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伟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更加注重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可以说是综合能力中较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进行传授,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初中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可以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以初中数学为研究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谈理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當前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指的要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强、灵活度强的学科,单纯地死记硬背不能对公式进行灵活运用是现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有效情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因此,当学生面对老师时,会存在一定的紧张感和畏惧心理,导致听不懂的问题不敢询问,发现问题时不敢对老师质疑,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感。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将自己的地位放在与学生同等的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用亲和力和幽默感来感染身边的每位学生;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须对每位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朋友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问题时敢于向老师提出,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无论问题是否存在偏差,首先应肯定学生这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只有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灵活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就业率为主要考虑目标,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机械性接受知识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提高注意力认真听讲,而这一教学方法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灵活设计相关教学活动,贯彻落实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树上的果实。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相关活动,例如,在导入时提问相关问题,用实际生活中计算水电费、路程距离、买卖物品等与生活较为贴近素材作为启发性问题,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知识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熟悉感。新课标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采用良性竞争的手法,在游戏的比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相关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展开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减轻学生对问题固有思路的认识,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对一个问题有多种看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区别于他人的观点;集中性思维是指将已有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筛选、总结,从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得出相关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性,根据教材内容,所学知识与原先已有知识水平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借此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转变学习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模式,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刘国琴.创造教育与创新型教师[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