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肖月 周耀利 高 蕊 牛佳慧 卢秀茹
京津冀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研究*
■ 贾肖月 周耀利 高 蕊 牛佳慧 卢秀茹
本文通过区位条件、经济状况和体制机制3个方面阐述京津冀生态农业一体化现状,指出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京津冀资金、人才、技术发展不平衡、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利用区位优势,定位细分市场、依据要素禀赋打造品牌优势、创新经营机制,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多渠道破解市场失灵、借力“一带一路”,带动生态农业“走出去”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生态优先、农业跟进、协同共生,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借力政策环境,打造生态农业一体化格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同时维护生态环境,在拓展生态空间同时延展农业产业链,利用文化、创意、传统、现代元素,力促“生态+农业+互联网+政策+平台”,克服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生态脆弱性、地区不均衡性等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多次强调绿色、循环、低碳生态发展观,同时多渠道表达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因此,研究京津冀生态农业一体化路径及对策对促进京津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区位条件
京津冀地区占地21.62万平方公里,人口过亿,海陆兼备,产业体系丰富,具有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潜质和禀赋。京津冀同属华北平原暖温带大陆行气候旱作耕作区,有着相似的生产条件和自然基础,存在区域内类型齐全、区域外同构化与异质化共存的区域特征,但历史上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条块分割,利益不均衡,政策不统一,造成环绕北京的贫困带和生态脆弱带,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不明确,突出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问题使北京城市病凸显,迫切需要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京津冀地区有着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使京津冀生态农业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京津冀地区的农民劳动力素质较高,充分落实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理念,培养了新型职业农业,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经济状况
虽然出台了《京津冀规划纲要》,但京津冀地区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宏观经济背景不同导致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绩效不同,影响到技术创新和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京津冀三地生态、农业落差较大。以城乡家庭消费为例,京津冀城乡家庭消费差距是58537元,北京是104663元,天津是61468元,而河北是24245元。差距导致三地间产业合作、利益分配、要素配置、人才创新、政策协同等方面阻碍协同创新的步伐。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北京1.73万元,天津1.2万元,河北只有1500元,相差6-7倍。人均GDP河北只有6463美元,比京津少1万多美元。收入、投入少制约河北的研发能力,形成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短板。
(三)体制机制
京津冀生态农业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可持续、开放系统,从政策的制定到落实产生了一些扭曲,导致生态、农业的分离、有的部分融合、全部融合非常少,究其原因是生态农业一体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量生态容量以及农业可持续,单纯追逐利润导致动机偏离;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结构和信息耗损,使政策目标—政策制定—政策落实,信号逐渐丢失,产生过程偏离;生态效益存在外部性导致了“搭便车”现象,同时由于政策执行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政策的清晰度、难易程度设置不当,导致执行者环境适合就顺从、环境不适就变通和拒绝,使政策执行效果偏离初始目标造成效果偏离。因此,政府的生态补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能如期实现,导致生态、农业分离,结构失衡。
(一)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京津冀地区人口过亿,环绕北京有一条贫困带分布在河北省,由于历史、地域、社会、科技、理念原因,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农业、加工业废弃物随意排放,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农村环境和农民健康,延缓新农村建设步伐,更谈不上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没有财力和精力去测土施肥,导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地下水、土地、空气等生态均衡,出现土壤板结、水土流失、沙化、碱化、盐化、劣质水、雾霾等有害化现象。由于水土流失,农业的第一性生产力水平大幅降低,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二)京津冀资金、人才、技术发展不平衡
在资金、人才、技术、福利方面,京津冀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京津的区位、政策优势吸纳资金、人才壮大园区、科技示范区、孵化区等农业产业得以融合“互联网+”,缩短研发周期,创新、创意新产品,比如北京、天津、河北每千人银行数量是14.6个、4.8个、0.2个,ATM分别为19.8个、5.1个、0.3个,侧面反映三地资金、资本保有量。 高层次人才匮乏,“两院”院士,2014年河北15人,占全国总数的1%;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1人,占全国总数0.74%;每万人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为北京的1/9,资金、人才的匮乏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主体少、技术落后。农业发展更是受科技、规模、投入影响大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行业,受控于自然、市场、上下游行业的成熟度等因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市场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农民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种养、面积、数量、品种、规模博弈艰难,导致单位产出低效甚至亏本。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
京津冀生态农业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缺乏明确的生态补偿价格补偿机制,缺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补偿社会资金不足,致使生态农业管理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突出。虽然近年政策中不断提出“生态”问题,但是缺乏生态农业管理体系,对于土壤重金属、氮磷钾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没有严格规定和统一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检测机构、没有制定检测标准、没有检测人员监测土壤中化学药剂是否达标。比如设施蔬菜用水量在450-500立方米/亩。如果采用渗灌、滴灌等技术,每亩用水量只需250立方米。生产上蔬菜用水量比需水量高出200立方米左右。河北农业大学刘建玲教授研究表明:河北省菜地氮、磷、钾用量比需肥量高7.4-10.0倍、20.0-27.5倍、3.2-6.3倍,大量元素缺乏只是局部问题。农业的操作标准不规范导致生态问题,不同区域生态资源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没有很好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选择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
(一)利用区位优势,定位细分市场
京津冀地区包括两个直辖市和1个省,地处北纬36°05′~42°37′和东经113°11′~119°45′之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京津冀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有利于纠正京津冀以往“自行定位、自谋发展、独自为战”行为,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为京津冀一体化和生态农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夯实基础。由于三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约束不同,北京属于知识型地区,在高新技术、科技、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生产占优;天津属于加工型地区,加工工业占优。从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分析,河北种植业占比最大,天津渔业占比最大,北京牧业占比最大。京津冀地区应依据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市场细分定位,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生态农业一体化格局,从生产者层面、市场层面、政府层面构建起紧密型生态农业分工协作机制。
(二)依据要素禀赋打造品牌优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拥有山地、平原、坝上高原、丘陵、湖泊、红色旅游胜地、自然景观等要素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生态产业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生态农业的优势,打造品牌、创建名牌,发挥生态农业品牌的外溢效应,利用京津优势和对生态农业高端产品的需求,带动生态农业的高端、中端路线发展,利用互联网+生态农业,广泛宣传、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的认知;培训人们专业知识比如期货、期权、生态、互联网+、品牌、产业链等,转变观念,带动创意农业发展,使生态农业一体化融合六产联动,缩短品牌建设时间和周期,创新生态农业新产品;通过“一区一品”、“一乡一品”,以规模化、片区化为节点,加强土地流转和托管,整合扶贫资金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林果、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通过农家乐、采摘园、商品销售、旅游演艺、景区就业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以生态品牌带服务,以农业品牌促发展。
(三)创新经营机制,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如何实现生态、农业的分离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创意、文化、智慧等元素,比如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必将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点考虑的部分。因此需要一个内在结构优化、拓张与外来要素的有机整合,促使生态、农业一体化,实现要素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借力生态农业一体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鼓励三产融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电子商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力旅游大会在保定召开时机,整合金融资源,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缩短生态农业新产品研发周期,满足北京、天津大城市对生态产品高端需求,带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土地流转,满足发展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通过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建立完善的产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和企业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四)多渠道破解市场失灵,完善京津冀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状态下,要靠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破除行政壁垒,消除行政因素对市场的扭曲和影响。因此实现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改革和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实施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出台倾斜政策,以生态换发展,以生态换效益。因此,京津冀政府应从财政中拨出专款,设立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风险保障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研发生态农业新产品;对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企业实行补贴制度,保障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工商和外商资本投向生态农业领域;完善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实现精准施肥、生物施药、科学水效率,力促生态农业融合;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五)借力“一带一路”,带动生态农业“走出去”
《2017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立足当前农业合作基础,充分利用和挖掘京津冀合作潜力,考虑京津冀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需求,完善京津冀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科技交流,推进生态农业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国际农业合作平台,实现农业人才的国际化;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推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双边或多边现代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以龙头企业的“走出去” 带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合作共赢,造福“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1.母爱英,何恬.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和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6):121.
2.刘应元,马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3):28.
3.李明达.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4):136.
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38.
5.李惠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66-69.
贾肖月,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周耀利,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高蕊,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牛佳慧,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卢秀茹(通讯作者),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孙铁铭
河北省社科基金:京津冀一体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HB16YJ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