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源氏物语》的梦及其宗教思想研究述评
王辉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梦与文学、与宗教都有密切联系,梦常常赋予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梦幻魅力,许多文学作品常用梦的形式来构筑情节、刻画人物、传达宗教思想。同时,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信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与思考,冀对《源氏物语》在宗教文化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源氏物语》;梦;宗教思想;述评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研究《源氏物语》既是研究日本的古典小说,又是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源氏物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平安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纪念碑,而这座纪念碑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延伸来说,其存在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源氏物语》是梦的宝库,其中有关梦的描写有136例,即在全书十分之一的内容里提到或记述了梦。书中所述的光源氏、帝王、女眷等不同类型之梦,展现出特定的宗教思想与文化习俗,在审美情结及题材方面丰富了《源氏物语》的文学特征。并透过作家作品使我们更加了解日本人的宗教观及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审美情趣。
在日本,《源氏物语》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其对于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涉及;而在中国,源学的研究也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目前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在梦的方面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梦涉及到宗教、文学、社会风俗、交流史等学科,梦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空间。本文拟从日本和中国对《源氏物语》梦及宗教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考察《源氏物语》梦的创作中所展现的宗教思想、作家创作、文学表现、审美价值取向等研究状况,以充实我国的源学研究,丰富源学的学科构建,为多角度的研究源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对源学的更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灵魂灵验论
在古代日本人深信游离灵魂的存在,无论死灵或生灵都是人们深信不疑存在的,所以平安时代的御灵信仰很是盛行。生活在平安时代的紫式部相信有灵魂存在,认为应该会有一个承接灵魂的地方,对这一地方的寻求是在梦中获得,是对虚拟世界的向往,从中我们也不难窥探出作者的精神信仰。紫式部的御灵信仰以梦的形式展现给读者,通过对桐壶帝的死灵及六条御息所的生灵描绘出御灵信仰的世界,展示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同时也给物语创作起到了神秘的浪漫主义的梦幻效果。
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在日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源氏物语》的研究已是很普遍的,但对于以《源氏物语》“梦”的视角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却是一个新兴的视角,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多以梦境中所显现的灵魂、灵验、预言、占卜为主的相关研究。紫式部从小饱读中国诗书,中国的道教文化对她有很深的影响,道教中的灵魂信仰对紫式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灵魂灵验谈也不足为奇。其中有户伏一生《关于源氏物語中的灵魂和梦》(1960)论述了《源氏物语》中各个梦境中所显现的鬼魂与梦的灵异关系。这篇论文表明源学的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梦与灵魂在《源氏物语》中的研究价值。随后,中村義雄论在1962年发表了《梦占》,论述了平安时期贵族如何通过梦预言现实及平安时代的宗教信仰。之后对于《源氏物语》梦境中的灵魂研究却处于了搁置阶段,一直到1969年柳井滋的《源氏物语和灵验谈的交涉》发表后,研究者们对于梦与灵魂的研究价值有一定的认可并开始积极地探索。以至于到了70年代,研究者们渐渐对梦与灵魂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三苫浩辅的《梦和灵魂关系》(1979)阐述了从古代至今的灵魂信仰与梦的关系,西乡信冈在1982年发表的《源氏物语中的梦与灵魂》以梦境中出现的御灵信仰解读《源氏物语》。这些论文从梦的角度考察研究灵魂灵验论,在源学研究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为之后的研究者考察日本平安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民俗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使源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饱满。
(二)心理分析论
梦的宗教幻想是赋有浓郁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其中所展示的内容往往是以文学的方式想象出来的。进入21世纪《源氏物语》梦的研究多以心理学的角度解析,这个时期精神分析方法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主要是受佛洛伊德《梦的解析》影响。其中有藤本胜义《梦枕的死者——以源氏物语梦为中心》(2000)中通过论述在梦中所见的桐壶院·藤壶·柏木·八宫四个人的梦中启示、认为死者领导生者,这是生命主体进行自救的超越意识和途径。随后樱井浩治的《精神科医读源氏物语的内心世界》(2001),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应用来解析《源氏物语》人物的精神世界,其中穿插着登场人物的嫉妒、欺侮、歇斯底里、抑郁以及生灵、梦等各种心理现象为题材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代表着紫式部自我的一部分,其经历和人生观是通过众多女性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2001年江口孝夫发表了《以梦看日本人》阐述了在日本文学中所呈现的梦的特点,并通过咒法、梦解等精神方面分析日本人的内心深处。精神上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将自己客观化地进行了反省。另外,在战后的文学研究上值得关注的是小野村洋子的《〈源氏物语〉的精神基底》(1970),小野村分析了《源氏物语》的展开是作为“物哀”和“宿世”精神方面深化的过程,追求精神世界的物哀之美。武原弘的《源氏物语论——人物和叙法》(1976)由“物语世界即人物”和“物语的叙法”两部构成,第一部通过登场人物考察物语世界的构造。第二部以细致入微的表现论研究场面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相互关系等,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
进入21世纪,精神心理学的研究是研究源学的新兴视角,以梦的视角来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更有了跨专业跨学科的重要价值意义。尤其受佛洛伊德的影响,研究者们对梦的研究引起了从来没有的广泛关注,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心理活动,而是精神世界的内在表现,这对源学的进一步研究又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三)宗教思想论
平安时代佛教盛行,作者紫式部笃信佛教,在“因果报应”“宿世观”“生死轮回”等佛教观念在作品中多有表现。《源氏物语》中所表现的佛教思想,超越了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而独具深刻的思考。紫式部通过梦境把无常、因果报应等宿世思想在作品中体现的的淋漓尽致。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日本的源学研究者开始对《源氏物语》宗教方面开展研究,但多是局限于佛教的研究较多,比较单一。主要有小野村在《文化》上发表《〈源氏物语〉的罪障意识》(1945),论述了《源氏物语》中的罪障意识是基于三世因果的思想,以此作为作品基调以罪障意识的救济问題进行阐述。50年代初,研究《源氏物语》的宿命论方面占据了主流,宗教宿命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有多屋赖俊(日本佛教学者)在《〈源氏物语〉的思想》(1952)论述了与佛教有关的思想,以“宿世之缘”解释光源氏退居须磨的缘由。之后的研究者们除了注重作品的文艺性外,越来越多的目光注意到其佛教思想的影响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意识到文艺性及思想考说的重要意义。其中并渊江文论述了《〈源氏物语〉的思想考说》(1955)和《物语文学的思想序说——〈源氏物语〉的美质》(1963),前者以《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为中心进行考察,后者论述了《源氏物语》的思想性、宗教性和文芸性的问题、以思想上的美质为中心进行论述。这些以思想考说手塚升《〈源氏物语〉的再研讨》(1966)整理了大正十五年《〈源氏物语〉的新研究》,并对“《源氏物语》的技法和创作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进入6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者们除了研究佛教思想为主流之外,也加入了其他宗教信仰的研究。有其中重松信弘所著的《〈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1967)、《源氏物语的思想》(1971),前者由序说、佛教的观念、做佛法、佛教的思想、佛教的意义五章构成,后者由佛教、神道、阴阳道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述。1972年岩濑法云的《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源氏物语》和《往生要集》《〈源氏物语〉和灵魂——作者的佛教理解》《〈源氏物语〉的〈蜻蛉卷〉后半的意味——薫矛盾的源泉》,对《源氏物语》中所隐藏的佛教思想、神道思想进行详细的论述。
目前,对于源学的宗教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但以梦为切入点进行宗教信仰的研究,仅有寥寥数篇,也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影响和重视。
(四)梦的方法主题论
6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梦为方法论主题论研究可以说是当时源学研究的一个新增点,使梦文学研究有了新方法,对源学的研究更有新的突破。石原亨、江口孝夫、日向一雅等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以梦为方法论解读《源氏物语》。其中有石原亨的《源氏物语中梦的考察——以“梦的方法”为中心》(1969)、江口孝夫的《梦与日本古典文学》(1974)、日向一雅《源氏物语的梦——梦作为方法的意义》(1975)、川本真贵在《同志社国文学》(1978)发表了《〈源氏物语〉的梦和方法》等相关研究文献。可以说以梦为方法论的研究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研究者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展现了自己对《源氏物语》梦的解读,到了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研究者在以梦为方法进行研究基础上,同时加入了以梦为象征、比喻等手法进行研究的也越来越多,源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充实了源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国文学解释与鉴赏》(1977年8月号)是《源氏物语》关于梦的研究特集,其中收录了藤井贞的《梦解读<源氏物語>》、上坂信男《平安物语的梦——〈源氏物语〉中梦的比喻表现》以比喻的表现手法解析平安王朝物语的梦;久下晴康的《〈梦之浮桥〉论》(1984)以表象言语再生或者摄取方法分析《源氏物语》的《梦之浮桥》篇,上野英子的《源氏物语中梦的象征》(1984)等等。借助“梦”的想象,以隐喻、铺垫、变形换位、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艺术表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到此对于源学方法论上的研究已经随着源学的不断研究发展,研究者们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对《源氏物语》的考证与注释、方法论等研究,而是逐步把视野扩大到对《源氏物语》的主体思想、创作风格、社会反响、作者意图及文本结构上的研究。深泽三千男在1968年9月在《国语和国文学》上发表的《光源氏的命运》,提出以主题论把握光源氏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以主题论把握对物语的研究,是对源学展开的更成熟的探索的标志。随后,藤井贞和1971年8月在《国语和国文学》上发表《光源氏物语主题论》论述了六条院繁荣的背后及对六条御息所的死灵镇魂等当时社会的御灵信仰,紫式部很巧妙地以梦为媒介展现给读者,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缩影。1987年江口孝夫在《日本古典文学——关于梦的研究》一书中分别以《文学作品看梦的时代相》《文学作品的梦》《梦的特性》《梦的作品化》《梦书以及周边》五章论述了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古典文学中有关梦的研究,这可以说是日本梦文学研究具有里程碑的著作,其中多角度多方面从文学、宗教等方面阐述了梦的时代相、特定等,使梦的研究视角更加广泛与开阔。接下来的对梦的研究开始步入细部研究,如竹内正彦的《明石入道的梦的图像——明石一族·前史的试论》(1988)。在作品中看到了紫式部在作品中去寻觅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她的创作态度,决定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作品的深层主题。目前研究者们对于主题论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深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思索。
《源氏物语》研究在日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源学犹如中国的红学,对《源氏物语》的研究日本每年约有200至300篇论文。以上调研来看,在日本已经肯定了梦解析《源氏物语》的价值并在逐步认识和发展中,对于《源氏物语》的研究从单纯的文学研究逐渐转变成跨学科的人文研究。
在我国,从1985年至2012年公开刊发的成果来看,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集多中于单一的作品研究,或《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对于《源氏物语》中梦的解析以及《源氏物语》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尚未展开。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发现在中国关于《源氏物语》的研究,可以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宗教思想及“物哀”审美研究两个方面。
(一)宗教思想论
《源氏物语》由丰子恺先生首次完整地译介到中国(1980~1983),中国学者是在80年代才开始研究《源氏物语》,其中不乏对于《源氏物语》宗教与文学的相关研究。张坦《佛教对〈源氏物语〉的影响》(1985)论述了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在思想、艺术方面的贡献。牛水连的《佛教在日本物语文学中的不同影响——〈源氏物语〉与〈平家物语〉的比较》(1997)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语文学,分析日本人所受的佛教思想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钟旭的《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宗教观》(2000)探讨作者的宗教思想特别是因果报应学说,弥陀净土信仰对其作品主题形成、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及风习描绘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文人对中国文学良好的吸收状况。张楠《道家的女性智慧与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2011)阐述了女性作家紫式部的创作态度是坚持了以道家人性论为指导的观点,并在《〈源氏物语〉中的神仙意识》(2012)论证《源氏物语》中的道教文化并分析神灵崇拜、仙境信仰、仙真信仰等宗教意识。汤春萍在《〈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2012)中指出文学艺术和宗教对比有着很多相似特征,并以出家、因果报应和无常为切入点,分析《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
通过对国内源学宗教思想相关研究的梳理,研究发现对源学的研究多是停留在佛教思想研究,近几年有一些道教思想的相关研究,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
(二)“物哀”审美论
物哀对《源氏物语》审美特质的高度浓缩,被本居宣长提出后200多年不但没有被推翻,反而得到源学界的认同。“物哀”源于日本民族纤细的温和的情感体验。《源氏物语》梦境中的佛教的心性和神道的自然结合表现出日本文学特有的“物哀”审美理念,对于以后的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产生很深刻地影响。物哀之说在中国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乔丽媛在《“物哀”与“物之感探源”》(1994)中指出《源氏物语》“物哀”的审美意向和“物之感”的主题,确定了日本王朝文学“美的极致是悲哀”的审美标准。陶力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1994)最后两章讨论紫式部的美学思想以及《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对《源氏物语》的成书时代、作者、思想意义、人物形象、美学观念及其在东方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作了独到的分析,并从文学史的角度作了宏观观照。蔡青《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2001)论证了紫式部的“物哀”观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的温和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因吸收儒佛和神道思想糅合了部分理性的因素。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超越了政治、社会伦理的“美”的化身,使作品产生“物哀”的特殊效果。蓝泰凯《〈源氏物语〉的压卷之作——〈须磨〉》(2003年)分析了日本文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赵连元《论〈源氏物语〉的艺术魅力》(2003)以最初产生于贵族心灵体验的“物之哀”的审美为依据,指出“人生无常”是《源氏物语》中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李莹《日本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语〉》(2005)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繁荣的原因,阐释了《源氏物语》女性话语的建构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分析论证了紫式部作为女性作家的审美风格及她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物哀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不仅体现在作品中,在人生中经常体现这种愁绪。但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日本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刻,我国的研究也多为借鉴,少有新意。
《源氏物语》作为日本的古典文学名著,在日本乃至全球文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故对其的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仅从梦及宗教思想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调研,并对日、中两国的现有成果进行比较,希望可以发现我国的源学研究与原著国家的差距,并希望能够树立更加新颖的研究视角去解读这部古典巨著。
纵观国内外现行研究,迄今为止,以梦的视角研究宗教对《源氏物语》创作影响还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深度亟待加强;在日本,从梦与宗教方面研究《源氏物语》虽然已经有所探索,但仍然不够完善和具体;通过分析与总结,借鉴日本源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以及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中国研究者的角度考察宗教思想对日本文学创作通过梦有机结合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对《源氏物语》研究不应简单局限在作品本身的欣赏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超越作品本身的内容,通过某个视角来剖析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结构等,从而反应出某一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特点;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多角度、多范围、跨学科的相关研究,以期探索中日文化之间传播与接受、消化与融合等深层次上的演变过程。
[1]川本真貴.『源氏物語』の夢と方法[J].国文学,1978(13).
[2]戸伏一生.源氏物語における物怪と夢について[M].東京:学燈社,1960.
[3]西郷信綱.古代人と夢[M].東京:平凡社,1972.
[4]梁艳萍.源氏物语与白居易对紫式部创作的影响[J].云中大学学报,1991(4).
[5]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毕曼
I106.4
A
1004-941(2017)03-0137-04
2017-03-21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Q009)。
王辉(1981-),女,吉林辽源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古典文学及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