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荣 冯铁英 勾利娜
推进河北省生态保护脱贫的对策研究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
◆刘春荣 冯铁英 勾利娜
生态保护脱贫是一种新型扶贫开发理念,也是扶贫政策探索与制度创新的重点之一。通过分析生态保护脱贫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指出了生态保护脱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分析目前生态保护脱贫存在问题及原因,找到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生态保护脱贫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
生态保护;脱贫;路径选择
生态保护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在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强调,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贫困地区要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保护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要看能否抓好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而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如果这一短板没有补齐,全面小康也就无法实现。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突出短板。因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紧紧抓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突出的发展短板,大力推进生态保护脱贫,走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子。
(二)生态保护脱贫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精准扶贫中的体现
生态保护脱贫,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精准扶贫中有效运用和贯彻落实,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富民安民相统一的最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加快发展后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时,也品尝着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涩后果,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可复制的“造血式”精准扶贫。
(三)生态保护脱贫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特色脱贫之路贫困地区由于“欠发达”,幸运地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大多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具有绿色崛起的潜力和优势。
生态保护脱贫,就是立足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实现农业、林业、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产业的有机融合和良性协调发展的特色脱贫之路。发挥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绿色产业的产业链,壮大规模,提升绿色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实现绿色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让青山绿水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永续增长点。
(四)生态保护脱贫是实现保护生态与精准脱贫的双赢之策
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如果只注重消除贫困,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就会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如果只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不考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小康进程,也不符合“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的脱贫攻坚的要求。
生态保护脱贫,就是立足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来兴民富民,是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推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精准脱贫的双赢之策。
有些干部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对生态保护脱贫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选择项目时没有立足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生态保护脱贫缺乏科学规划,实施起来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个别村在生态保护脱贫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生态扶贫举措不够科学合理,扶贫项目安排缺乏科学论证,有些地方的生态保护脱贫项目还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与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不合拍”。
近年来我县一直以传统铁矿采选业为主,生态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层次较低。生态产业布局零星分步的比较多,集中连片的基地少,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基地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产业基地处于比较原始的粗放经营,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处于艰难的成长阶段,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还不能真正担负起引领产业发展的重任。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标准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统一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一方面扶贫工作有关政策推进缓慢,如到2020年我县142个贫困村每年实施生态保护林51万亩,争取生态补偿资金446万元,而目前只到位了专项扶贫投入不到200万元;另一方面,生态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银行放贷量收窄,市场多变等因素导致项目建设资金仍然存在着较大缺口。
目前有些贫困村精准脱贫很少考虑生态保护,而生态建设也很少考虑扶贫开发,造成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两张皮”现象。政府生态扶贫机制不够健全,生态扶贫开发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扶贫机构多、职权不一、管理不畅等问题,降低了生态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树立生态保护脱贫的理念。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脱贫具有一定周期性,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理想的扶贫效果,致使生态保护扶贫观念不能被真正接受,其推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转变脱贫理念,培育干部群众生态保护脱贫意识,改变传统的GTP主导经济发展的思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统生态思维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2.制定生态保护脱贫的规划。要对本县的生态保护精准脱贫进行顶层设计,在扶贫规划中,首先要体现生态保护意识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探索建立绿色减贫指标体系。其次在科学制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方案中,将生态保护理念精细化融入到具体的扶贫举措中,对精准扶贫的设计、方案、重点、方式等不断调整优化,实现因地制宜,绿色扶贫。
3.落实生态保护脱贫的督导和考核。认真落实生态保护脱贫督导考核。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乡镇、村绿色脱贫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报工作成效。以督查促落实,以督查保成效。完善生态保护脱贫行动工作考核机制,对于工作进度、质量和成效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年终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转变过去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降低化肥量的使用,推广使用有机化肥,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损害。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黄芪、苍术、丹参等中药材;谷子、豆类、甜玉米等杂粮特色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构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产业。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农间作、林药间作、林菌套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板栗、苹果、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可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和市、县财政补贴资金,锁定142个贫困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确定立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在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可以组织建设高标准现代林果观光采摘园、示范园区。让贫困人口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中获得多重收益。
3.发展绿色养殖业。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绿色发展,助推养殖业转型升级。对全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布局进行全面优化,明确优先发展绒山羊、肉鸡、生猪、家禽等。明确划分养殖区域,全县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严格执行养殖区域划分规定,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补偿资金对禁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实施关闭或搬迁。鼓励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污粪处理设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4.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依托贫困村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以森林景观、森林空气环境、森林食品等为主要资源和载体,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发以修身养性、调试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服务项目。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脱贫。
5.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祖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山省级森林公园、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创新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收益分享制度,生态和资源股权适当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使其获得稳定收益。实现景区与周边贫困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村,旅游专业户,带动景区周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1.扩大对贫困村生态效益补偿规模。将国家和省级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等生态补偿资金向贫困村倾斜,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规模。新增的生态效益补偿规模,优先用于贫困村,管护补助资金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鼓励国有林场,桃林口库区与农村集体荒山所有人、承包荒山的个体户等,合作开展造林绿化,组织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探索创新碳汇扶贫新模式。
2.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收益水平。在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护林防火等森林资源管护用工中,优先聘请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具备条件的转为职业化的护林防火队员,使其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积极落实贫困村森林保险补贴政策,在全县150.62万亩国家公益林及新实施的天然林保护中,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带动稳定脱贫。
3.提高生态专项工程劳务收入。在实施社会造林等生态专项工程中。扩大贫困群众的参与渠道,提高获益水平。优先安排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务工收入,适当提高占地补偿标准,增加财产性收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4.加大对生态移民的帮扶力度。要遵循农民居住、就业、消费、社会交往等行为习惯与变迁方式,推进生态移民。落实好配套政策,规划安置重点,完善配套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适当提高特困户搬迁补助标准。要扶持移民就业创业,建立移民人力资源库,结合市场、订单进行就业培训,使移民尽早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
1.促进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大对生态环保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青龙县属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太阳辐射等级为二级,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山场广阔,荒坡较多,农户庭院日照充足,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积极争取光伏电站建设指标,规模发展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户用光伏项目。争取到2020年光伏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稳定收入。
2.打造完整的生态产品产业链。生态产品一般都难以长时间储存,而当季集中销售往往价格很低。延伸生态产品的产业链尤其重要。要加大生态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提档升级,逐步研发生产生态产品的冻干产品、罐头产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延伸生态产品的产业链。
3.打通生态产品流通渠道。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生态农产品,由于流通渠道不畅,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遭遇 “叫好不叫座”的市场困境。要鼓励县内龙头企业实施订单种植,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采取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创建品牌,分户经营的“六统一分”模式。同时发展线上经营,与大槐树、合创电子、百村乐等电商合作,不断拓宽生态产品销售渠道。
4.建立发展生态产业专项基金。要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建设的资金投入。县政府应实行生态保护建设资金财政配套投资逐年增长制度,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比例,重点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整合水务、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生态保护建设资金,确保每年整合5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生态保护脱贫项目建设。
课题:本文为河北省委党校2017年度科研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