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进中的精准思维

2017-03-07 14:12赵泉民
湖湘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准干部改革

赵泉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进中的精准思维

赵泉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是我国由低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来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改革推进中“全面”与“精准”的内在统一:“全面”是立足于战略考量,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精准”则是基于战术思考,立足于重点论和精细思维,谋求把改革“施工高峰期”的各项举措抓实抓好,凸显了行动层面上的“落细”“落实”和“落准”的施策艺术。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之根本在于领导干部精准思维的养成。这不仅需要国家在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舆论氛围等营造“软环境”,也更需要改革在制度执行层面上建立起“权益激励”与“责任惩罚”兼容的均衡机制这一“硬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思维;制度执行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是在我国由“低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来的,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最具先导性和突破性的“关键环节”。正因如此,使得这场新一轮改革与先前改革保持着极大承继性同时,又在内容、动力和路径上与过去有着明显差别:改革进入到深水期和系统谋划新阶段;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等。某种程度上,可将其视之为是先前改革一种“升级版”。这里,笔者拟对蕴涵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之中,尤其是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后对于“施工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有的“精准思维”做一粗略剖析,希冀借此能深化人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一、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改革推进中“全面”与“精准”的内在统一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历程,亦取得了举世罕有的成就。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8%,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8%,居于全球第二位。很明显,中国经济增速高出同期世界经济增速7个百分点,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和“增长速度”两个指标上,均超过经济起飞阶段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1]。中国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记录的经济体。

但在看到过去“急行军式”发展带来成绩满满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未来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正如习近平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社会正在面临着来自于十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2]494-495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新一轮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和“动奶酪”。

问题是时代特征的显现,改革一方面是因问题而生并在问题解决之中得以深化;另一方面问题的性质、复杂程度又规定着改革行进的宽度、深度及难度。易言之,社会生活整体性、问题结构性及因素之间掣肘性,自然也就致使与此相应的解决问题之道——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所以,“全面”,就是要“统筹推进”和系统谋划各个领域改革,非“小打小闹”或单讲某一领域的突进,而是要特别注重改革在各个层次、领域及环节上的协同推进与合力形成。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解决面临的众多矛盾及难题,仅靠某一领域或某个层次的改革实难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3]27同时“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4]。正是如此,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非但要有“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全局观念、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更是要注重协同性、系统性,汇成改革的“整体效力”,取得总体性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全面改革虽要求“十个指头弹钢琴”,然“十指”不能也不该平均用力,应是在轻重缓急把握中“分重点”与“有节奏”进行。这就需要从具体的点和细节上下手,“找准”各个领域突破口。究其根源,就在于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魂系改革大局,是改革重中之重;关键环节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有力支点,“一子落而满盘活”[5]79。实际上,习近平所言的“啃硬骨头”“涉险滩”,就是要理清和处理好改革中所涉及的多种关系,找准蕴涵在其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解决问题“切入点”。以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之力。就此而言,“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自然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进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然方向,惟有“精准”才能事半功倍。

改革实效的取得贵在精准。对此,习近平一再要求领导干部对于改革务必瞄准问题,精准对焦、协同发力,“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不仅要做改革“促进派”,又要当改革“实干家”。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有的放矢解决各个领域、层面及环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做到“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6]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高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进而把各项举措改革落细、落小和落实,最终使得改革含金量“精准对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和群众获得感。

总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之根在“改革”,要义为“深化”,重点是“全面”。也正是因其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关联性,致使改革推进须在“实效”与“细节”上做足文章和下大功夫。“全面”是立足于战略考量,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强调了改革在宏观层面上的“统筹”“系统”和“集成”等阶段性特征;“精准”则是基于战术思考,立足于重点论和精细思维把改革“施工高峰期”各项举措抓实抓好,凸显了行动层面上的“落细”“落实”和“落准”的施策艺术。前者是力图避免改革中“按下葫芦起来瓢”缺憾和“跷跷板”效应,后者则试图戒除“胡子眉毛一把抓”问题与“蜻蜓点水”现象,两者内化交织在这一轮改革的实践之中。

二、精准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有效推进根基所在

民心为最大的政治,民众所望就是改革的价值所在和基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是要以真诚的为民情怀抓好改革指向和群众需求的“精准对焦”。所以,改革只有以民心所需为指向,从老百姓最根本利益入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纾民生之困,让他们从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才能赢得社会“最大多数”的支持拥护。就此,习近平曾深刻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7]一语以蔽之,民众所关心和期盼的,就是改革必须要抓住和推进的。这就是他再三强调的改革要“找准穴位,击中要害”的精准意识和精准思维。

何为“民众所望”及“改革指向”?从我国发展现阶段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所要求的,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把“蛋糕”做大;二是将“蛋糕”分好,两者需同时兼顾,缺一不可。更确切地说,就是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增进人民福祉。梳理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历次会议上的讲话,从中不难看出,“获得感”的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要义却是自始至终。比如,第九次会议提出,各项改革举措务求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务必都能满足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又如,第十次会议强调“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后来在第三十次会议对此又做了更为深入地阐释:改革先导性作用的发挥要通过改革受益面扩大来实现,为此,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8]汇总起来,从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到第三十次会议上强调“四个有利于”为改革导航和确定今后改革重点的基本遵循。可以说,“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已成为检验改革成效及推进落实程度的终极标准。这一衡量标准也在本质上决定了改革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紧紧围绕着“让改革含金量精准对焦群众获得感”,在精准思维导引下让改革更加走向“落准、落细、落实”,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之根本。据统计,以2015年7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为节点,到2016年12月召开的第三十次会议,连续十七次会议均强调了改革中的一个“实”字——务实的实,落实的实,抓实的实[9]。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改革能不能做实,其关键之关键在于能不能抓准。特别是在改革施工高峰期,尤其需要“像绣花一样”地精准、精细施工。习近平一直很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其在每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也都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如在第十九次会议指出,改革的各项任务与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扭住这个关键,精准发力,明晰责任,真抓实干,确保取得预期成效;第二十四次会议又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要用改革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对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第二十五次会议如是强调,对于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相关的,诸如改革的目标任务、精准落地、探索创新、跟踪问效及机制保障等方面都要抓细、抓实;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强化基础支撑,注重系统集成,完善工作机制,严格督察落实,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10]。透过习近平这些话语,其在深化改革的部署上日益精细化和具体化。特别是“精准”一词,现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施工高峰期,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领域,如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和扶贫脱贫等方面的“关键词”“高频词”或“热词”,诸如“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落实要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精准调控”“精准施策”“精准改革”,乃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表述和用词,都是精准思维在改革操作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从本质上讲,改革的精准与精细,就是瞄准“靶心”、直击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开药方,以全面深化改革之“矢”去射人民幸福生活之“的”。这其中当然就需要关注在顶层设计层面的“粗描”之同时,更加注重将更多方案在落实层面的“精绘”。所谓“精绘”,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找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群众的期盼所在,真正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项目抓紧抓实,使改革更接地气和更有底气。因此,树立精准理念,把精准要求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个过程与各个环节,做到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精准落地,这是今天正在进行中的这一轮改革,能否真正做到“全面”与“深化”并取得更大实效乃至于持续释放出正能量,以赢得尽可能多的社会认同与信任的“根基”所在。

三、增强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中精准思维的路径选择

“精准思维”是一种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11]。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现实中的各种矛盾,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领域,都是由系列具体问题累积而成,精准思维就是立足于“具体”和“细节”,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强调精确准确,在“点”和“环节”上化解矛盾,积小胜为大胜;另一方面是以“干”字当头、“实”字为要,有的放矢地拿出举措并将其落实到位。从这一角度认识,精准就是一种品质、能力和素养。改革的精准落实之根本在于“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群体。可以这样说,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过程中,领导干部对于这种精准化思维方式的运用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效能取得。如何增强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的精准思维?笔者认为,应先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领导干部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深化改革方向,也是抓落实的方向和突破口。问题意识不仅是人们对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反应,而且更是每一位改革者必须具备且不断强化的一种意识。习近平再三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2]74抓住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具体,也只有找准问题才能精准施策。领导干部的问题导向鲜明与否直接影响着改革措施的落实成效。因此,领导干部作为推动改革的“责任主体”,必须强化其在改革中责任担当和问题意识,不管是做决策、定方案,还是抓落实,始终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那么,如何让领导干部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体制机制多方面入手,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层面出现的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能力不足“不能为”等问题,一语以蔽之,“问题意识”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它是领导干部精准思维养成的逻辑起点。

第二,聚焦于目标导向,提高领导干部求实意识和“精准发力”能力。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评价改革成效标准就是“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检验改革“改得怎么样”的尺子;也是对改革发展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更是指导领导干部如何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开药方”,也要“下药”,绝不能“光开药方不下药”。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无论是谋划发展、制定战略,还是提出建议、指导工作,均要以这一目标为导引,立足于实情、从可行性出发,精准认识与把握其所在领域或部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矛盾与困境,突出重点,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靶向治疗”,精心定制细而精的个性化改革方案,而非照搬照抄他人成功经验,或套用几个“大概念”搞“假大空”,更是不能把漫无边际的“空洞口号”当作宏伟蓝图来推进。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尤其是对于改革落实,不能满足于提一般性的原则要求,而是对关键点上动作要有十分具体规定,防止走样变形,即“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以平常心、踏实成事才是本。”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领导干部先是要摒弃原来那种“不拘小节”和“大而化之”的思维陋习,和对情况了解停留在“大概是”“应该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想当然”的思想态度,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认认真真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让做事精准化成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它是提高精准思维能力的前提。“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13]154办法措施科学性和精准性取决于对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5]84。

第三,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责任落实机制,提升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贵在务实,重在落实。美国学者艾利森(G·Alison)曾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14]260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若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犹如一纸空文。据统计,习近平在前27次深改组会议讲话中,“落实”一词出现了46次。在新近召开的3次会议中,习近平依旧均提及“落实”一词,用习近平多次说过的话就是:“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15]落实是改革成效得以彰显的根本途径,“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为此,首先,在“软”的层面上,将发扬“钉钉子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引导领导干部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作风,做到理解、谋划改革和落实政策要实,以从严从实风格推动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习近平曾形象地把领导干部“抓落实”比喻为“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13]241这就表明,抓落实先是要抓到点上,盯住事关全局重点工作,把力量凝聚到点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其次,在“硬”的层面上,建立“改革责任清单制度”,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强化“责任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是谁的责任田,要知责、明责,力求“责任扛在肩头,任务落到人头”。牵头部门对经办的改革举措要全程过问与负责到底;地方党委要统筹好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要求,既要把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又要结合实际部署实施地方改革与抓好改革举措落实。同时,政府的各个层级和各部门还要充分发挥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专题小组作用,做到分级负责。步步前推,层层下落,有效传导压力,形成上下齐抓改革落实的局面。[16]再次,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责任机制,依靠制度力量,提高落实效能。如设立“台账制度”,依照中央部署各级部门建设好改革台账,及时跟踪、检查、评估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各专项和专题小组也要建立相应台账,加强对所属领域改革的组织领导,及早掌握相关方案、意见制定出台情况,对需要调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时分析研究,对于某一年份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各专项和专题小组要把握时间节点,逐项明晰责任、逐条落实措施、逐步推进工作;再如,健全“督办协调、督察落实机制”,强化对改革全过程的督察问责。自上而下逐级设立改革督查组,采取“实地督察”与“单位督察”“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方式,对各单位和部门的改革情况展开全面督察督办,重点督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要部署推动情况,已出台重大改革举措跟进落实情况,实行月督办、季通报和年终对账盘点,对进展缓慢改革事项及时下发督办通知,督察结果公开通报,严格奖惩,确保按进度如期完成。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这座大厦经过三余年努力,“总台账”“时间表”和“施工图”已描绘妥当,基础性工作包括选材备料、夯基垒台与立柱架梁任务也大体完成。随之而来的改革“施工高峰期”,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强化改革的执行力,即政府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的能力:改革各项举措之间的有效衔接、协同运作、互动耦合与一体联动,做到施策、推进、配合和发力四个层面上的高效精准,最终实现精准治理。这其中之根本就在于领导干部精准思维的养成;让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紧之又紧成为推进改革的一种工作习惯和自觉。这不仅需要在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舆论氛围等“软环境”上的营造,也更需要改革在制度执行层面上建立起“权益激励”与“责任惩罚”兼容的均衡机制这一“硬环境”驱迫。制度“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较可预见。[17]32当然,改革精准与否的最终评判者是基层群众。以群众的感受和认可作为试金石,“能够试出改革是否对准了焦距、击中了要害;能够更加精准地衡量出改革措施是否立得住、站得稳、持续释放正能量。”[18]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强调精准发力与精准落地的“魂”之所系。也只有如此,政府推进的改革才能不断校准前行方向,防止“跑偏”“走调”,在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中赢取社会对于政府及各项制度信任的增加[19]。

[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3-11-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1-19)[2017-02-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 c_123967017_3.htm.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EB/OL].(2016-11-01)[2017-02-11].http:// www.gov.cn/guowuyuan/2016-11/01/content_5127202. htm.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 十 三 次 会 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 n1/2016/0419/c64094-28285555.html.(2016-04-19)[2017-02-11].

[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 议 [EB/OL].(2016-02-15)[2017-02-11].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5/c_1120058658. htm.

[9]从六方面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EB/OL].(2016-12-18)[2017-02-11].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12/18/content_39936190.htm.

[10]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EB/ OL].(2016-08-30)[2017-02-11]http://www.gov. cn/xinwen/2016-08/30/content_5103650.htm.

[11]杨 永加.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2014-09-0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有限公司,2014.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钱景童.习近平这三副锦囊为深化改革点出关键[EB/ OL].(2016-12-29)[2017-02-11].ttp://www.china. com.cn/news/2016-12/29/content_40006100_2.htm.

[16]改革争在朝夕,成效重在落实[EB/OL].(2016-10-12)[2017-02-1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0/12/c_1119705257.htm.

[1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8]金社平.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N].人民日报,2016-11-14(02).

[19]赵泉民.论转型社会中政府信任的重建—基于制度信任建立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1):12-24.

责任编辑:王习贤

A8

A

1004-3160(2017)04-0005-06

2017-04-11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16年度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项目编号:celap2016-jyz-01)。

赵泉民,男,河南三门峡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猜你喜欢
精准干部改革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改革之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改革备忘
精准扶贫二首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