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永红,刘 枫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31)
辽宁省发展银杏事业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应用前景
宫永红,刘 枫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31)
根据辽宁省的自然、生产及科研等方面的状况,该文分析了辽宁省发展银杏事业的客观及主观条件,阐述了辽宁省发展银杏产业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目前辽宁银杏科研与生产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银杏在辽宁省发展应用的前景。
辽宁省;银杏;科研;产业
银杏树干挺拔,叶形奇特,是优良的绿化树种。木材结构细致,纹理通直,有光泽,不翘裂不变形,可用于木材加工。花粉可用于生产高档化妆品、保健品等;叶片、种皮和树根均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不仅可直接入药,也是提取心脑血管药物的重要原料;种核俗称白果,营养丰富,医、食俱佳,为上等干果;银杏外种皮可开发生产生长激素、生物、农药、饲料及有机肥料等。银杏在生物医药及植物学上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德、日、英、美、法、瑞典等发达国家生物界、医学界、化学界,进行了广泛、长期、深入的研究,明确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等银杏提取物在医学上的特殊医疗作用,使其天然提取物及其制剂风靡全世界。总之,银杏浑身是宝,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银杏产业的前景诱人,使各地区对银杏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笔者就银杏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促进辽宁省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
1.1 辽宁省自然状况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北纬38°43′~43°26′,东经118°53′~125°46′,海拔高度0~ 800 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2 100~2 900 h,全年平均气温5.2~ 11.7℃,最高气温30℃左右,最低气温-3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970 mm,一般无霜期均在150 d以上。辽宁处在银杏适栽区北界,在辽宁南部及沿海地区,银杏生长发育普遍良好。
1.2 辽宁省银杏资源丰富,栽植历史悠久
辽宁省古树资源十分丰富,在东部的丹东、南部的大连、西部的葫芦岛、北部的铁岭和中部的鞍山都有银杏古树分布。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永兴寺相传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尉迟敬德元帅建造,与永兴寺同时代保留的1株银杏古树有1 400多年,至今苍劲挺拔,有“东北树王”之称。在东港市,受大孤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海洋气候的影响,上庙下庙一雌一雄古银杏树,据传树龄均有1 400多年。开原市黄旗寨乡大寨村南庙沟有百年以上的银杏古树4株,3株雄树,1株雌树,相邻栽植,雌树高12 m,胸径60 cm,连年结实。树龄虽不算长,但却是辽宁乃至我国分布最北的银杏古树[1-2]。
辽宁丹东市有“银杏之城”的美誉,市内20世纪30年代栽植的银杏行道树已经进入盛果期,枝繁叶茂,树姿挺拔壮观,硕果累累。丹东市拥有近40条银杏大道,最负盛名的银杏大道是九纬路,享有金光大道之美誉。此外,六纬路、七经街的银杏树树龄都已达到百年。丹东辽东学院校区共有2 000余株50年以上银杏树,每到秋天,这里整条道路沿线的银杏叶全都变成金黄色,树冠彼此相接,整条道路俨然成了一段金色的长廊,十分壮观美丽。在辽宁省沈阳市的铁西森林公园西北部,有一片8 000多m2的银杏林,种植着342株平均树龄30多年的银杏树。沈阳市内的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各大高等院校及市内公园都分布着大量几十年树龄的银杏树。大连劳动公园祈福钟附近的银杏树已有80多年,需两人合抱。
1.3 银杏产品具有质量优势
辽宁省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较少,生产的白果口感好,糯性大,不用去胚即可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姚鑫对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来自辽宁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含量高,样品黄酮类成分、无机元素主成分及总多糖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总多糖在辽宁(丹东)、四川、贵州、湖南、福建、广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浙江12个省17个地区的17个样品中含量最高(4.79%),高出平均值1.3%。无机元素主成分在12个省22个地区的22个样品中排名第6位;来自辽宁大连的样品黄酮类成分在10个省19个样品中含量排名第6位[3]。
1.4 地理优势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东北与华北贸易的结点。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出海口。从国内看,辽宁是我国银杏分布的最北界,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均不适宜银杏发展,这3个省区对银杏产品的需求只能靠外省。辽宁作为近邻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市场。国际上,辽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银杏需求国毗邻,他们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的银杏产品,辽宁可以充分利用好优越的地理优势发展银杏产业,与这些国家建立银杏贸易关系。
1.5 政府重视
丹东市的市树为银杏树,故丹东有“银杏之乡”的美称。在“九五”期间,丹东市政府部门联合会议决定,充分利用发展银杏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银杏绿色经济工程。在各县(市)区兴建百亩以上银杏实验园,利用宅旁和庭院栽植银杏。2000-2010年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全市普及银杏种植,把银杏由庭院发展到山上,实现山区半山以上松、栎戴帽,半山以下银杏缠腰,丘陵和山脚银杏成片,河流和公路银杏成线,村村银杏成圈,户户银杏满园,达到县有千亩以上的银杏林,乡有百亩以上银杏带,全市每个乡(镇)都有银杏栽培的目标[4]。大连及周边地区作为辽宁银杏适栽区,每年都要栽植大量银杏树作为绿化树种。随着银杏叶市场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在辽宁南部和东部悄然兴起了不少银杏采叶园。此外,辽宁省的葫芦岛、锦州、抚顺、鞍山、本溪、凤城等市也大力栽植银杏,2013年在丹东市出现了第一个银杏叶粗加工厂,收购辽宁省的银杏叶,进行干燥打包后运往南方。到2016年辽宁省已兴建了11个银杏叶粗加工厂,每年收购银杏鲜叶约1 000 t,为辽宁银杏的栽植和加工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1.6 科研优势
辽宁省内不仅有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还有专门从事经济林研究的科研院所。银杏科研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于1990年开始银杏良种选育研究、银杏黄酮甙提取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术储备。曾先后引进国内外10余个优良核用品种,目前生长良好,树体全部进入盛果期,每年枝头硕果累累。不仅如此,省内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种植户,他们在银杏的引种、栽培、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生产管理经验,是银杏科研及产业发展的有力技术保障。
2.1 科研水平不高
辽宁省在银杏科研方面虽然起步较早,但因多种原因,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且进展较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在科研上没能与国内知名院校和医药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与我国银杏产业大环境缺少广泛联系和交流,没能融入银杏产业的主流,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致使银杏科研和生产缺少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纵深方向发展缓慢。
2.2 缺少品种化栽培
辽宁省在生产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优良银杏品种,生产用苗多为实生苗,没有专门的叶用、核用、雄性及观赏等银杏品种,使得结果树结实晚,且核小,产量低,在市场上也很少有商品果出售,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对银杏种实的需求。在叶用上虽然已经起步,但还没有专门叶用品种。观赏品种方面,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观赏品种培育。
2.3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无论是核用和叶用栽植,栽培上还没有成型的技术,没有集约化栽培经营,技术落后,种植户仅仅是参考其他果树管理经验进行摸索。另外,在辽宁省没有核用和叶用丰产栽培的示范园,缺少示范带动效应。
2.4 缺少深加工
目前辽宁省银杏的利用还主要局限在园林绿化方面,对资源的利用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在银杏产品的深开发和利用上基本处于空白。随着银杏种植业的发展和银杏医药价值的开发,国内外各类银杏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而目前辽宁省内还没有深加工企业,不能开发利用银杏资源,不能生产如银杏黄酮甙等高附加值产品。
虽然在过去辽宁的林业生产和果树栽培上银杏都不占优势,相关科学研究也很少,但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银杏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树种,综合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银杏产业正在稳步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要,银杏产品在各领域都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开发利用将更加深入和广阔。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辽宁银杏产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我国银杏产业的发展现状,在科研方面,辽宁省科研机构要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开展深入广泛的银杏科研活动,主要目标有:①银杏良种的选育。包括叶用、核用、观赏、雄性及材用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②银杏栽培管理及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③银杏产品加工技术研究;④银杏叶药用成分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研究。
在产业发展方面,从银杏采叶园营建开始,逐步带动银杏叶加工业的发展;与医药企业合作,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开发白果市场;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在银杏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国内外大型生产企业合作,融入银杏产业洪流。
[1]曹福亮.中国银杏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邢世岩.中国银杏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姚鑫.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4]梅艳霞,梅艳琴,安忠红,等.银杏的生态学特性及在辽宁的发展优势[J].辽宁林业科技,2005,(3):62-63.
[5]于爱香.银杏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0-191.
(责任编辑:张素清)
S792.95
A
1001-1714(2017)02-0059-03
2016-11-02
宫永红(1968-),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经济林育种研究。E-mail:daliang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