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 付又良
初中地理“四步教学法”初探
■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 付又良
根据我国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十余年的初、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一套初中地理的“四步教学法”。在一年的课堂实践中,该教法充分体现出了高效特征。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导思。每节课开场都设计一个新颖、简洁与本节课核心内容紧密相关联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导思与一般课堂导入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加突显了问题导向,更加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延长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有效时间(要解决问题)。例如,在“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导思的:学生画图并思考——猎人在正在休息的熊的正南方100米,猎人向正东走100米,然后向正北开枪命中目标熊,难道是子弹拐了弯?
第二步,阅读课文,提取图文信息。这一部分要给足学生时间(8分钟左右)通读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将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完成预先设计的填空或填图。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即便是有了预习安排,也要再现预习成果。对于地理为非中考学科、每周课时仅两节的地区的学生,这个时间更要给足,为第三步做好铺垫。
第三步,讲、探、订、纠。讲指的是“精讲”。教师用最精炼简短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讲述出来,讲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限制时间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教师要将尽量多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二是教师必须深研课标、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并找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讲述思维(可以是逻辑顺序,也可以是关系导图)。
举例,笔者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美国”这一课的精讲的:
探即“探究”。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探究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五个,而且每一个探究问题的答案,不管是标准的还是开放的都要简洁,最好是一句话答案。学生探究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独立和合作,多以小组合作完成为主。探究是对教师精讲的补充和深入,是启迪学生智慧、形成思维习惯的方法。精讲和探究可以讲探结合也可以先讲后探,因需而定。探究的问题设置要有坡度,先易后难,且有思维上的连贯性。举例,笔者是这样设计“美国——民族大熔炉”的探究环节:
探究一,阅读相关材料(阿拉斯加、路易斯安那、弗罗里达、夏威夷成为美国领土)探讨美国成为国土面积大国的一些做法。
探究二,美国是如何成为人口大国的?
探究三,怎么理解美国人口增长维持和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探究四,感受美国的人种问题。
探究五,材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说明________________。
“订”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和探究成果的订正,一般与讲、探结合在一起。纠,既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纠偏”,又是对其学习方法的“纠偏”,同时含有总结规律的内涵在里头,这是教学生方法的重要环节。
第四步,当堂检测。设计的检测题以判断为主。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将重点、难点中出现的需掌握的、易错易混淆概念的知识设计成10个左右的辨析判断题,一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并将小组答题的情况以积分的形式作为平时成绩的记录。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当堂学习效果,还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动力。
举例,笔者是这样设计“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当堂检测题:
判断下列句子内容的正误——
(1)南极地区指的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
(2)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极指的是南极点。
(3)南极洲被四大洋环抱着。
(4)北极位于北冰洋之中,周围可以看见众多的冰山。
(5)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可见该地降雪量很大。
(6)企鹅、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可以抵御寒冷。
(7)一年四季,企鹅都聚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成为南极地区著名的景观。
(8)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几乎没有生命存在。
(9)北极虽然冷,但有生命存在,比如北极熊。
(10)南北极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的分布不同。
“四步教学法”需辅之以讲学稿。讲学稿即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体,是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二次教材”,是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的重要资料,也是师生思维逐步统一的重要载体,更是落实给学生时间、教学生方法的具体举措,也即“四步教学法”“落地”的依据。
讲学稿的设计需体现“541”的结构思路。即在讲学稿中要体现课堂“系统”思维:50%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80%以上的学生达标;40%的教学任务是适当的能力提高(变式或探究),其中,一半的任务是经过学生个体努力可以达成的,另一半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可以达成的,这要求班级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达标;10%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需要20%以内的学生达标并展示即可。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注重学生地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初中则更注重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其中,人地关系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全过程。笔者总结的“四步教学法”便是基于这种思考,是在新课标指引下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思维衔接上的一个尝试。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