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平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 武汉 430071)
·特 稿·
在准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中把握经济发展重点
黄楚平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 武汉 430071)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湖北需要准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将重点放在加快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县域经济和深化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等三个方面。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要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要注重从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中把握积极变化,保持发展定力;二是要注重从区域经济分化大格局中看到竞争压力,增强转型耐力;三是要注重有效防范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提升稳控能力。湖北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要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机遇,通过“无中生有”、“有中生优”、鼓励创新创业和补短板等手段加快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向需求侧要新动能;通过总量升级、结构升级和动力升级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通过做好权力的“减法”,做好监管的“加法”,做好服务的“乘法”,深化政府的“放管服”改革。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放管服”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湖北省需要准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将重点放在加快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县域经济和深化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三个方面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在2017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在7.26重要讲话中,他也作了重要论述。用新常态的大逻辑来观形势、谋发展关键要看我们的经济工作是不是坚持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不是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是不是落实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具体到湖北工作实际,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维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我们要善于从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把握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1.从全球看,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积极变化、市场预期总体改善
2016年以来,从英国脱欧到美国特朗普当选,全球对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战的担忧就一直没有停止;朝核危机、叙利亚僵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制裁与反制裁等地缘政治动荡,以及大家担心的“黑天鹅”事件、大概率“灰犀牛”事件,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从2017年以来的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大事件,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积极变化,带动全球市场预期总体改善。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再次上调0.1个百分点至3.5%,全球贸易预计回升到4%附近,有望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GDP 增速[2]。
2.从全国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正在全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经济运行的一些快变量、先行指标、实物量都共振向好。订单、价格、企业存货和投资等快变量都表明市场预期向好。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连续13个月保持在50%的荣枯线上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邮政、电信等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10个月保持在54%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另外,工业用电量、货物周转量等实物量指标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显示我国的经济景气度正在上升,经济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政府和企业行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企业预期和市场信心正在逐步好转。2017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在经济总量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区间,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正如德国《世界报》所言:“多年来一直有人预测中国经济衰退。现在,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驰骋。”多家国际机构近期纷纷上调对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些机构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前景得到良好支撑。
更为可喜的是,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内部优胜劣汰加快,水泥、造纸、挖掘机等行业前十名企业市场份额,较2012年分别提高31、5.2和17.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6.2和 4.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2.2%和32.2%。居民消费加快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这些产品和服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3.从湖北看,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近年来,湖北经济始终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总量“五年三进位”,2016年达到3.23万亿元,由2011年的全国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恢复到湖北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0%以上。2013年以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还落后于安徽、湖南,到2016年已达4300家,连续3年稳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2017年上半年,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湖北省积极应对,攻坚克难,经济运行“低开稳走”,逐月回升回暖,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2017年上半年,实现7.8%的经济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2%(可比口径),出口总额增长23.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幅居中部第一位。
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省技改投资增长19.4%,同比提高47.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8%,同比提高 16.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达到51.3%,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表明制造业发展预期向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经济总量在湖北之前的河北多22.2亿元、比河南多62.6亿元,比经济总量紧随湖北之后的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分别多302亿元、312亿元、547亿元、843亿元。全省税收增长15.3%,居中部首位。
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分化、行业分化明显。一些经济总量大的省份发挥优势,抢占先机,转型升级走在了前面,步入发展快车道。一些经济总量比较小的省份,也不甘落后,加快发展。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在区域分化的大格局中,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夹击态势之下,如何顺利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湖北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1.从标兵来看,转型升级发展步入快车道,湖北要急起直追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追赶跨越,湖北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7,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也要清醒看到,经济总量比湖北省大的地方,如广东、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还有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力度很大,成效显现,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17年上半年,这些省份经济总量比湖北大,增速也比湖北高。湖北经济增速排全国第13位,比2016年底下滑4位。由此可见,湖北省经济运行“稳”的基础还不够牢,仍处于“弱平稳”状态;经济指标在合理的区间,但处于合理区间的下端。因此,我们必须继续保持拼搏赶超的奋斗姿态。
2.从追兵来看,转型升级发展进入上升期,湖北要迎头赶上
2017年上半年,经济总量比湖北省小的地方,如安徽、江西、重庆、贵州等省市,增速持续高于湖北省。重庆、贵州等省市更是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些省份之所以能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快速兴起。比如贵州,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上半年,贵州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高达64.3%。比如重庆,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年产量6000万台、产值4000亿,中国之最,产量占全球的1/3,而且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2017年上半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7.9%。汽车制造原来也只有长安汽车,近几年云集了12大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包括5大国外汽车制造商,以及国内的一汽、二汽。连续三年,重庆的汽车产量全国第一,年产量300多万辆。我们要学习借鉴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从自身来看,转型升级发展处于关键期,湖北要精准持续发力
湖北省传统行业占比在60%以上,特别是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大多数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盈利水平低。特别是湖北工业原材料很多都要从外面购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削减了企业利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相当于山东省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四分之一。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只有0.94%,低于全国1.28%的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8.3%,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同时,省内市州县分化比较明显。2017年1-7月份,全省17个市州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的有 1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的有5个;民间投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3%的有10个。由此可见,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差距就是潜力,湖北省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转型耐力,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从全国大的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潜在性和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有可能阻断这一进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与风险赛跑的意识,并在“7.26”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一个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已经出台了防范化解风险系列政策措施,湖北省要坚决抓好贯彻落实。从湖北省实际情况来看,金融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2017年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65%,主要是隐性问题资产比例偏高,小微企业仍然是主要风险点。此外,还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大,以及企业融资、非法集资的风险。湖北省重点要关注和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虽然湖北省限额内债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风险总体可控,但近年来各级通过融资平台等举借的债务、实施PPP项目形成的政府债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的未来支出责任等规模大、增长快,隐性债务风险不断积聚。面对这些风险,如何按照中央部署,冷静面对、积极处置、稳妥应对,既要防风险,又要谋发展,既要堵“后门”,又要开“前门”,既要规范,又要创新。总的前提就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守住这个底线的同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017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制定了一些比较管用的工作措施,针对政府性债务风险、非法集资的风险、社保“穿底”风险、管理漏洞风险等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积极稳妥地加强防范、有效化解,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总之,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历史视角来审视湖北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也要增强危机意识,正视困难,攻坚克难,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湖北省正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夹击态势之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从前面的形势分析可以看到,凡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地方,都在转型升级上面走在了前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央作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之举、治本之策。湖北肩负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如何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在这方面,湖北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枝”;一手抓培育壮大新经济,让“新芽成大树”。湖北制定出台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5条”、加快发展新经济“16条”,“中国制造湖北行动2025行动纲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等规划和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成效怎么样,要加强跟踪、分析和评估,真正让这些政策发挥出应有的效应。特别是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推动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点,就是要善于“无中生有”,始终紧盯产业发展新趋势,注重超前谋划。比如,贵阳市抢抓机遇发展大数据产业,3年时间产值达到1300多亿。虚拟现实、云服务、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潜力无限,甚至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比如,重庆的电脑产业,也是从无到有。因此,湖北省要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新趋势,牢牢把握未来产业布局主动权。
第二点,就是要善于“有中生优”,注重发挥湖北的比较优势。湖北在集成电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车、高端数控装备、北斗导航、生物医药等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集成电路,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需求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占领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半壁江山,同比增长8.7%,增速远高于欧美市场。湖北已经成为国家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重点布局的集成电路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基本形成。国家投资1600亿元在武汉光谷建设存储器基地项目,这是国家投资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创造了湖北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记录。湖北省通过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吸引华星光电投资300多亿建设第六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项目,京东方投资460亿元建设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技术研发,正在谋划由湖北自费建设芯片研究院,着力提升湖北省芯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把湖北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芯片产业基地。像这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让优势更优更强更有竞争力,也是湖北省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正处在创业创新黄金期,“双创”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国外舆论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创业创新者的“乐园”。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双创”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湖北省启动人才“二十条”和“我选湖北”计划,武汉市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创新举措,都是鼓励创新创业的大手笔。实践证明,鼓励创新创业,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湖北省要千方百计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篇大文章。要注重念好“融合、协同、共享”六字经。所谓融合,就是推动“双创”与各行各业深入融合发展,为各行各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所谓协同,就是聚众智汇众力,推动各类主体线上线下广泛协同合作,让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微行为”汇聚成创业创新的“众力量”;所谓共享,就是坚持“双创”与分享经济天然相通的优势,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要注重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担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锋,是新技术、新业态的主要供给方,要整合创新资源,超常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培育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补短板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201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启动实施了补短板“十大工程”。其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省实施了补短板“四大工程”。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湖北省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新建1357万亩,补建2213万亩,平均每亩补4000元钱,建成之后,旱涝保收,粮食综合产能每亩可提高100公斤。仅高标准农田一项,投资约640亿元。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湖北省将用3年时间,使重点易涝地区外排能力提升一倍、五大湖泊主要湖堤全面整治、14条入江重要支流除险达标、1280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总投资300多亿元。三是乡镇生活污染治理工程。湖北省将投资约350亿元,用三年时间,把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起来,并配套建好管网,实现正常运营。四是6.5万公里农村公路及安防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仅以上四大补短板工程,总投资达1600多亿元。此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湖北省也大规模开展了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既是重大民生项目,也是重大发展项目,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且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湖北省要注重谋划和实施类似的补短板工程项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消费需求是生产供给的“指挥棒”,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导航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加强需求侧管理。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需求剧增,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上半年,从全国来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4.1%。从湖北来看,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4%,虽然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既是湖北的短板所在,也是湖北的潜力所在。目前,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湖北省在认识上还有偏差。现代服务业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粘合体。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是要用服务业来代替工业化,而是要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好地促进一产业、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因此,湖北省在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需求侧改革。下一步,湖北省委、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湖北来讲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且贡献支撑作用还在不断增加。蒋超良书记刚到湖北工作不久,就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调研,提出要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这些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明显。2016年,全省80个县市区共完成生产总值1.95万亿元,占全省6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4.6亿元,占全省39.8%。GDP过3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4个,其中过500亿的增加到10个;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20亿元的达到17个,其中过30亿县市区8个。2017年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增加到4个(宜都、大冶、枣阳、仙桃)。
但与全国经济强省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北县域经济实力还不强,突出短板是经济强县发展不够。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一是强县不多。在2017年的全国百强县市名单中,前三甲的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分别占据23个、21个、20个,而湖北省只有4个。二是强县不强。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江阴市,经济总量达到了3160亿元,相当于湖北省经济总量前五位县市区的总和。湖南长沙、浏阳、宁乡三县市GDP均过千亿元,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列。湖北省进入百强的4个县市,排名相对靠后。三是强县不优。湖北省的资源加工业占县域工业比重超过65%,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例普遍低于20%。四是强县不稳。受市场环境影响,近两年湖北省县域投资整体增速有所下滑,发展后劲不足。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适应经济转型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更多的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3]。方向很明确,就是要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这个升级版既有总量要求,也有结构要求;既有速度要求,也有质量要求。关键是“三个升级”:第一个是总量升级,就是要向全国50强、30强、10强看齐,使湖北省一批县(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抓好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发展,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现在湖北省每天新增中小企业500多家,绝大多数在县域,不仅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第二个是结构升级,核心是产业结构要升级。湖北要坚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优势县域产业集群。关键是投资结构要升级。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从优化投资结构抓起。第三个是动力升级。县域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创新,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些年来,各地积极创新,探索出了开发区二次创业、“飞地经济”等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值得学习借鉴。此外,建设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新模式值得引起重视。最近,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大手笔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浙江提出到2020年建设300个特色小镇,江苏计划通过3年至5年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广东设千亿基金发展特色小镇),这是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县域经济跃升的创新之举。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发达国家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比如美国,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一个镇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对冲基金规模占了全美国的约三分之一;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是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聚集地,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这个镇上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国的硅谷,其实就是一连串小镇聚集而成的。在欧洲,英国的剑桥大学就在剑桥镇,这是英国的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德国高端汽车品牌——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个小镇也因此被叫做“奥迪之城”。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因此,笔者认为,特色小镇不只是特色景观小镇,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2017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湖北省11个小镇入选,加上第一批5个特色小镇,湖北省目前已经有16个“国字号”特色小镇,要抓住机遇,把这些特色小镇建好。
“放管服”改革是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是刀刃向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革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本届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克强总理亲自抓、重点抓、深入抓,连续5年专题部署、亲自讲话,一以贯之、持续聚焦。2017年召开的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就有12次研究“放管服”改革有关事项。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大数据分析中心对网上一百多万条信息的分析显示,人民群众对“放管服”改革成效的满意度,从2015年的84.85%上升至2017年的89.90%。
近几年,湖北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来抓,为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2017年以来,湖北省探索“一网覆盖、一次办好”的“互联网+放管服”湖北模式,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很多亮点。比如武汉市“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很有特色,效果很好。武汉、襄阳、十堰、荆门等地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减权放权上,湖北省级现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49项,全国最少,其中只有9项是湖北省自己保留,而且都是中央要求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保留的。湖北省政府还向湖北自贸区下放(委托)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1项。在企业收费上,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零收费”。在降成本上,2017年上半年降成本500多个亿,全年将实现降成本1120亿元。2017年1-7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4.4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量达729户,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户。湖北省推行“互联网+登记服务”获得网民高度赞扬,满意度高达95.52%。在2016年以来“放管服”工作最受网民认可的省份中,湖北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抓手,也是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之举。2017年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五个为”的要求,即: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这“五个为”,是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的努力方向。为什么政府大幅度减权放权,而市场主体获得感仍然不强?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三个法”:一是做好权力的“减法”。企业和社会主体,对“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获得感还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下放权力的“含金量”还不高,改革还不到位,“审批多、办事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湖北省在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改革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照”的后面各种“证”还是太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还是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之一。中介服务指定化、收费高、搞垄断,也是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看准了的问题,要想办法切实加以解决。二是做好监管的“加法”。一方面,要管出公平。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的“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通过建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加强信用监管、综合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也要管出活力。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走不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对“度”把握不够。针对目前实体经济困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正如李克强总理几次提到的上海两家小食店,怎么在无法办理证照的情况下留住草根创业的积极性,怎么在监管的同时兼顾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三是做好服务的“乘法”。目前,政府部门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上,采取的多是“端菜”式服务,部门上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企业“点菜”的改革事项还比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社会主体的获得感。这也告诉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和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服务的重点,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服务方式上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大胆创新。2017年以来,湖北省积极探索“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模式,2017年年底以前将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省级部门和试点地区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网上办理。省级部门和各地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把这项改革工作做好,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好”的目标,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好办事,推动湖北省“放管服”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取得明显成效,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做好经济工作,首先是要认清形势,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其次,要抓住关键、抓住要害、抓住根本。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如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如何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都是事关经济工作全局的大事。怎么把这些问题进一步解决好,需要我们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共同努力把湖北的经济发展推向前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3859.htm,2017-07-27.
[2]赵海娟,李健.经济转型开启下半程七大热点须重点关注[N].中国经济时报,2017-06-23.
[3]蒋超良.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N].湖北日报,2017-07-03.
(责任编辑 李淑芳)
黄楚平(1962—),男,湖北黄冈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
F202
A
1671-7155(2017)05-0005-07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5.001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