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华,程少武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宗华,程少武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以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要性认识为切入点,针对理工科高校翻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更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合格翻译人才。
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它实际上是一个课程体系,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其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虽经多伦修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要性认识为切入点,针对理工科高校翻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更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和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翻译能力是外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与其他四项语言技能相比,翻译能力的综合性和习得难度最强,最能体现学习者(翻译者)的外语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涉及到学习者的双语能力、语篇语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策略能力、转换能力、工具能力等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培养非外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化甚至缺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就无法达到《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英语是理工科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发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1]可以想象,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较强的英汉互译能力,如何向国人介绍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又如何能够在国际交往中准确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途径,翻译能力是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
据中国译协统计,2015年我国翻译人才总需求超过100万,而专业人员仅为10万余人,岗位缺口达90%。正如中国译协郭晓勇副会长在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的那样:翻译人才的短缺问题,“不是一般意义的短缺,是极度短缺,尤其是能够承担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翻译人才严重匮乏。”[2]翻译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无法满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 “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翻译人才培养是外语类专业的专利,外语类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也是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目前,全国有230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本科专业,270所高校有翻译硕士授予权,在校学生6万余人;在2016年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上仲伟合教授认为,开设此类专业的学校虽然很多,但实际培养的人才并不多,“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刚刚在路上”。[3]实际上,相当一部分非外语专业的人员在从事翻译工作(笔译和口译)。在2015年12月12-13日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上,华为翻译部主任陈静女士说:“华为团队中翻译佼佼者大多不是翻译出生,既有工科背景也有学法律的。”[4]纵观我国翻译工作现实,很多著名翻译家也并不具有外语专业背景,一些知名译著出自非外语专业人士之手。罗选民教授指出,“在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5]可见,仅仅依赖外语类专业培养合格翻译人才在短时期内难以满足我国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加强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翻译教学与培训是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是理工科高校必修基础课程,每周4学时(一般情况下包括读写课和听说课),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英语类选修课程,如实用翻译教程(或翻译理论与实务)、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欣赏等,大约30-34学时,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各个高校以四六级通过率的高低作为评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也以是否通过四六级及其分数高低作为衡量自己英语水平的标准;无论是教学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以四六级考试要求为指挥棒,考什么,管理者就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练什么,考试的反拨作用十分明显。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翻译内容的四六级考试却很少涉及,即使自2013年12月起开始将段落翻译作为四六级考试的必考题型,但是有关大学英语翻译内容的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不仅没有专门的大学外语翻译教材,现有通用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虽设计了部分段落翻译练习,但是缺乏对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的系统介绍;任课教师重视不够,往往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自由发挥,或简单讲解,或只是报一下参考译文,缺乏可遵循的教学标准;在这种翻译教学环境下,学生同样不够重视,多为简单应付,缺乏足够的翻译实训,其翻译能力普遍较低。可见,翻译教学仍然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要求》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规定了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翻译能力的标准具体而明确;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缺乏遵循,只好各自为阵,自由发挥。不仅如此,日常教学实践和大学英语通用教材也很少体现这些要求。一些大学英语教材缺少对翻译理论知识系统介绍以及《要求》中“借助字典”实现翻译目标的规定,这些不仅弱化了(甚至误导了)师生对翻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教师日常翻译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较大困难。
2.缺乏有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材
在大学英语统编综合教材中,对翻译部分的设计,多是为了加强对本单元的词语、句型和语法的练习,有短语和句子翻译练习;受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变化的影响,2013年12月之后出版的教材,有的增设了段落翻译练习,但仍以检测学生语言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翻译的篇章理解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另外,这些综合教材普遍缺少对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其技巧的系统介绍。对全国发行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进行梳理发现,有大学英语综合(或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但少有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单独编写发行的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对于那些开设翻译类选修课的高校,也多是直接选用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翻译教材,由授课教师选择授课的章节,翻译知识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材决定了教学内容,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材,不仅影响日常翻译教学,《要求》中确立的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目标也难于实现,更谈不上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翻译能力的合格翻译人才。
3.教师翻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普通本科高校中承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文学或语言学专业毕业,有的是在讲解综合教程过程中涉及翻译内容,有的是自己比较喜欢翻译而为学生开设翻译类选修课程,但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职业化翻译实践和实训经历几乎为零。无论是在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穿插翻译教学,还是开设翻译选修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缺乏足够的生生和师生互动;注重词汇、句型与语法的讲解与练习,翻译教学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缺乏篇章翻译技能和翻译技术的教授。可见,教师的翻译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都亟待提高。
4.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
由于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对有关翻译内容的教学重视不足,加上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能力的欠缺,翻译教学或流于形式或应付教学任务,引发学生普遍不重视翻译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学生为了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对翻译部分内容的学习付出也较多,但由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指导,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得要领,加上自身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不足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意识较弱,学习效果较差,逐词对译、死译、误译甚至错译较为普遍,翻译能力普遍较低。
(一)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随着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英语课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一部分理工科高校相继计入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推动了英语课程的调整。英语教育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两年一贯制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应适时进行调整。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应得到全面提高。“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6]根据各理工科高校生源实际情况,可实行“1+3”、“2+ 2”、“3+1+1”等不同模式。对生源质量较好、英语入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高校可选择“1+3”或“2+2”模式,“1+3”即第1学期开设通用大学英语课程,第2—第4学期开设有关翻译、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等必修或必选课程,原则上翻译课程应开设两个学期;三、四年级可以开设更多的大学英语类选修课程。“2+2”模式与此类似,只是通用英语课程要开设两学期。对于学生入学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理工科高校可以选择“3+ 1+1”模式,即前三学期开设通用大学英语课程,第4和第5学期开设翻译类必选课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期可开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另外,在分级教学原则指导下,各理工科高校还可以适时遴选年级5-10%的英语突出的学生更早投入翻译、学术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做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拔尖和创新型人才。
(二)完善教学大纲,编写针对性教材
依据《要求》规定的翻译能力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并为各高校具体实施留有足够空间,以满足高校间差异化和特色人才培养需求;大纲应对课程性质和目标、教学原则、教师队伍、软硬件条件、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比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翻译能力测试、教学评估等诸多方面或教学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教材既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依据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翻译教师 (包括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教材应体现最新翻译研究成果和翻译教学新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容贴近现实社会,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其实,早在2004年穆雷教授就呼吁 “组织真正的翻译教学专家研究并制定各级各类的翻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与各类教学大纲相配合的教材、参考书籍。”[7]理工科高校还可根据各自学科专业实际,细化教学大纲,实行“一校多纲”,并组织编写反映学科特点的翻译教材,如工程技术翻译教程、科技翻译教程、商务翻译教程、法律翻译教程、医学实用翻译教程等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大多不是翻译专业毕业,有必要加强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教学能力;有计划地遴选和派出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或翻译课程进修、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短期翻译能力培训等;积极与翻译公司或语言服务类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教学基地,聘请具有职业翻译资质的译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承担企业翻译项目并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行“项目驱动”、“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法,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能力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需要不断增强双语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不仅要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意识的培养,注重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语境、语义、语用等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传统翻译教学一般只关注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中文水平的提高,导致有些学生译文不伦不类,或者句式具有明显的欧化倾向,不符合中文的写作规范和阅读习惯。”[8]加强对母语即汉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同样显得重要而紧迫。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离不开对英美文化的学习,语言间的不同根源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所以,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文化的作用下才有意义。”[9]没有两种文化及其差异知识,很难做到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表达。因此,应加强对英汉两种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注重两种文化对比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培养,这是减少翻译失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基本途径,内涵着培养大批专业化、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任,应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一线授课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汉语言和文化能力、增加翻译类课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长期被边缘化的状态一定会得到根本改观,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英语能力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12.
[2]花春雨.中国译协:中国合格翻译人才“极度短缺”[D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6/c_113936710.htm
[3]张远,张一辰.中国专业翻译数量缺口较大,人才培养“在路上”[D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6-17/7908343.shtml.
[4]段亚英.华为翻译部部长:翻译应是跨界人才[DB/OL].http://www. china.org.cn/chinese/catl/2015-12/14/content_37309796.htm)
[5]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7.
[6]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5.
[7]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8]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33.
[9]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文化图示理论的翻译教学改革研究”(2015jyxm13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专项“Phinney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模型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SK2015A787)
王宗华(1973-),男,安徽蚌埠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和西方文化教学与研究;程少武(196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和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