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2017-03-07 17:56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儿茶酚胺心肌病溶栓

刘 英

(长武县人民医院,陕西 咸阳 713600)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刘 英

(长武县人民医院,陕西 咸阳 713600)

目的 分析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我院所报道的5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影像学检查与诊治等,探讨诊疗方案。结果 患者大多数呈现急性发病,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患者疾病,通过溶栓治疗,针对各项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急救,预后效果理想。结论 早期采用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动图检查可以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采用溶栓与针对性救治措施有着理想治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又属于心尖球形综合征、章鱼瓶综合征、壶腹样心肌病、急性压力心肌病、破心综合征以及心碎综合征等等,同一种疾病拥有数十种名称是相当罕见的,由此可见该疾病的多样性、特殊性以及复杂性,在临床当中一直属于诊治难题[1]。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治效果,本文以我院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我院所报道的5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年龄26~81岁,平均年龄(34.5±2.5)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诊治、预后等资料。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大多呈现急性发病,其中有38例患者存在明显心理、躯体应激诱发因素,单纯心理应激占比为73.7%,心理应激合并躯体应激占比为18.4%,单纯躯体应激占比7.9%。

2.2 心电图特点

患者均呈现窦性心律,发生异常改变患者有49例,42例患者呈现ST段抬高,其中胸前导联患者24例,合并肢体导联患者15例,单纯肢体导联患者3例,ST段抬高幅度为0.8mV,抬高ST段在2周内回落。患者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的19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7例,心搏骤停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房性期前收缩5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

2.3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其中有42例患者无异常,4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4例患者心肌桥。复查超声心电图显示,原本的异常表现在1月内恢复。

2.4 诊治和预后

患者初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35例,心力衰竭、休克原因待查2例。中暑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多数患者根据AMI或ACS指南原理进行处理,并对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给予针对性救治。所有患者在4周内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在1月内未见异常。

3 讨 论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儿茶酚胺水平过高。相关研究显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有80%以上患者存在躯体性精神性的应激反应,同时应激性心肌病发作和精神、躯体应急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儿茶酚胺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急性应激状态之下,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会导致儿茶酚胺水平过度释放,从而提高血儿茶酚胺水平。在儿茶酚胺水平水平过高时,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从而转化为Gi蛋白,促使心肌微小型坏死;2、冠状动脉痉挛。某一些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在度过通气、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之后,会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时间延长的现象,这一种现象在35%以上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均有所发生;遗传学倾向。根据应激性心肌病存在反复发作与家族发病等倾向,推测可能存在遗传学的倾向[2]。

应激性心肌病当前并没有统一性的诊断标准,临床当中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等进行初步诊断,在并借助心血管造影、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方式进行确诊。目前应激性心肌病并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对阵下药为主。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是诊断应激性心肌病的主要前提之一。相关研究显示,有80%以上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同时有20%的患者存在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本研究当中,有84%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同时有8%的患者存在轻度的冠状动脉狭窄,8%的患者存在心肌桥,认为心肌桥和应激性心肌病有着一定关联性。另外,有相关报道显示,应激性心肌病的超声电心动图、左室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特征为左心室心尖部、中段呈现气球样膨出,并且运动迹象明显减弱或消失,左室的基底部运动增强,普遍会在几天或几周内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大多数呈现急性发病,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患者疾病,通过溶栓治疗,针对各项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急救,预后效果理想。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在诊断方面可以以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改变等作为初步判断标准,并以心血管造影、超声心电图等作为确诊措施。在治疗方面,可以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和利于心肌顿抑的改善为主。

综上所述,早期采用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动图检查可以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采用溶栓与针对性救治措施有着理想治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何春来,孟庆义.“误诊疾病数据库”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应激性心肌病[J].临床误诊误治,2016,23(2):1-5.

[2] 李鸣凤,陈 骅,刘 昕,等.从误诊病例思考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现状:附3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6,33(2):6-11.

本文编辑:吴 卫

R542.2

B

ISSN.2095-8242.2017.30.5810.01

刘英(1979-),女,陕西安康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A-Cos长期治疗,呼吸内科

猜你喜欢
儿茶酚胺心肌病溶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研究
Detecting liars wisely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器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儿茶酚胺浓度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外源性棕榈酸减轻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共同介导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补硒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效果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