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霞
摘 要: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陶冶一个人的心魂。语文阅读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精选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感知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咬文嚼字,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创新教学,塑造学生阅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兼具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性的概念,强调语言能力的多维性、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学习主体通过与语言、文字等文化性材料的交互作用,获得语文知识、语言技能、审美能力、情感陶冶,从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阅读技巧和能力,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不足
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能陶冶一个人的心魂。初中生大多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比较有吸引力的科幻类小说、青春校园类小说等。但是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时,兴趣却大大减少。原因是学生并不完全具备阅读欣赏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在机械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身心不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中,学生自认为只要能够认识字词,就能够完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教师传授技巧的方法不足
学生在日常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缺乏阅读技巧。虽然能夠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但是理解得不够深刻,难以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个人的观点。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阅读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分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了解作者的性情、处境、经历,实现与作者心灵上沟通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这种语文阅读学习缺乏相应的指导,那么学生常常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偏离学习的主线,导致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阅读学习的指导,开发周围绿色教育资源,提高利用探究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作者,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
1.精选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感知能力
阅读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路径,阅读是学生素养积淀的重要支撑。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知识储备,精选教材中适合探究性阅读的内容推荐给初中生进行阅读。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春》。初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如,在某个明朗凉爽的清晨,带领学生走到校园外面的田野、堤坝抑或果园之中,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微凉的清风,感受潮湿的雨露,闻闻鲜花的芬芳,摸摸小树的枝芽,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接着,让学生席地而坐,互相讨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然后,大声朗读《春》这一课,让学生自己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在学习小组中,谈论为什么作者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春意味着什么呢?……看似老师无意中提出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现实生活是营养作者的源泉,是成就作品的土壤。初中生由于自身的认知体系还不完善,在理解事物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作品中与现实相交接的切点,探究文章中作者的所思所想,引申个人的所思所悟,塑造个人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爱好的爬山活动切入,询问学生爱不爱爬山,爬山的时候有没有遇见特别陡峭的路段。初中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心智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组织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让大家说说自己的冒险经历,大家还是不能很好地表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课文中“自己”在悬崖上不敢动,思考面对朋友的走开,面对夜幕的降临,自己是怎么应对的?“父亲”是如何帮助“自己”克服恐惧,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自己”最终走下悬崖,体现的是“自己”面对困境的勇敢。然后针对现实,引导学生发言,说说“自己”是怎样成长的?再次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文章中所说的“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的意蕴。在人生长河中,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激励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心。
3.咬文嚼字,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新课程强调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学会鉴赏文句,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初中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佳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咬文嚼字,品读文字的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水平,以促进其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背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如何体现父亲对“自己”的爱,仔细体会了父亲“颇踌躇了一会”中的“踌躇”表示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做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体现了父亲尽管身体很吃力,但是依然要执意为“自己”买橘子的“固执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句,教给学生分析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4.创新教学,塑造学生阅读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寓趣于教,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文化资源的同时,增强阅读创新的能力。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个苏州园林小短片,带领学生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园林植物,带领学生初步体会园林的结构美,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增强对“‘如在画图中的美感”的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在快乐的观看活动中想象到园林的典雅与精致,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在不断思考、联想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创新语言能力。只有在自主、快乐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够转化为学生深刻感受、灵活运用、不断创新的新技能和新优势,才能够转化为助力学生不断进步与提高的阶梯。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针对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获得理智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初中阅读教学的新路径,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付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单设计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岳惺菡.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111-115.
[3]江永芹.初中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