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经济学意义和管理学基础

2017-03-07 17:03徐全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管理学领先

■ 徐全军

创新的经济学意义和管理学基础

■ 徐全军

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迎接下一轮工业革命。通过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交通、核心投入要素、主导产业等相关的创新的经济意义。使用战略管理学理论分析了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与创新的关系,讨论了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在文化、制度、组织和流程等方面的不同。认为,经济由下行转为上行需要依靠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创新型企业,需要营造适宜于这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

创新 长期经济 企业战略

创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概念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把创新与技术进步相联系,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设备制造技术、新工艺技术等。经济学在接受这一概念的同时,把创新概念延伸到软科学领域。经济学家熊比特认为,创新是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含了新生产技术、新管理方法和新营销策略等。熊比特理论的继承者范·杜因认为,创新不但包括了基础科学、科学发现、科学发明、产品开发,还包括技术应用过程的经营、市场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不断在社会中扩散的过程。演化经济学者把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延伸,涉及到了制度、惯例和文化等领域。

企业管理学并不把基础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是应用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与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相关;第二是市场创新,这种创新与开发蓝海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提供特定产品和服务等相关;第三是内部管理创新,这种创新与文化、组织、流程、品牌、营销、能力等相关。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创新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经济学虽然强调管理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研究过程中往往把焦点聚集在自然科学技术的领域,企业管理学虽然对自然科学技术开发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在研究中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方面。

创新的经济学意义

创新的经济意义体现在长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方面。世界经济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每一次进入新的增长阶段都伴随着重大创新。

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到1810年拉美战争,西方经济在水动力技术、纺织机械技术、铁煤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蒸汽机、钢材、铁路、电报等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伴随着电气化、合金、内燃机、汽车、重化工等技术的发明,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世界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显像管、计算机、航空、摩托车、汽车、飞机、新石化等技术,使世界经济摆脱战争的阴影快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芯片、网络、核电、电信、软件等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末持续发展到本世纪初期。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每一次世界经济走出谷底的原因。在经济萧条期间,个别企业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会率先试图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取代旧的产品和服务,甚至研发出以前所没有的或不能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借入资金、建立工厂、采购材料、招聘员工、进行生产,如果新的产品和市场具有超额利润,与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就会进入这些部门,改进某些生产环节,打破某些瓶颈限制,从而导致创新群的出现。在创新群的影响下,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引起信贷扩张。之后,新的技术会不断地被扩散到其他行业、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走向繁荣。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熊彼特认为,不同的创新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同的,实现期限较长、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持久而广的技术创新才可能对经济产生持久的作用。经济每一次进入新的增长阶段,都有关于核心投入要素的创新,例如铁、煤、钢、石油或电子芯片等,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新要素组合,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如棉纺、蒸汽机、铁路、电力、汽车或计算机等,这些主导产业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历史也是原材料、能源、交通技术的发展历史。原材料方面,18世纪开始的生铁技术,在19世纪上半期的发展为钢铁技术,到19世纪下半期发展为合金技术,20世纪出现了石油技术、芯片技术和纳米技术;在能源方面,人们开始使用水力能源,后来使用蒸汽动力,然后发展到使用电力和石油,近几十年来广泛地采用核能和光能;在交通技术方面,由水运技术发展为铁路技术,后来发展为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

门斯对主导经济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划分为基本创新、改良型创新、工序创新和假的创新。在经济萧条期,企业家寻求新的有利可图的机会,基本创新才会出现,这种创新将创造出新的领先部门,构成下一次经济繁荣的基础。在经济增长期,大量企业主对新的技术进行模仿并改良,技术迅速扩散。当产品技术成熟,工艺创新就会处于主导地位。伴随需求饱和,居垄断地位的公司就会通过假的创新来保护他们的市场份额,经济进入“技术僵局”,增长出现停滞。

罗斯托特别重视主导产业的重要性。罗斯托认为,发生于一些非主导产业的企业创新并不能使宏观经济产生繁荣。有一些企业创新,开始对经济的影响甚微,没有形成新的产业,产业链也不完整,但在增长阶段,创新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作用扩散到其它产业,形成了新的主导产业,成为宏观经济繁荣的基石。主导产业把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连接起来,支配着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弗里曼认为,主导产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在国家间传播的任务并影响国家地位。在产业初始期,只有少数国家从事基本技术的研发,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会不断提高;在产业成长期,基础创新技术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技术领先国的地位会不断下降;在产业成熟期,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成本变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处于领先地位。只要先进国家没有完成再一次的技术创新,后进国家就有可能赶超先进国家。

但是,技术创新对经济的作用受制于多种因素。演进经济学派认为,每一个长波都有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范式中存在着一套强大的包容排斥机制,拒绝与范式不适应的技术、设施和组织,只有与范式相适应的创新才能产生生产力,任何的技术转型,只能在社会变革、政治变革和管理变革的互动和合作中发生。社会积累结构学派认为,阶级矛盾、劳动管理体制、国家干预政策、信贷制度、国际货币体制等因素组成为一种社会积累结构,一个有效的社会积累结构在一段时期内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投资增长和经济扩张,但最终要阻碍经济的发展,直到旧的结构瓦解新的结构形成。这就是技术创新发生于特定的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创新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的动力,是经济从萧条走上复苏的基本条件。信贷、资本、贸易等往往因创新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被人为干预只能影响短周期经济的变动而不能改变经济长周期趋势。主导产业是创新的体现,是创新与经济的桥梁,承载着创新的传播,谁在未来的主导产业中居领先地位,谁就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优势。

创新的管理学基础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转入企业内部,站在企业管理层的方位去思考,我们不禁要问,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创新。

(一)企业为什么要创新

企业生存与发展不一定必须通过创新。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生存,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管理者、员工、银行、政府、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国有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公众和管理层,政企关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垄断性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维持其垄断地位的要素,阻止新进入者、控制上下游价格、搞好政企关系是这些企业的重要工作,这些企业不一定必须创新、缺乏创新的动力。

即使在一个自由竞争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不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也不一定必须通过创新来维持生存。这些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获取利润,而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有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认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有: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领先。

企业通过低成本领先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是:通过价格战,使别的企业失去利润而被迫退出市场,低成本领先的企业却由于依然能获得利润而壮大发展,同时,低成本领先企业通过大批量生产建立规模经济壁垒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以低成本领先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并不以研发为核心工作,如果说有创新,也是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以模仿和改良的方式展开的。

企业通过差异化领先战略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是:企业通过创新,在产品功能、品牌形象、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等方面的独具特征,给顾客提供独特的让渡价值,培育牢固的客户忠诚度,这种独特性使企业避开竞争、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同时,由于价值独特,顾客缺乏选择余地,对价格的敏感性也就不高,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差异化领先的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否则就会被低成本领先者模仿而失去优势。

无论是低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领先,企业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主导产业产生的初始阶段,由于开发新产品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够创新,而大量的企业处于低成本战略的囚徒困境中。在主导产业发展的阶段,市场前景变得明朗,大量的企业会进入,并且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差异化领先企业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产业成熟阶段,行业标准成熟、监管政策完善、产品饱和、差异化空间缩小,市场能力对企业获取利润尤为重要,这时,价格战此起彼伏,大批量生产成为常态,低成本领先企业主导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低成本领先企业的过度竞争耗尽了几十年前差异化企业的创新对经济带来的动力,致使经济最终停滞。到了产业衰退的阶段,市场已经被足够细分,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只有再一次出现差异化领先企业,他们通过创新出全新的产品,才能使经济走出困境。

(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创新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主导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业务流程等多种因素。

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决定了主导团队,他们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远见、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推动者。

企业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难以被改变,是能否进行创新的基因。由于战略和文化的差异,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在管理制度方面,创新型企业重视主管评价和激励机制,而不是定量的指标,注重建立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吸引高技能工人、科学家和创造性人才,非创新型企业重视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经常的详细的控制报告、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监督,制定以满足严格的定量目标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在组织结构方面,创新型企业实行的是柔性的、网络型的组织结构,员工之间交流沟通充分、思想活跃、等级观念淡薄,非创新型企业有着结构分明的组织和责任、部门之间的员工往往不能沟通交流、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岗位业务单一;在业务流程方面,创新型企业的市场部门和研发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市场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非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往往易于标准化批量生产,具有持续的投资和融资能力、良好的工艺加工技能、低成本的分销系统,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分离、对市场反应慢、难以抵御替代产品的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并不一样,一些因循守旧的传统企业、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企业、只是从事批量制造的企业不适合实施创新导向的战略,即使一些非创新型企业要进行转型也面临着痛苦的蜕变过程。正因为如此,重要创新一般不会诞生于已有的垄断企业和国有企业,而是往往发生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

结语

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科,经济学是站在社会的层面思考创新对国民财富影响,管理学是站在企业层面思考创新对企业利益的影响。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最终需要由管理来推动,管理必须适应经济环境,创新最终由管理者来实施,是否能形成创新群又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长波的下行期,没有新的主导产业,世界经济就不能进入下一轮经济长波。目前来看,有关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智能制造等的创新将影响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必须创造一个社会环境,使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比其它战略获取更高利润率。这就需要挤掉泡沫、打破垄断、公平竞争、保护产权、减少通过投机和仿制获取暴利的机会。目前,国内有一种追逐“风口战略”的风气,认为“站在风口猪都会飞上天”,在资本市场进行投机或者跟随政策变化快进快出,这种机会的大量存在不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

政策是影响创新的一个重要变量。有的政策可能妨碍创新,有的政策有助于创新。与创新无关的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影响经济的波动但无法改变经济的长期趋势。如果通过政策不恰当地干预市场,不但会鼓励一些企业实施投机行为,而且会保护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社会竞争不公平和社会分配不公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创新信念,有碍于创新型企业的诞生。由于创新对企业内部的团队、文化、制度、组织和流程有独特的要求,创新不能依赖于垄断企业,而更依赖于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有助于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在公平竞争中获取利润的政策将有助于创新。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秀丽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管理学领先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我国铁钌接力催化氨合成技术国际领先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浅谈管理学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