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6年度新任职市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
如何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是哈尔滨市的一项重要课题。形势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龙江“东丝路带”建设,立足自身优势,以打通对俄经贸大通道为重点,以拓展对俄经贸合作为主线,以健全完善对俄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吸引全国对俄资源集聚哈尔滨,着力构建多产业、宽领域、大纵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努力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战略
在哈尔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中共哈尔滨市委提出,今后五年,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构筑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如何贯彻落实好市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是当前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形势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发挥优势,以打通对俄经贸大通道为重点,以拓展对俄经贸合作为主线,以健全完善对俄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吸引全国对俄资源集聚哈尔滨,着力构建多产业、宽领域、大纵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努力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哈尔滨的重任,更是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牵动力。近年来,借助国家实施沿边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哈尔滨立足自身实际,充分释放国家政策含金量,着力建通道、搭平台、兴贸易、拓交流,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对俄开放新格局,为哈尔滨市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一)建设大通道,跨境物流通道枢纽优势逐步彰显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连接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近几年,哈尔滨市依托区位优势,逐步完善了以陆海联运、江海联运、铁海联运为基础,以电商物流为新增长点的国际货运大通道。哈尔滨市先后开通了11条对俄客运和货运包机航线,获批运行东北首条第五航权航线,龙运哈俄公路通道正式开通,哈欧班列保持每周双向对开,哈俄班列、“哈绥符釜”陆海联运实现常态化运营,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和北美进口快件监管中心投入使用,对俄邮政小包裹发运量稳居全国首位,构筑起西接欧洲、东接东北亚乃至北美的便捷货运通道。
(二)强化配套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功能日益完善
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国内第二家对俄邮政互换局,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发寄中心,可通过俄方设在新西伯利亚和叶卡捷琳堡的两个大型保税库辐射俄罗斯全境。跨境电商发展十分迅猛,成功引进亚马逊、敦煌网、赛格国际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企业,自2013年11月26日,哈尔滨开通全国首条对俄电商货运专机——哈尔滨至叶卡捷琳堡线路以来,对俄小包裹发运量已占全国的30%以上,超过“北、上、广”,居全国第一位。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平台一期已上线试运行,接入18种俄罗斯支付方式,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为哈尔滨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注入新动力。
(三)打造合作平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启动编制了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整合了内陆港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5年8月,编挂144个集装箱的哈(绥)俄亚集装箱陆海联运首趟班列从哈尔滨铁路国际集装箱中心站驶出,标志着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投入运营。2015年12月,哈尔滨新区成功获批,成为我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5年3月,哈尔滨综保区正式获批,规划面积3.29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积1.35平方公里,围网内面积1.13平方公里。目前,综保区一期已经通过预验收,上海东浩兰生保税物流、德国豪狮农机装备制造等24个项目签约入驻。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家待批,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该区,总投资125亿元的全国首个大飞机拆解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30亿元的绿地空港城项目已正式挂牌,功能层次较高、资源集聚功能性较强的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已启动建设。哈尔滨市还与白俄罗斯签订了“一城对一国”战略合作协议,在中白工业园内规划建设了哈尔滨园,莫斯科俄速通海外仓投入运营,中俄农业产业示范园启动建设,为国内企业更好地开拓独联体及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哈以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中以国际航空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四)完善商贸体系,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
建设了江北润恒、双城雨润等对俄农产品大市场,龙运汽配城、海宁皮革城等对俄专业商品大市场,以及华南城、义乌商品城等对俄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引进了传化集团、哈欧国际物流公司等大型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龙运、新香坊、空港和哈南工业等物流园区建设,以及石化、木材、煤炭、金属交易中心、对俄化工产品物流平台建设,为扩大对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市对俄进出口额实现跨越式增长,贸易额逐年提高,到2014年实现了13.96亿美元,是2013年的4.3倍,占全省对俄贸易的6%,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对俄贸易累计完成27.48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5倍。
(五)培育优势产业,对俄产业合作基础更加坚实
围绕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着力发展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围绕哈尔滨中心城市的开放功能,着力发展了航空装备制造、宝玉石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了米业、麦业、肉业等食品加工和制造业。近年来,包括100万吨俄油加工、对俄合作大厦、诺林化工等对俄重点项目在内的产业建设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六)突出人文优势,旅游文化科技等多领域合作日益密切
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哈尔滨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传承已久、往来越来越密切。在旅游合作方面,与俄罗斯友好城市旅行社、新闻媒体等建立广泛联系,有针对性地推出哈尔滨购物美食游、中医保健游、俄罗斯啤酒狂欢夜、摄影绘画游等旅游线路,极大地吸引了俄罗斯游客。在科技合作方面,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200余个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已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签订合作协议721余项,已有东金戈梅利等180余个项目进入合作研发或产业化阶段,哈尔滨对俄高新技术产值从2005年的7 000多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20多亿元。在文化交流方面,哈尔滨成立了中国俄罗斯音乐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了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和犹太老会堂,每年哈尔滨与俄罗斯方面的互访演出近百场,2014年8月,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周,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和11个州市艺术团体受邀参加,为进一步推动中俄双方切磋艺术、交融文化、增进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哈尔滨举办的“哈夏音乐会”“啤酒节”“农博会”“寒博会”等节庆展会,都开设俄罗斯专场。尤其是久负盛名的哈洽会,从2014年起正式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已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两届,对俄贸易技术合作签约额连创新高,对俄合作新平台、新机遇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哈尔滨也被确定为中俄博览会中国永久轮值举办城市。2016年第三届中俄博览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哈尔滨市组成近500人的代表团参加展会,进一步展示了近年来哈尔滨市对俄合作的突出成果。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哈尔滨市对俄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一)对俄合作机遇千载难逢
1.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升级。中俄两国高层会晤频繁,更加注重务实合作,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近年来,两国元首签署的《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都为两国开展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特别是2015年5月20日签署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又明确提出,不断提高现有双边政府、议会、部门和地方间合作机制效率,必要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重点在金融、能源、科技、医药、农业和人文等方面提高务实合作水平,扩大务实合作领域,努力推动双边贸易额在2020年前达到2 000亿美元。
2.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日益完善。国家相继批准出台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制定了《黑龙江与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规划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为推动哈尔滨市对俄全面合作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哈尔滨市获批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都有利于哈尔滨市先行先试、争取国家更多相关政策支持。
3.俄罗斯推动远东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俄罗斯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后,总体关税水平从10%降至7.8%,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从13.2%降至10.8%,工业品平均进口关税从9.5%降至7.3%,其中,1/3的商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无过渡期,这既为中国机电、轻工等传统商品扩大对俄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企业在能源、铁矿石等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领域进行投资创造了机会。2014年,俄罗斯制定了《俄联邦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律》,规定了远东地区在发展经济中享受包括税收、行政审批在内领域的若干优惠条件,以此加速招商引资。2015年,为了拓展对东北亚地区合作,俄罗斯方面在远东地区规划建设了9个经济示范发展区,并确定要在哈尔滨增设总领事馆,这将为哈尔滨深化对俄全面合作带来重要机遇。
4.双方经济互补性较强。在能源资源方面,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能源、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储量大、种类多,但是俄罗斯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而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石化工业、煤化工、木材加工、冶金工业等方面具有较多优势。在农业生产方面,俄远东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而哈尔滨是农业大市,农业技术发达。在人力资源方面,俄远东劳动力资源不足,而哈尔滨人口众多,在以对俄出口为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具备优势,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可以输出。另外,哈俄双方经济存在互补性的同时,也存在趋同性,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哈尔滨同样具备装备制造业优势,具有丰富的军工生产基础,双方在此领域合作的空间巨大。
5.国家对哈尔滨的对外开放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视。国家为推进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的对外开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对外开放相关的重大利好政策,并持续叠加释放,包括中央制定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及《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哈尔滨新区、综合保税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相继获批,都在强化对俄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上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既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党中央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进哈尔滨市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深化对俄合作的重要载体支撑和新的动力引擎。
(二)对俄合作挑战仍然巨大
1.经济外向度偏低制约对俄开放合作。比较而言,2014年,哈尔滨市进出口总额比厦门少767.45亿美元,比乌鲁木齐少14.77亿美元;目标市场进出口额比厦门少56.49亿美元,比乌鲁木齐少41.21亿美元,两项指标都比较低。2013年,哈尔滨市进出口总额只有沈阳的32.6%、长春的21%、大连的7%。哈尔滨外贸依存度仅为6%,全省为17%,全国为46%。这种极低的经济外向度,严重缺乏对哈尔滨市经济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拉动力,与哈尔滨市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2.对俄合作竞争压力较大。从国际上看,日韩作为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都加强了对俄全方位合作,在俄东部地区与黑龙江省形成竞争态势。近几年,我国在俄远东进口经常居于日韩之后,在远东前十位外资来源国排名中,我国对远东的投资一直处于日本之后。从国内看,哈尔滨也不具备优势。据调查,俄方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地质勘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的投资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或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除了土木工程和餐饮住宿,在其他行业上,黑龙江和哈尔滨并不具备太多的优势。仅从调研看,我国加工贸易比重为55%左右,东南沿海超过70%,哈尔滨市仅20%左右,对全市产业关联带动性较低。
3.互联互通基础优势发挥还不够。尽管20年前,哈尔滨就提出来“南联北开”,但由于边境小额贸易政策取消,哈尔滨的对俄物流通道作用大为降低,对于通道建设的研究和推进远远不够,没有把西伯利亚大铁路和现有对俄航线利用起来,形成贸易大通道,导致哈尔滨市对俄中心城市的物流仓储和集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国内对俄欧通道有三条,分别是大连经满洲里至莫斯科到汉堡、杭州经满洲里至莫斯科到汉堡、广州经满洲里至莫斯科到汉堡等三条线基本实现整车(集装箱)出口,而哈尔滨市整车出口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往返货源还不充足,通道优势还需要在实践中发展检验。
4.对俄产业集聚度不够。突出表现在外向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尽管哈尔滨市与俄罗斯有经贸往来的企业有百余家,但2/3都是贸易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支撑力强的加工制造企业。第一大户天狼星电站设备公司每年对俄贸易只有1亿多美元,规模比较大的电器集团、火电三公司等大型企业,每年也只有2 000多万美元左右。除此之外,现有贸易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其中,贸易额超百万美元的仅有23家,超千万美元的19家,超亿美元的仅有1家,严重影响了哈尔滨市对俄贸易发展。
5.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哈尔滨已经建立起一套对俄合作服务体系,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要求还很不相称,不但综保区、临空经济区等园区产业集聚不够,优势不明显,而且金融市场发育缓慢,还不能满足对俄投资、贸易服务以及走出去的企业需求,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信息服务功能不完备,整体合作意识不强,对俄罗斯市场变化和投资领域不清晰,基本处于单打独斗、零打碎敲阶段。
6.深层次交流合作还不够。近年来,尽管哈尔滨市举办了很多对俄展会和活动,但从实际效果看,哈俄双方深层次交流合作还不够,对俄合作项目意向性的多、签约的少,有实质性推进的更少,旅游文化交流合作也仅仅局限在政府层面,而民间社会往来还不够多,特别是运用市场机制,能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活动更少。这种浅层次、低水平的经贸联系,不利于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当前,哈尔滨市正值“十三五”规划开局起步和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短期内难以好转的经济下行压力,按照全市党代会的精神要求,必须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哈尔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全市对俄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以高标准高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
1.搞好规划。高水平、高质量地制定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做好哈尔滨新区规划、综保区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分阶段设定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既注重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又注重统筹长远发展,使之成为指导全市开展对俄合作的总纲领、总目标。
2.把握重点。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认真研究分析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支持方向和重点,超前研究生成新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接,努力把更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纳入到国家和黑龙江省的重大战略规划中,力争坐上新一轮政策支持的头班车,把各项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
3.快速推进。作为国家明确的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市要加快研究推进力度,早起步、早动手,先行一步,快走一段,赢得最大的政策优惠支持。尤其是哈尔滨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项目建设和重点基础设施,应该尽快研究落实,围绕产业布局和规划,对已经立项的对俄合作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力争项目早日落地达产。
(二)以打造东北亚重要国际枢纽为方向,不断提高对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辐射力
1.拓展航空货运通道。依托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以跨境电商物流基地为抓手,不断扩大哈尔滨至叶卡捷琳堡航线流量和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哈尔滨至阿克托别市等空港航线,加密至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线和航班,有计划、有层次地开辟北美航线,形成哈尔滨一点辐射俄罗斯多地,以及北美地区的航空网络运输格局。积极拓展对俄快件业务,在扩大邮政小包裹货运量的同时,向大宗商品和一般贸易方向发展,力争把对俄电商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2.建设铁路运输通道。加快实施哈尔滨站综合改造,围绕开通的哈欧班列、哈俄班列,完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打造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于一体的“东北地区国际集装箱物流集散中心”,不断扩大货物运输规模,逐步形成面向俄罗斯的扇形放射铁路网。开展“港区一体化”建设,完善内陆港口岸功能,健全通关查验系统,推动哈尔滨内陆港成为全国对俄及东欧国家贸易铁路目的港和起运港。探索在俄罗斯境内建立哈尔滨陆路货运仓储协调中心,协调解决哈尔滨进出港货物在俄境内清关、仓储、中转等问题。
3.构筑陆路运输通道。充分发挥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传化智能公路港等作用,依托哈大、哈牡、哈萝等高速公路,整合物流载体、物流服务和物流需求,加快推进哈尔滨公路港跨境通关枢纽建设,打通哈尔滨至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的公路国际贸易通道。
4.实现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加快推进哈尔滨港建设,拓展与东北亚地区的陆海联运新通道,为哈尔滨市大型设备的运输提供经济、便捷、环保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哈满(绥)俄欧(亚)国际班列形成的俄方港口优势,涵养哈尔滨—抚远—哈巴罗夫斯克—鞑靼海峡—日本海黄金水道,完善哈尔滨—绥芬河—纳霍德卡东方港—釜山的陆海联运通道,丰富多种陆海联运、江海联运模式。
5.推动光缆通道建设。积极配合做好北极圈欧亚洲际光缆通信主干网建设,争取在哈设立国际通信关口局,提升通信能力。探索建立中俄“网上丝绸之路”,以“一点多辐射”的形式,与叶卡捷琳堡、莫斯科、圣彼得堡建立电子商务对点合作,力争获批中俄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在“网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三)以外向型园区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对俄合作平台的承载力
1.加快建设哈尔滨新区。围绕国家赋予新区的“三区一极”战略定位,即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文化旅游聚集区,深入研究、创新作为、务实干事,争取获得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创新新区体制机制,探索实施大部制、扁平化和雇员制改革。坚持“多规合一”理念,统筹做好新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围绕“6+3”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区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创优新区发展环境,加快建立负面清单,全面提升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新区建设发展政策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
2.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工作同步推进,研究细化综保区政策,积极争取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政策性支持,通过差异化、个性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两头在外”产业项目进入综保区。同时,建议在经开区、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等产业园区设立综保区分区,充分发挥政策区对全市产业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太平机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在完善道路、给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全省、服务东北、连接东北亚和欧美地区的航线网络,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大飞机拆解、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指向性强、拥有优势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临空产业群体,完善规划立项,加快核心区建设,真正迈上全面向北开放、对俄合作的新台阶。
4.加快建设跨境产业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对俄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努力把哈尔滨市打造成为对俄罗斯大宗商品进出口集散中心和保税加工物流园区。同时,加快推进中白工业园哈尔滨园、中以产业园建设,引进具体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在哈企业更好地开拓独联体及欧洲市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5.加快建设对俄自贸区。积极配合省里申报,全力做好哈尔滨的各项工作,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健全综合保税区、经济总量和地方特色等三大自贸区审批要素,积极争取创建中俄(哈尔滨)自贸区。进一步提高对俄经贸合作质量,着力帮助对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扩大对俄贸易总量。加强与抚远、同江、绥芬河、黑河、满洲里等重点口岸城市呈扇形分布的互联互通机制,带动哈尔滨市对俄合作进一步发展。
(四)以产业合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对俄贸易合作牵动力
1.积极吸引国内外加工产业向哈尔滨集聚。围绕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积极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向哈尔滨市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境内外产业联动、上下游产业衔接的跨境产业投资合作基地。大力推进中俄航空产业合作园建设,推动俄罗斯大型运输机、重型直升机、轻型航空器及配套产业落户哈尔滨市,打造航空航天合作研发制造基地。积极扶持哈尔滨东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电站成套设备、重型装备、高速重载铁路货车、工程机械、新型农机装备、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大型出口加工企业,提升高端出口比重。做大做强宝玉石、木材商品交易,打造全国重要的宝玉石、木材资源合作开发利用产业基地。
2.建立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和物流中心。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华南城、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等大型批发市场,适应俄罗斯采购商需求,构建国家级跨国采购平台,扩大双向采购模式和覆盖区域。编制市场景气指数、价格指数和风险指数,形成市场产销和商品流向的风向标。培育具有价格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期货市场,提升大宗商品交易量。
3.打造对俄合作企业总部基地。依托位于迎宾路以南、三环路以东区域,建设东北亚贸易中心和企业总部基地,积极吸引国际机构总部、央企总部、大型民营企业总部等入驻,尤其是吸引俄罗斯企业来哈投资兴业。大力推进会务、小型展览、公寓、大型购物、体育健身、国际语言教育、文化影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对俄贸易组织和促进机构集聚区。
4.探索建设哈尔滨对俄易货平台。依托开放优势,设立对俄易物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及实体超市,运用B2B+O2O方式,采用易物清库、易物采购、易物营销、易物投资等模式,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物物交换,有效盘活两地资源。
(五)以资金融通为突破点,不断提高对俄金融服务能力
1.创新对俄金融产品。主要是打造四个中心,做大四项业务。即:建立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推进股权登记托管,联合黑龙江省产权交易中心、江海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产权、物权交易市场;建立对俄金融信息中心,定期发布金融政策法规、金融监管咨询和企业信用状况,提供动态的金融市场信息;建立电子商务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争取成为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全国试点城市;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引进担保公司增信平台,开展跨境保险业务合作,吸引期货交易所在哈尔滨市组建商品期货交割库,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国外资本组建外资股权基金、合资股权基金等。
2.完善中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哈尔滨银行对俄业务优势,打造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孵化器。重点是打造三个平台,即:建立对俄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并在绥芬河、抚远、黑河和满洲里等口岸及俄罗斯重要城市建立结算分中心,完善双边银行间的本币支付清算机制;建立全国卢布现钞交易平台,打造国内卢布现钞的集散中心;建立对俄离岸金融平台,引进或合资设立俄罗斯商业银行,使哈尔滨市成为俄罗斯人境外账户集中城市和金融业务首选城市。
3.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等金融机构,吸引基金、担保、电子金融和中间业务,配套数据管理、灾备维护、资金清算、法律咨询等业务,增强金融集聚效应,打造金融机构集中、现代服务业繁荣的城市“金街”。重点建设金融大厦、后台服务基地园区,支持哈尔滨银行、江海证券、中融信托以及地方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对俄金融服务水平。
(六)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不断增强对俄合作的影响力
1.搭建载体。不断拓展“互联网+”领域,抓住“中国云谷”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对俄信息咨询、数据外包和跨境金融服务等领域。及时发布俄罗斯市场需求信息和项目推介,着力推进对俄经贸、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服务。
2.扩大优势。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俄语人才优势,与俄方合办中俄双语广播、电视频道,合办中俄合作信息报纸、杂志。组织开展俄罗斯市场调研,针对俄罗斯受众的信息需求、反馈意见和阅读习惯,开展资源整合,不断扩大中俄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
3.释放效应。研究落实中俄媒体合作长效机制,定期交流,定期走访,定期举办活动,通过加大宣传赢得更多关注,不断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到哈尔滨创业发展。
(七)以人文交流合作为纽带,不断增强对俄合作吸引力
1.推进科技交流。借助哈尔滨较强的科研实力,建设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打造国际高端技术研发、企业和项目孵化、培育产业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组建对俄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建立联合技术转移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哈尔滨对俄工业中心、对俄农业中心等9大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发展壮大,在生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同时,增添更多的创业投资机会,着力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地。
2.推进文化交流。借助哈尔滨“文化名城”和“音乐之都”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创新开展对俄文化合作。做大做强哈夏音乐会和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使之成为哈尔滨与俄罗斯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文化场馆,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文艺互访和体育赛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对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工艺美术、动漫、演艺集团等企业打造对俄文化交流精品,逐步培育和扩大对俄文化交流的市场力量。积极促成油画等艺术品展览交易、图书动漫出版、音乐美术教育等文化产业项目合资合作,力争在对俄文化交流合作上迈出更大步伐。
3.推进旅游合作。深入挖掘整合哈尔滨市旅游资源,针对俄罗斯人喜好,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完善基础设施,推出特色旅游线路,进一步增强哈尔滨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充分发挥“3+1”跨境联合体作用,互助宣传、互送客源、互通信息,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旅游产品,策划推出哈尔滨至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旅游资源招商工作,积极引进俄方投资者,共同开发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4.推进教育交流。积极助推哈尔滨与俄罗斯大学大所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建设双方高校联盟。重点推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建中俄联合科研中心建设;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共建中俄美术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与俄罗斯著名音乐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共建合作工作;以及东北农业大学中俄食品学院等高校共建合作项目。同时,加强与俄中小学教育合作,鼓励哈尔滨市中小学开设俄语课程,鼓励双方互办夏令营和文艺演出等,丰富交流渠道,拓展交流内容,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青少年的友好往来。
5.推进会展商务合作。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原则,进一步开展对俄合作,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哈尔滨特色的交流项目,着力提高对俄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水平。积极争取在哈设立国家级的中俄经贸合作常设机构,不断提升哈尔滨市在中俄合作中的地位。重点利用中俄博览会、寒地博览会、哈洽会、哈科会、冰雪节、啤酒节等平台,瞄准俄罗斯市场需求,举办对俄名优商品展销、投资洽谈、研讨论坛等,着力把哈尔滨市打造成为对俄会展名城。此外,持续推进双方在社会、司法、医疗、卫生等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真正使哈尔滨成为龙江沿边开发开放的排头兵、“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者。
(八)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形成全面对俄合作的整体合力
1.政策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铁路总公司支持,降低出口货物收费和内陆港收费标准,进一步减少哈尔滨至满洲里段的运输成本;争取质检总局支持,允许以哈尔滨内陆港为目的港的食品进口企业在哈尔滨内陆港报检,放宽俄罗斯肉制品和海制品限制,扩大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进口等。同时,尽早设立对俄贸易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在哈企业开展对俄业务。
2.机制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各区县(市)政府、专家学者和对俄一线工作人员,及时研究解决对俄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高层互访,完善与俄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等俄罗斯地方政府的定期会晤机制,协商化解相互间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统筹协调推进境外园区和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企业管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
3.人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精通俄语的经贸、科技、医疗、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中俄人才智力合作信息发布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加快对俄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对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落户、薪酬、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执笔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任海龙)
F299.27;F125.4
A
1008-8520(2017)02-0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