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视域下武汉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2017-03-07 22:34周雨城詹一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汉市产业园文化产业

周雨城,詹一虹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科技创新视域下武汉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周雨城,詹一虹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武汉市创意产业园区在园区规模、文化产值、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当前仍存在园区规划缺位、文化与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据此,应在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实施园区品牌化战略等方面推进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与传播走向多元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大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文化产业不再是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生产,而是科技与文化高度相融的新兴产业;科技,特别是以虚拟现实、3D打印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与传播的内在驱动力与重要载体,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新常态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发布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推动武汉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发展。与此同时,早在201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五城”规划,通过给予优惠政策与扶持资金,大力支持科技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及高等院校建设文化产业技术中心。武汉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充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本文在阐述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科技创新视角下提出促进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谐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发展追踪: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加大推进力度,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见表1),涵盖动漫设计、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包装印刷、文化娱乐等多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多核心高聚集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各大园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武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创意企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市建成和规划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45个,包括洪山区南湖创意产业园、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园、武昌区昙华林艺术区、华师大文化创意产业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近万家,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第八位;预计到2020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将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15%左右,[2]武汉将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强市。以华中师大科技园区例,该园区充分利用武汉科教资源优势,截至2015年12月在孵科技型企业数已达69家,其中包括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57家,占全部在孵企业总数的82.6%;拥有专利及著作权的在孵企业30家,获得著作权或专利申请、授权总数157项;[3]2015年园区企业总产值达11.45亿元,比2012年总产值增长44.77%,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凭借较强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2015年8月华师科技园被湖北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湖北省创新型服务平台“众创空间”,2016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评审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助推园区建设

2011年到2013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184.86亿元增加至627.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7%升至6.93%。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武汉市的GDP为7.04%。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4]一方面,资金上给予较多优惠政策。从2013年起,武汉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市、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80万元的奖励。武汉市武昌区政府设立武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采取补贴与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区等多元化发展,同时规定租用经营用房创建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特色街区和文化创意专业楼宇的企业,连续两年按对区级财政贡献额50%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2015年12月,武汉市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新十三条”政策,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文化创新人才离岗创业,对离岗创业人员给予5年保护期,在职创业和到企业兼职收入归个人所有,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人才引进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十二五”以来,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以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建立企业间协作机制,大大增强了园区整体竞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园区文化软实力。同时,园区还通过加强与高校、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结合、社会与企业和谐共赢的产业新格局,园区内产业集聚效益日益凸显。以东湖开发区的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由光谷软件园与创意产业基地孵化中心两个园区组成,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有江通动画、拇指通科技、玛雅动画、数字媒体工程公司、银都文化等为代表的250多家数字创意类科技企业,基地相关从业人数在3000多人,动漫制作能力达2.5万分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62项,2009年实现总产值6.5亿元,2012年实现经营收入35亿元,主要涉及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图书出版、互联网增值服务等领域,目前成为武汉地区文化创意企业聚集最密集、平台最完善的专业化园区之一。依托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的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通过设立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青年创业港、动漫剧场等,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截至2014年1月,孵化了16家国家级动漫企业,占湖北省的80%以上,在孵化企业之间建立了从剧本创作、生产发行、衍生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动漫产业链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特色鲜明,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提速

武汉市拥有黄鹤楼、古琴台、武昌首义纪念馆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国内前列,科技也较为发达,被誉为“文化沃土、科技重镇”。2013年武汉市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核心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36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0%。《规划》还明确了“一心二轴多点”的三层次空间布局,具体为:“一心”,以牛山湖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为中心,重点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顶尖品牌;“二轴”,结合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园、湖北广播电视传媒基地等多个文化创意特色园,形成以“光谷新中心”为轴心,向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延伸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轴;“多点”,则包含了左岭数字家庭产业园、花山文化科技示范园、华师大文化科技产业园、楚天传媒产业园等多个专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该《规划》的指导下,东湖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稳步发展。2012年东湖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总经营收入为450亿元,同比增长34%,入驻动漫游戏企业近200家,在各大电视台上映动画片共9部,其中4部优秀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共有30余款游戏上线,其中包括6款大型网页游戏及20余款手机游戏,[5]涌现出了数字皮肤、多语言云翻译、创意激光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业态。

二、问题检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面临的困境

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业规模、经营收入、创新创业等方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区发展规划缺位,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各区政府部门依据文化资源特色与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区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积极出台了诸如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优惠补贴等许多扶持政策,但从整体性与前瞻性的角度看,市区层面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还没有出台,大多数园区没有明确5~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与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长期有效的园区政策扶持机制还有待完善。此外,一哄而上的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导致创意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日益严峻。目前,武汉市大多数的创意产业园区特征不明显,很多创意产业园区的入驻客户以咨询服务为主体业务,并不是实体企业。加之租金成本持续走高,让园区经营方步履维艰,大批建筑沦为空置房,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二)园区发展链条不够完善,缺乏企业间协调配合的平台

从经济学上讲,产业链条长度和完整度是与获利空间成正比的。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发展动漫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涌现出《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木灵宝贝》、《花精灵战队》、《小鼠乒乓》等优秀动画作品,但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动漫较为发达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动漫产业的盈利模式是依靠“原创漫画—动画化—衍生品”产业链获利。近几年武汉市对动漫产业投入巨大,但是动漫产品竞争力较弱,大多是“外包”业务,大部分动漫作品没有进军音像制品、玩具、文具等衍生产品的市场,与国内动漫产业发展较好的深圳、上海、长沙等城市差距拉大。此外,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尚未形成一种互相合作、共同创新的园区集群,还没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目前全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如果园区企业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对园区内的资源整合极为不利,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近几年来,动画电影成为动漫产业新的增长点,2015年国内动画电影票房约45亿元,越来越多的动画企业生产制作动画电影,然而鲜见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动漫企业有令人熟知的动画电影,大多数动漫作品仍是以传统的电视播放为主,效益不佳。

(三)园区创意领军人才匮乏,人才引进机制尚不健全

作为全国第三大科教人才培育基地,武汉市拥有众多所普通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面临极为严重的人才匮乏,园区内也不例外。首先,园区各行业的高学历与高技术型人才普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广泛调动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和激活创新能力,分配机制上出现的“平均主义”导致较强人才流动性,要么纷纷出国,要么涌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内一线城市。在人事制度上,没能形成合理规范的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导致部门人员过多,人员冗杂。其次,与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对文化与科技人才的引进政策相比,不管在工作环境、发展机遇还是工资待遇、创意氛围营造等方面,武汉都存在较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再次,园区内文化艺术类人才比例过大,而经营和投资管理人才偏少。随着近几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特别是文化与科技人才需求巨大,然而当前从业者主要以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等单一人才居多,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又掌握相当经济管理知识与市场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意产业园区政策还不够成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

首先,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还没有形成体系。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良好的发达城市来看,政府部门有效的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在园区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措施,例如出台《武汉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全省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评选与授牌等。但是,园区在创新创业、中介咨询、文化投融资、培训与交流展示等公共服务方面有待提高,例如园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对高层次创意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其次,园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由于创意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较高,各企业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效应,[6]企业的创意成果发布后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抄袭。由于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原创者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很多文化企业通常不会选择自主创新,而是寄希望于模仿其他企业的创意产品,由此必将导致产品趋同,从而陷入恶性价格竞争,最终使园区丧失蓬勃的生命力,走向衰败。

三、路径探索:科技创新视域下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从时序视角看,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步科技进步史。[7]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8]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以3D打印、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全新的文化业态,促使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大大提升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抓住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发展的机遇,针对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加强政府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首先,通过转变、约束、规划和完善政府职能和行为,从“办”转向“管”,从“管理”转向“服务和引导”。如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简化企业入驻园区的审批程序和手续,为园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其次,武汉市政府部门应确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重点。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根据资源可获得性、市场导向性、产业链延伸性等原则,结合武汉市实际,应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初期应避免高、大、上的发展模式,有所侧重,层层推进。再次,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土地、财政、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尝试在主要创意产业园区创立多个中心,如信息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产业宣传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与此同时,建立“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市政府拨出专款设立基金,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和发展前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文化企业,形成集聚化发展,不断提升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综合实力。

(二)健全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园区应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科教资源,逐步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园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一,园区企业应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提高文化创意可转化的经济价值;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人才,为园区人才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创业带就业,针对文化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重点培训,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第二,园区应举办大型文化科技展览及设计艺术展览,打造艺术家、设计师及园区管理人才的交流平台,推动园区人员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园区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第三,园区内创意企业应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以创新创业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不断激发园区文化科技人才的潜力,营造自主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创意设计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制定园区品牌化发展战略,增强园区整体科技竞争力

第一,园区应突出创新,彰显特色,积极推进园区内及园区之间的企业联盟和战略合作,打破企业间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推进差异化、协作化发展;利用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园区的高新技术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对创意园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推广数字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第二,创意产业园区应制定品牌化战略,做好战略品牌分析,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园区品牌符号识别系统,打造提升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国内外影响力。第三,应尽快整合各大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形成标准规范的产业集群化整体发展战略,实现出版传媒、生态旅游、文化展示、数字内容等产业的不断融合,实现文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品牌推广等的统一运作;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实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实现联合互动,实现高新科技产业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增强园区科技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科技创新收益不受侵犯

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包括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基本覆盖了设计、文化、咨询策划等诸多技术密集的领域,因此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一套标准的知识产权制度。首先,武汉市政府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新技术、创意设计的认定保护机制,保护其知识产权;对园区相关发明专利实施统一管理,将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版权、商标等合为一体,提高园区知识产权的管理效率。其次,应结合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十三五”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园区原创企业或个人的正当利益。再次,对园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业务指导,提升其文化商标与域名注册的效能;努力搭建相应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与商务交易平台,提供包括专利、著作权等在内的信息检索,杜绝侵权和重复创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积极鼓励创意企业进行商标、域名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活动。

(五)构建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健全园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

第一,必须尽快构建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武汉市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数十家,各大园区发展良莠不齐,如何正确地引导创意产业园区良性发展,促进园区之间公平竞争,将对武汉文化软实力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武汉市应定期发布《武汉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年度报告》,同时借助水平高、专业性强的研究机构或组织,每年对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力排行榜”,对发展良好的园区进行奖励并授牌,促使创意产业园区走向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第二,鼓励园区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资源供给、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园区企业间各项文化生产活动顺利畅通。第三,完善园区企业投融资的相关咨询服务,设立专门的投融资评估与咨询机构,为园区企业选择合适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提供依据。

[1]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长江日报,2016-04-18.

[2]文化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2020年产值达10000元[EB/OL].http://www.cccnews.com.cn/2012/0721/9941.shtml, 2012-07-21.

[3]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国家科学技术部评审认定华师科技园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EB/OL].http://www.ccnustp. com/content/567.html,2016-04-01.

[4]黄永林.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5]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核心区发展规划[EB/OL].http://www.most.gov.cn/dfkj/hub/zxdt/2 01307/t20130722_107403.htm,2013-07-22.

[6]王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以上海市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0,(7):59-61.

[7]汪波.发挥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N].光明日报, 2011-07-03.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 htm,2015-11-03.

(责任编辑:许桃芳)

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Path of Wuha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ZHOU Yu-cheng,ZHAN Yi-ho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as a ne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has become the vital growth force for urban new economics,developing at an incredible speed.On the basis of emphatically demonstrating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currenc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 in Wuhan city,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 as a reference to advanc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 in Wuhan,for example,this thesis suggest the parks should formulate a suitable program,perfect the public-service platform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enterprises,implement branding strategy,and so for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uhan city;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parks;development

F269.27

A

1672-626X(2017)02-0060-06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2.009

2017-01-03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4AZD03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创新资助项目(2016CXZZ175)

周雨城(1988-),男,江西余干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詹一虹(1962-),男,浙江东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武汉市产业园文化产业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