停留在对课堂教学和校内的教育中,而对社会实践、校外教育教学有所忽视,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
(二)德育目标高而单一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道德文明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基础道德文明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在多数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伟大理想、人生信念等与青少年年龄不符的教育,这种教育确实是有必要的,但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这些人生抱负等信念可能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所以对他们而言这种德育只停留在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而没有真正领悟到内涵,这就使这些教育显得有些形式主义,让青少年与德育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
在青少年德育的方法上,很多学校往往缺乏灵活性,而这也恰好是影响青少年德育学习的一个因素。目前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多数情况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对于顽皮的学生而言,理论的批评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听进去,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性教育,或是用实践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文明的重要性,在学生出现德育问题时要及时地解决,避免学生再次犯错,灵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培养。
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
中小学应努力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相衔接的、具有鲜明青少年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
(一)确立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培养国家相关部门也不断推出政策和指示,要加强对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过程,总结他们的心理特点,抓住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德、智、体、美进行全面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接班人。
(二)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新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学校必须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让青少年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平等待人、与人相处、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品质,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精神,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努力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目标。
三、当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去对于德育的工作很多中小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多教育者把德育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来进行,而德育针对的是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把学生的内心想法挖掘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并关心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
(二)从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入手,构建情景化的学校德育模式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校园环境的建设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一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文化气息,到处是名人榜样、好人好事的宣传,那么学生自然也会效仿这些先进事迹。所以对于学校的环境建设要以学生为前提进行,要让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中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也会积极向上,自然会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2.积极推行体验教育,开展参与式的养成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如果能实现体验式教育,那么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如果在实践中体验到了道德文明的重要性,那么他就会自觉地养成习惯,并努力践行,同时也会影响他人去这么做。相反,如果学生在做错事时不懂得主动承担责任,那么他将来在社会中也不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所以说积极推行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他们自然会产生道德观念。此外,对于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应大力提倡实践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的说教理论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乐趣,并积极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美勇.强化德育教育功能 转变教育观念[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3).
[2]刘锦东,李滨.德育教育的哲学维度[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3).
编辑 郭小琴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