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
摘 要: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大家都积极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以及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有效性
如今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形式已经大致形成,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地位逐渐变得重要。在新课程下,英语学习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以背、记为主,转变为学会“用”。对学生也提出了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实践的要求,推动着新课程高效运行的发展。英语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气氛活跃的课堂,努力做到和学生的有机互动,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以下将提出几点我探索出的新课程下高中英语高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如何能够有效果地进行提问。人人都知,当老師进行提问时,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加之结合教材与生活,提出能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直接赢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的Module 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时,老师可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on a train? When was your first train trip? Where did you go?”等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积极欢乐的讨论中导入课文。当然,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之前做好提前预习,方便老师课堂上顺畅地进行授课,课后也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时不时温故而知新,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运用活泼有趣的活动推动课程的进行
“活动促语言发展”是新课标提出的对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意在促使老师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课堂的冷场与沉闷,更有利于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好地吸收知识。
根据我的探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第一,通过歌唱旋律让学生慢慢熟悉。例如,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二的Module 3 Music,首先在导入课题时就可以通过英语歌曲。第二,以辩论、讨论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三Module 6 Old and New,老师可以以新、旧作为正反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提高了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
三、老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
社会、时代在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各大院校,英语本身拥有极大的趣味性,让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既是对国家技术发展的肯定,也是英语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再者,高中生好奇心、想象力都十分丰富,老师巧妙地设置关卡也极容易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运用多种手段或方法进行教学,能从学生身边出发,贴近生活,使知识更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同时,老师可以进行情感教育,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面带笑容,让学生倍感亲切,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积极思考,推动课堂顺利地进行。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课堂即是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我们需要打破这种落后的模式,在保持课堂气氛和谐有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用自己的想法思维去理解课文,从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比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Module 1的课文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第一天的高中生活,活跃课堂气氛,推动课程的有效发展。然后,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友好民主的关系。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或者团队的组成,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习氛围变浓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好地促使学生对英语教学理解以及吸收。
五、努力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往往是编者对自身专业的一个总结,是集精华所著,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材。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遵循了五个基本教育理念:(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选择,适应个性需求;(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修养;(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仔细研究,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并重视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实现新课程下高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方法之一。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碰撞和火花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深究与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优化都直接受益于新课程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课程完成的成功程度。这样任重而道远的改革,需要老师的不断努力探索,总结出新课程下高中英语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吴菲.如何激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J].科技资讯,2010(26):192.
编辑 温雪莲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