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朝鲜半岛形势回顾

2017-03-07 16:36:03杨锡联
和平与发展 2017年6期
关键词:朝核问题美韩萨德

杨锡联

2017年,朝鲜半岛频频向外传递危机信息,半岛局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有关国家的战略底线发生碰撞,多种矛盾激化。美国和韩国政府更替,对半岛政策出现调整。朝鲜核导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试核射导的频度增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个对朝制裁决议,朝鲜与联合国的对抗加剧。美朝相互威胁升级,双方针锋相对。“萨德”在韩国部署完毕,美韩与中俄的战略对抗凸显。半岛形势濒近危局,但并未失控,朝核问题处于关键节点。

一、朝加速核导开发步伐,同国际社会的对立加剧

2017年9月3日,朝鲜进行了第六次、也是最近两年内的第三次核试验,这是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一次核试验,朝方宣布为“成功的氢弹试验”。截至11月,朝鲜共进行了15次弹道导弹试射,共发射了20枚导弹。2017年,朝鲜实现了导弹型号多样化,试射了“北极星-2”“火星-12”“火星-14”中程弹道导弹和“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朝导弹射程有所提升,7月份发射的“火星-14”导弹最大射高3,700多公里,射程约1,000多公里;11月份以高角度发射的“火星-15”洲际导弹,射高达4,475公里,飞行距离950公里。朝称“火星-15”射程可以达到美国本土。朝鲜导弹机动发射能力增强。2017年,朝鲜从境内9个不同地点实施了发射。11月底,金正恩正式宣布,朝鲜“完成了国家核武力开发的历史大业,实现了建设导弹强国的伟业”。[1]《朝鲜洲际导弹已突破一万公里,“火星-15”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变数?》,凤凰网,http://wemedia.ifeng.com/40282621/wemedia.shtml。

针对朝鲜加速核导开发的举动,联合国安理会在3个月内通过了3个对朝制裁决议——第2356号(6月2日)、第2371号(8月5日)、2375号(9月11日)安理会决议。3个制裁决议旨在掐断朝鲜的外汇资金链,以阻止朝鲜核导开发。3个决议引发了部分国家(如日本、欧盟)对朝鲜的单边制裁,以及墨西哥、秘鲁、科威特、西班牙、意大利5国采取了驱逐朝鲜大使的措施。

朝鲜对国际制裁做出激烈反弹。朝鲜对联合国安理会多项涉朝决议表示反对,重申其追求拥核国家地位的坚定决心。朝外相李勇浩称,朝鲜的最终目的是在核能力上与美国达到平衡态势,追求拥有核武器国家地位已成为朝鲜的“宿命”。[1]《朝鲜外相:若美国实施“斩首”行动 朝鲜只能先发制人》,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170924/31508295.html。这使朝鲜与联合国处于僵局状态,同国际社会的对立加剧。

二、2017年半岛无生战之危,但时时有生事之虞

(一)美朝相互威慑升级,半岛局势持续紧张

特朗普上台后,一改奥巴马时期的“战略忍耐”政策,把解决朝核问题提升到了优先地位。美朝之间相互刺激的心理战攻势和相互威胁的军事行动同时升级。美朝之间爆发了空前激烈的心理战攻防,朝以“核打击”和美以“打击核(核设施)”相互刺激,并且都引入了“先发制人打击”的作战概念。美国威胁解决朝核问题包括军事选项,特朗普发出了要以“烈焰和怒火彻底摧毁朝鲜”的威胁。朝鲜则声言“考虑以‘火星-12’中程导弹对关岛周边进行包围射击的作战方案”。特朗普和金正恩隔空对骂,甚至恶语相加。2017年9月19日特朗普在联大发表演讲,称金正恩是“火箭人”,后来发展到骂金正恩为“独裁者”、“有病的狗崽子”。9月21日,金正恩则发表声明,称特朗普是“爱玩火的恶棍、流氓、老疯子”,一定要让特朗普为其狂言付出代价。

朝鲜半岛的相互军事威摄,几年前就已经常态化,2017年则进一步升级:美韩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4月的“关键决心”演习和8月的“乙支自由卫士”演习);美国增加航母、B1B战略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赴朝鲜半岛演习的频度,并将演习区域向前推至靠近半岛的非军事区;同时,美韩实际演练了对朝实施“斩首”行动和打击核设施的作战行动。美国不外乎三重意图:一是诱使朝鲜先打第一枪;二是长期困扰疲惫朝鲜,消耗其实力,促其内部生乱;三是向中俄展示实力,威吓中俄。而朝鲜则以试核射导回应美韩的威胁,并实际演练了对韩朝争议岛屿的夺岛演习。美朝相互威慑的言行和实际的战争准备措施,推高了半岛紧张局势,造成了国际社会对局势失控的忧虑。

(二)朝鲜半岛并无生战之危

美朝之间的相互刺激非常可笑,双方并非真正要开打,实际上都在虚张声势,战争并非一触即发。2017年10月28日,美国防部长马蒂斯访问半岛军事分界线上板门店警备区美军哨所,确认了“外交手段优先,军事选项为外交提供后盾”的基本立场,并向朝鲜喊话,“美国的目标不是战争,是完全、可验证、不可逆转的无核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升级对朝动武的威胁言论,只不过是战争讹诈。

朝鲜一直交替使用“模糊战术”和“边缘战术”,与国际社会周旋。朝在2006年第一次核试后,就宣布已成为“有核国家”;2016年第四次核试后,更是宣布已成为“核强国”;第六次核试后,宣布“已完成了加装到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试爆”。但无论如何,其核导作战能力尚威胁不了美国,也没有形成实际使用核武器的战略。中俄关于解决朝核问题“军事手段不能成为选项”的警示,韩国坚决反对半岛再次生战的立场,强烈地制约了美国的战争讹诈行径。

(三)朝鲜半岛确有生事之虞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混乱,政出多门,言行不一。美国务院正式表明对朝战略为“四不”承诺,即“不谋求朝鲜政权更迭和崩溃;不谋求加速半岛统一;不谋求在停战协定军事分界线以北驻军的借口;不谋求加剧朝鲜人民痛苦”。但美国对朝鲜的单边制裁、高强度施压和外交孤立等实际行动,则是致力于将其逼入死角。由此可见,美国不会放弃搞垮朝鲜政权的目标。即使朝核问题获得解决,美国还有多个理由搞垮朝鲜政权——2017年10月26日,美国针对朝人权问题发动单边制裁,将朝7人、3机关列为制裁对象;11月20日,美政府宣布将朝再次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因此,朝鲜半岛只要不摆脱冷战体制,就无法消除作为热点的基因,随时都有生事之虞。

二、美加大战略推进,半岛战略安全局势恶化

(一)美国在韩完成“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美韩与中俄的战略对抗的因素增长

2016年7月8日,美韩达成美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协议。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唯恐在韩国政权更迭之际,“萨德”部署进程生变,借口朝核导威胁增长,加速了在韩“萨德”部署进程。韩国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先是虚晃一枪,以“对萨德部署基地实施环境评估”和“完成国内立法程序”为由推迟部署,后以朝核导威胁加重为由,决定“临时部署”。2017年9月12日,驻韩美军完成了在韩国部署“萨德”程序,6部发射架和X波段雷达全部到位,随即投入作战运用。美韩加速“萨德”入韩进程,意在测试中国的战略定力,让中国接受美国在亚太地区巩固战略地位的现实。“萨德入韩”只不过是第一波,此后美国战略安全领域对中国的威胁强度还将增加。

“萨德入韩”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一是打破了地区战略平衡,损害中俄战略安全利益,对中俄构成战略威胁,中俄与美韩之间的战略对抗加剧。二是为日本扩大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开了路,日本开始推进引进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并向美申请引进“战斧”巡航导弹。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反导体系将告完成,地区战略平衡将受到严峻挑战,地区军备竞赛升级不可避免。年内,中俄两军举行三次“反导问题联合吹风会”,强烈敦促美韩重视中俄的国家安全关切,撤出相关设备。2017年12月11—16日,中俄两军在北京举行“空天安全-2017”第二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三是推高半岛紧张局势升级。朝鲜以“萨德”的威胁为由坚持拥核,美韩以朝鲜拥核为借口坚持部署“萨德”。“朝核危机”和“萨德危机”相互叠加,半岛紧张局势难以缓和。

(二)解决核问题的路线分歧上升为大国战略博弈,无核化机制被利用为战略博弈的平台

美朝直接对抗的升级,足以证明朝核问题的核心是美朝矛盾;其主要当事方是美国。美国本应对朝鲜半岛无核化负主要责任,但却抛出“中国责任论”,并对中国发动“次级制裁”。美国既要中国“承包”朝鲜弃核的责任,又要中国“承担”包庇朝鲜不弃核的责任。美国对朝对中双施压,既压迫朝鲜弃核,又压迫中国加大对朝制裁的力度,蓄意将朝核问题由美朝矛盾转化为中朝矛盾,扩大中朝之间对立对抗,破坏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与中国“合作”之意不足,而“博弈”之心有余,实现半岛无核化路线上的分歧被人为地扩大。美国并不全面、完整地执行安理会相关涉朝决议,其既包括对朝制裁,也包括呼吁恢复对话两个组成部分。但美日韩只强调制裁,每个时期均找出理由拒绝对话。对于六方会谈这一由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美国采取了抽象地肯定支持、具体地拆台设阻的两面手法,纠合日韩两国另起炉灶,拼凑应对朝核问题的“三方共助体制”,架空了六方会谈机制。2017年3月,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利骄横地表示:“美方不打算重返六方会谈。美方希望中俄发挥更大作用并向美方表明,他们和美方一样关注朝核问题。”[1]《美方宣称:不打算重返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新浪网http://mil.news.sina.com.cn/dgby/2017-03-17/doc-ifycnpvh4780501.shtml。美国把朝核问题解决进程受阻,归咎于中国主张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立场,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蹩脚逻辑。

(三)美国强化在半岛的战略布势,冲击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

特朗普政府否定了前任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战略忍耐”政策,但并没有改变以朝核威胁为切入点、以美韩同盟为依托,强化其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势的根本企图。特朗普的对朝鲜半岛政策,在构建亚太地区同盟关系网络、军事基地网络、导弹防御体系和美军事力量前沿部署四个方面,均沿袭了奥巴马的政策。

2016年10月,第48届美韩安保会议(SCM)上,美韩达成“将研究在韩长期轮换部署美战略武器”的协议。据韩军透露,美韩考虑选择两种方案:一是美国在半岛轮换部署F-22、F-35B战机;二是向半岛定期出动B-1B轰炸机、核动力航母,并增加其出动次数。[1]《韩高官:美或在半岛循环部署F-22和F-35B战机》,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9/11293159.html。2017年,美军通过联合军演已实现了部分战略武器轮换部署计划。在10月份举行的美韩第49次国防部长会议上,美国又承诺在韩国及周边地区部署更多的战略武器。美国这一承诺,成为其增加亚太地区军事部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方透露,美军战略武器最快将在年底前在半岛完成轮换部署。[2]《美军F22战机年前或进驻朝鲜半岛 中国外交部回应》,新浪网,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9-29/doc-ifymkxmh7767007.shtml。美国此举进一步完成了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攻势型战略布势,对地缘政治格局稳定造成新的冲击。

四、无核化进程处于关键节点,朝核问题并非“死结”

(一)无核化进程处于关键节点

一是朝鲜问题相关国家的战略底线激烈碰撞,核僵局一时难以打破。朝核问题的核心是朝美矛盾,其本质是安全问题。但美国并不承认这一现实。朝鲜拥核的意志更坚定,无意改变其核导开发与经济发展并进的基本路线。国际社会对朝制裁手段的使用已经达到极限。

二是制裁施压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式值得反思。2005年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的《9·19共同声明》浓缩了包括朝鲜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国家共同的安全关切和意愿,六方会谈机制成为一个以多边对话机制解决地区性危机事态的范例。可惜的是,随着美韩政府的更迭,从2009年起,六方会谈机制瘫痪。过去的9年中,半岛无核化进程脱离了对话协商轨道,主要以制裁施压的方式维持。从2006年安理会针对朝射导通过1695号决议起,安理会共通过了10个涉及朝鲜核导开发的决议,除第一个1695号决议外,有9个决议包含了对朝实施制裁的方案。朝鲜37个实体和44名个人被列为制裁对象。美日还对朝鲜实施了单边制裁。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分7次将49个涉朝团体和56名个人列入制裁名单,8至11月,美国每月发动一项对朝制裁。日本的对朝单边制裁对象共72个团体、81名个人。美国的制裁对象中还包括了中国和俄罗斯的数家企业。但是,制裁和施压并未能阻止朝鲜的核导开发意志,其核导开发正是在制裁和施压中快速发展,而且随着制裁力度一次比一次增强,朝鲜的核导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

9年来,半岛无核化进程陷入“制裁—核试—再制裁—再核试”的恶性循环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缘于朝鲜对拥核保安全的迷信,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于不顾,挑战核不扩散体制;二是缘于美国对制裁施压手段的迷信,拒不放弃对朝敌视政策,并试图以朝核问题为抓手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事实证明,制裁、施压的方法解决不了朝鲜弃核问题,其能否使朝鲜回归对话协商的轨道尚存疑问,而因此造成朝鲜人道主义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二)朝核问题并未成为“死结”

首先,国际社会以外交和政治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共识正在扩大。2017年9月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方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尽早找到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办法。9月10日,默克尔重申,德国愿意直接参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模式处理。虽然解决朝核问题困难重重,但有关国家正在探讨解决办法,不排除打破核僵局的可能性。

其次,中俄提出了客观可行的“路线图”。中国和俄罗斯出于“推动一揽子解决包括核问题在内的半岛问题,实现东北亚持久和平与稳定”的共同战略目标,以中方“双轨并行”思路、“双暂停”倡议及俄方“分步走”设想为基础,共同提出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路线图”。2017年7月4日,中俄外交部发表了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联合声明——“中俄共同倡议”。该倡议与2005年六方会谈发表的“9·19”共同声明中各方达成的共识完全一致,同时也反映了朝鲜半岛当前的客观现实,为解决有关各方最紧迫的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实现半岛无核化和维护半岛及地区和平与安全,提供了客观公正、现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朝鲜在达到拥核的阶段性目标后可能调整对话策略。朝鲜从未放弃与美直接对话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朝鲜一直交替使用“模糊战术”和“边缘战术”。2017年9月15日,金正恩在指导“火星-12”导弹发射时称,朝鲜的“国家核武力量几近终点”,同时又表示朝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美国实质性的实力均衡”。“几近终点”是朝鲜自己的判断,“与美国实力均衡”的标准也由朝鲜自定,都有很大的伸缩性。这种伸缩性为恢复美朝对话的外交策略调整预留了空间。从9月15日起,朝鲜核导活动停止了75天。11月29日,朝鲜重新恢复发射导弹,并宣布“完成了国家核武力开发的历史大业,实现了建设导弹强国的伟业”。这似乎可以解读为朝鲜在达成阶段性目标后,可能考虑改变“朝核问题不能回到谈判桌上”的立场。

第四,美国并没有关死美朝对话大门。2017年9月15日,美国务卿蒂勒森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优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核问题。9月28日,美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重申,“美对朝鲜施压旨在将朝拉回谈判桌”。10月10日,美国务院发言人诺尔特强调,外交手段仍是美国在处理朝核问题上的首选方式。美朝仍然保持着接触渠道。俄罗斯正在美朝之间调停,美朝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五、中韩关系中的“萨德危机”仍未完全了结

(一)“萨德危机”起因于韩国适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改变对部署“萨德”的立场

在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并不是朝鲜核导开发引来的。早在1998年,美国就已要求韩国加入“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当时朝鲜的核导弹还没成气候。1998—2014年,韩国一直坚持不加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理由之一就是“避免刺激周边国家”。[1]杨锡联:《2016年朝鲜半岛形势回顾与展望》,载《和平与发展》2017年第2期,第19页。朴槿惠政府上台后,一改韩国过去15年的立场,“从韩美同盟层面出发”和为了“维护韩美同盟的军事实力”,同意驻韩美军部署“萨德”。韩国立场的转变,对美韩达成部署“萨德”协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韩国在中韩外交交涉中,以“模糊战术”敷衍中国

中国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的立场是一贯的。2015年3月中旬,中美两国外交部官员先后访问韩国,围绕部署“萨德”陈述各自立场,做韩国的工作。此后,在1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在不同的级别,就“萨德”问题向韩国进行多次外交交涉。韩国一直用“三无”(无邀请、无协议、无决定,three NO: No Request,No Consultation,No Decision) 政策搪塞中国。2016年6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韩国总理黄教安表示,希望韩方重视中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慎重妥善处理美在韩部署“萨德”问题。但仅过9天,美韩即于7月8日发布了就美在韩部署“萨德”达成的协议。中韩关系因此受到撕裂性创伤,脱离了健康发展轨道。

(三)中韩关系回暖,“萨德”问题并未了结

2017年10月31日,中韩两国外交部就阶段性解决“萨德”问题达成一些共识。10月30日,韩国外长康京和做出了“三不承诺”,即“韩国政府不加入美国的反导体系;韩美日安全合作不会发展成为三方军事同盟;韩国政府不考虑追加部署‘萨德’系统”。“三不”之外还有“一限”,即“限制‘萨德’,不针对第三国,不损害中方战略安全利益”。

中韩两国外交沟通的积极意义在于:双方“确认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两项原则,并重申“继续通过一切外交手段推动解决朝核问题”的共同立场。

但是,韩国的“三不承诺”并未使“萨德”危机画上句号。“三不承诺”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验证。即使韩国承诺不加入美反导体系,但是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毫无疑问是美国反导体系的组成部分。落地韩国的“萨德”系统是由美国操作,是否损害中方战略安全利益,韩国说话并不算数,它也不能为美国的行为“打保票”。而且,美国对韩国做出的“三不承诺”也并不认同。11月2日,美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表示,“并不认为韩国康京和外长的发言是最后的决定”,“对韩国会否放弃这三个领域的主权表示怀疑”。[1]《文在寅:美国是韩国的同盟,但日本并不是》,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71106/52994897_0.shtml。

中韩关系似乎翻过了一页,但“萨德”危机并未了结,韩国能否兑现承诺,妥善处理“萨德”问题,仍存变数。“萨德”对中国构成的战略威胁依然存在,中俄与美韩的战略对抗仍将继续。

猜你喜欢
朝核问题美韩萨德
冷战后朝韩关系发展在解决朝核问题中的地位、经验及展望
一个值一百万元的好主意
谈崩了
环球时报(2017-08-23)2017-08-23 07:09:58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
人民周刊(2017年11期)2017-08-02 16:34:39
探析“朝核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部署“萨德”意欲何为?
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 10:00:02
中美韩信息化战略对比研究
创新科技(2015年1期)2015-12-24 06: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