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俊,张芳
(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影响及改革路径
邹俊1,张芳2
(1.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产生了诸多影响。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必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向实践性教学转型;转变学生学习模式,逐步营造分享共享学习模式;促进教师角色转型,从强调传授到注重引导;推进专业培养系统性改革,使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互相衔接配套。
公共政策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率不理想,一方面是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较多,超过市场需求;另外一方面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滞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期望。学生也感到在学校学到的与走向社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一致,从而导致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本文从实验教学环节来探讨关于公共政策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这些公共或非公共部门组织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组织机构增多,层级增加,需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控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多。为保证组织有效运转,指令畅通,执行力提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而国内很多高校观念转变滞后,使得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从而倒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改革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小政府、大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课程现有的主流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虽然很多人专业教师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诸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PBL教学法等,但是实际效果依然不佳,归根到底我们总结目前的各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特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了权威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的主要表征为“被动”和“循规蹈矩”,而这与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政策学》课程来看,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延续性、主观性”特点,[1]导致现有教学模式与实践应用矛盾突出,传统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公共政策环境脱节,无法糅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师生之间实际的互动困难,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公共政策应用能力的提高,更何况公共政策本身在实践中往往“见仁见智”,很难有标准的答案,甚至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质疑。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必须推进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突出学生在公共政策教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公共政策实践技能培养。
(二)从强调公共政策理论学习转变为注重公共政策实践应用
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总体上仍然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课程内容设计偏重学术性,而对实践应用重视不足。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缺乏,对公共政策发展和变迁思考欠缺,进而出现学习与应用脱节,导致学生感到“学无所有”,但是公共政策本身又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要稍加思索,公共政策无处不在,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共政策学已然是一门“显学”。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必须从传统的强调公共政策理论学习转变为注重实践应用,使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接触和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公共政策,提高学生对现实国家治理体制的认知程度。
(三)公共政策教学由个人单向学习向群组多向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等文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个人的单向学习特征尤为突出,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学生”的信息单向传输过程,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等过程中往往只是与教师存在信息交流,甚至只是按老师要求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至于交流互动和实践应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学生实际的政策应用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信息失真状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转变传统的个人单向学习为群组多向学习成为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公共政策本身具有主观性和综合性特点,导致公共政策过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往往见仁见智,也给我们群组多向学习带来有利的实践环境。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公共政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专业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公共政策教学课程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在当前高校教学环境下,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革探索。具体如下:
(一)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向实践性教学转型
传统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一般都按课程理论发展历程设计,注重“宽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政策理论学养”,往往偏重于基础理论教学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有效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也往往忽视学生公共政策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2]因此,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重构教学体系入手,大力推进向实践性教学转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展开:
第一,要打破原先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说,公共政策学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把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公共政策学课程虽然理论较深而且大多理论是西方政策理论的演化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政策理论在现实中能够很好的印证,这就为我们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有意识的实现“现实→理论→现实”的教学模式,以现实政策实践引入政策理论的学习和反思,再引导学生思考改造现实困境的公共政策选择,从而通过“以实践为核心反哺理论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学生公共政策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第二,构建实践能力质量标准体系。公共政策学教学要向以实践能力为中心转型,必须要构建课程实践能力质量标准体系。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在课程考核上通过试卷很容易检测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检测学生实践能力仅仅靠试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着手在课程各个章节设置学生实践能力监测点,从而构建课程整体的实践能力质量标准体系。比如:在政策制定中应掌握哪些决策思维、决策心理控制等等,进而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等每章节设置相应的应该掌握的实践能力标准,并通过实践环节来检测学生运用情况,从而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摈弃传统的“测理论、重笔试”,建构“观实践、重平时”的课程考核方式。
(二)转变学生学习模式,逐步营造分享共享学习模式
相对于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来说,学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主动转变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单向学习向群组学习转变,是课程授课过程中始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变个体学习为分享体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力培养,传统的学生个体学习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知应会”,偏重于记忆和书面表达,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善学会用”,更强调政策问题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变个体学习为分享体会是转变学生学习模式的第一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按比例以10人为一组,每章结束有一次指定案例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各自所思所想,然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学习体会,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政策沟通与协调能力,实现自我学习与思维碰撞相结合。
第二,由分享体会再提升到共享学习。在培养学生分享体会的基础上,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授课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习共享学习的模式,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学习由个体单向学习向群组多向共享学习转变。比如,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每组进行课程案例汇报,题目可自由选择与课程有关的任何内容,汇报中其他同学可现场提问,组员也可补充阐述。从而创设群组多向学习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是时空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群组多向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些分步改革教学手段,逐步营造分享共享学习模式。
(三)教师角色转型,从强调传授到注重引导
教学方法中有哲学,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的变革。[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需要切实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型,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很难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如何有效促进公共政策教学授课教师角色转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突破:
第一,促进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应用的技能,并且要有效的解答学生对知识和实践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当前,我们公共政策学课程在授课中仅仅只关注第一层次即“传道”,这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本身也是理论研究型,大多数教师没有政府或公共部门工作经验,缺乏对公共政策实际政府运作的了解和操作,实践经验也缺乏,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可能要更多的促进教师去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让专业教师切实体验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提高教师“授业解惑”的能力,促进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从而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学课程学习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学生互动→学生用”模式,大大提高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学生中心”地位。
第二,教学手段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维引导。除了授课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之外,在授课中教学手段的创新也必不可少,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构建创造性学习、互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等,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引导。比如: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案例两方面。针对目前课程教学理论和内容难以契合中国现实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多个专题实践应用,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专题研究、推进中国政策评估事业的思考、21世纪中国政策体制改革思考专题等等。尽力弥补一些公共政策学教材理论与我国政策现实相脱离的不足,在阐述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理论前沿分析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中用、用中学”的思维。
(四)推进专业培养系统性改革,使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互相衔接配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4]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仅仅靠一两门课程改革是很难起到实质性成效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行政管理专业转型的系统性改革:
第一,打破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5]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更多体现出理论型,课程体系偏重于政治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尤其在当前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去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有“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多开设一些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秘书实务、财务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在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能懂会用”,突出专业学习的技能性和应用性,
第二,着力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相互衔接配套。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系统性改革来说,如何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及其相互间的衔接配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等,这些课程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另外,核心课程的课时较多,也大多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专业思维和技能养成和训练的关键时期。因此,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协调和沟通,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相互衔接配套,发挥核心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各门核心课程的特长,形成合力,实现各核心课程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1]邹俊,张芳.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2).
[2]李桂霞,等.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3]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4]彭芬兰.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下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3,(3).
[5]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2015 jyxm172);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MOOC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6 jyxm0102);安徽工程大学教研重点项目(2015jyxm10、2016jyxm14);2016年安徽工程大学“公共政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2016jpkc03)
邹俊(1979-),男,博士,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张芳(1980-),女,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