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张力与威权政治的终结
——利比亚政权更迭的社会根源探析

2017-03-07 12:27:31胡国霞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威权卡扎菲利比亚

胡国霞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社会张力与威权政治的终结
——利比亚政权更迭的社会根源探析

胡国霞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1969年通过政变执掌利比亚政权至2011年内乱惨死,卡扎菲前后共统治利比亚40余年。卡扎菲政权终结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张力不断拉大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引发了内乱、内战,以致国家政权不保。而民众长期对贫富差距的不满、政治体制僵化、部落众多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离心力则是其内乱根源。

社会张力 威权政治 利比亚

“张力”一词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力。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将“张力”一词广泛运用到社会学之中,称之为“社会张力”。由此,在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张力一般解释为“社会系统在其运行与变迁的过程中因结构性失调或者是人们的无序互动而导致的紧张状态继而由此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1]。在社会各种冲动力量的冲击之下,社会系统会处于一种极为紧张的状态,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亦或是冲动力量,亦即社会张力。若听之任之,这股张力就会越积越大,最终会引发骚乱、罢工等非常规集群行性行为,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失范或社会问题。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卡扎菲的威权统治很快随着卡扎菲的死亡而宣告终结。对于利比亚威权政治的终结,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社会张力。

一、利比亚威权政治的建立与终结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通过发动政变,成功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的统治,自此,开始了其对利比亚长达40余年的寡头统治。[2]卡扎菲当政的四十余年间,其统治具有鲜明的威权政治的特征。威权主义政体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所出现的介于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两种政体形式之间的一种较为温和的专制政体。利比亚的威权政治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的联合王国时期,只不过当时威权在全国范围内还比较弱,地方政府的权力很大,而联邦政府的权力则比较弱小。1969年卡扎菲执政后,逐渐集国家元首、革命领导人以及最高军官等职务于一身,通过多年的巩固与整合将利比亚的威权政治推向了极致。

卡扎菲时期,利比亚的威权政治以无宪法、无政党为最典型的特征。卡扎菲执政后,力拒西方议会民主制,他认为这会扭曲人民的真实意志。实行基层人民大会制,虽然每年都选派代表参加全国总人民代表大会,再由总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一个政府内阁,但是,实际决策权一直集中在卡扎菲一人手中,因为内阁作出的任何决定随时均可被卡扎菲更改。同时,卡扎菲还对政府和军队进行清洗,并对反对势力和异己力量进行镇压来巩固其政治地位,逐渐将利比亚的一切国家权力机构掌控在自己一人之手,逐渐成为利比亚无可非议的领导人。[3]然而,所谓“无可非议”则是相对的,反对之声在极端威权政治下暂时潜伏起来,并于2011年2月17日,汇聚成一股洪流,一举推翻了卡扎菲的专制统治。

二、利比亚政权更迭的社会根源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动乱往往与社会稳定相对立,主要指的是政治体系在调节社会矛盾的变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非常微弱,不能够及时地化解社会张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甚至演变为政治动乱。一般而言,社会张力有两大诱发源头,一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二是政治体制僵化致使腐败的滋生。

(一)民众长期不满引发社会张力

贫富差距悬殊,国富而民穷,使得民众对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日渐加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渐失民心是卡扎菲政权倒台的根本原因。

在卡扎菲时代,卡扎菲及其家族是国家发展及财富增长的第一受益者,他们牢牢掌控着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利比亚高利润行业。虽然在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公布的资料中,利比亚在非洲产油国中拥有最多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人均年收入有1万多美元[4],称得上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然而在实际上,利比亚贫富差距悬殊,财富主要集中在卡扎菲及其家族成员等少数人的手中,他们每年收入数百亿美元,而绝大多数人实际收入很低,甚至处于贫穷不堪的境地。另外,利比亚经济有60%都是靠石油开采拉动[5],深加工以及其他工业几乎不存在,可以说整体经济极度落后,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无疑又加剧了贫富差距。分配的公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毫不夸张地说,2011年2月17日,上千反政府民众在利比亚多个城市举行的示威游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于悬殊所引发。

(二)政治体制僵化加大社会张力

1969年,卡扎菲领导下的自由军官组织在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后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自此一直到2011年,卡扎菲共执掌利比亚政权40余年。其间卡扎菲盘踞权力的金字塔尖,大搞一言堂、独角戏,家长作风甚嚣尘上,这使得利比亚的政治生态呈现出严重单一化、脆弱化的态势。利比亚政权内部、政党内部均不能实现有序的更替换届,外部更是严重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衡。

权力长期高度集中并缺乏监督必然导致政府人员的高度腐败。在1969 年以前,卡扎菲所隶属的卡扎法部落仅仅只是一个依附于其他大部落的小部落[6],然而在卡扎菲发动政变并执掌利比亚政权后,卡扎法部落开始迅速发展,并在政府中占据了军队、警察、情报等关键部门的要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利比亚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也是非洲乃至全球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卡扎菲拥有许多别墅,其家族成员在使用金钱时也大都列入国家名目。[7]在卡扎菲执掌利比亚政权的过程中,其家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其他政府各级官员也大同小异。僵化的体制、腐败的政府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卡扎菲政府持反对态度。国内反对派乘机利用卡扎菲统治过程中的严重错误,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反政府活动,使得双方冲突持续不断,社会张力进一步加大。

(三)部落众多增强社会张力

利比亚是个部落众多的国家。根据利比亚民族学家阿齐兹·纳杰姆的说法,利比亚境内有大大小小的部落近140个,其中有10个部落是跨越国界的。早在奥斯曼帝国占领时期,利比亚东西部地区就有着明显不同的部落政治生活。在西部的黎波里坦尼亚地区,影响较大的部落有瓦法拉、麦腊拉、卡达拉等,而在东部的昔兰加尼地区,赛努西教团的主要角色是宗教意义的,主要用于协助奥斯曼帝国在非洲的政策执行。[8]殖民时期,统治者并未成功将利比亚的部落联系纽带中断。二战期间,部落作为政治和军事组织的角色再次发挥了作用,殖民国分别占据不同的地区,使得部落林立,处于无国家状态,当时民众的国家意识极其淡薄。后来,利比亚联合王国虽将东西部地区都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但却难使民众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感。1951年以后,大多数利比亚人均认可自己是昔兰加尼人、坦尼亚人、的黎波里人等,但却不认为自己是利比亚人。[9]在利比亚,民众的部落意识和部落认知甚至超过了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在利比亚民众心中,除了真主,部落就是他们信仰的最高对象,只有在酋长的号召下部族中的居民才能被动员起来。

1969年,卡扎菲执掌利比亚政权后一直试图建立起个人专制的新政权,这就与带有明显自治特征的部落体制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自此,卡扎菲便视部落制度为落后制度试图改变,但屡屡碰壁。在利比亚强大的部落力量面前,卡扎菲不得不调整方略,开始采用离间、拉拢等方式来寻求部落间力量的抗衡,尽可能拉拢更多支持自己的部落,边缘化那些反对自己的部落,利用部落力量来“借力打力”,打击政敌。这就使得该国部落张力不断拉大,矛盾冲突不断,继而成为影响到利比亚国家政权稳定的最集中体现。

三、结语

从利比亚政权更迭的社会根源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要有效避免社会动荡,寻求社会安定,都应竭尽全力将社会张力控制到最低,设法解决社会的分配不公问题,不断改革并优化政治体制,正确处理协调好部落、民族矛盾等。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从利比亚变局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尽力消弭社会矛盾,舒缓社会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陆学艺.社会学(中高级读本)[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2]“Libya: History”. GlobalEDGE (via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14 August 2011.

[3]Libya Civil War (2011)[EB/OL].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war/libya-civil-war.htm.

[4]Plasse, Stephanie (24 March 2011). “Libya: Gaddafi and His Mali-Chad Tuareg Mercenaries”. Afrik News.

[5]“Lesson from Libya: Despotism, Poverty and Risk”. Reuters. 4 March 2011.

[6]Von Rohr, Mathieu (26 July 2011). “Tribal Rivalries Complicate Libyan War”. Der Spiegel. Retrieved 26 July 2011.

[7]“Libya's Opposition Leadership Comes into Focus”. Stratfor (via Business Insider). 8 March 2011. Retrieved 26 March 2011.

[8]“Qaddafi Survival Means Weak Army, Co-Opted Tribes”. KFMB-TV. Associated Press. 23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5 August 2011.

[9]“Libya's Tribal Politics Key to Gaddafi's Fate”. Stabroek News. London. Reuters. 23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26 July 2011.

责任编辑:梁世峰

2016-10-3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结构的内外张力与‘阿拉伯之春’的发生演变研究”(13XGJ005)的中期成果。

胡国霞(1979—),女,山东菏泽人,甘肃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副教授,硕士。

D55

A

1671-2803(2017)01-0081-03

猜你喜欢
威权卡扎菲利比亚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环球时报(2019-04-08)2019-04-08 09:47:27
卡扎菲女保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保护他
威权领导、员工沉默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
约旦惊现“卡扎菲”
环球时报(2012-02-28)2012-02-28 1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