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陈 刚
(1.2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国不合格党员退出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黄丽萍1陈 刚2
(1.2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不合格党员退出问题是近年来中共高层高度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当前,国内学界主要从不合格党员退出的重要性、必要性、不合格党员的理解及其标准、不合格党员退出面临的壁垒或困难、不合格党员退出的机制构建以及不合格党员退出试点实践的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也存在着理论视角和方法运用相对单一、研究现状相对滞后、分析对象过于笼统而未分类细化、试点实践评估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分析和突破。
中共党员 不合格标准 退出壁垒 退出机制
“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是中共十八报告提出的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加快不合格党员的有效退出,实现不合格党员的及时处置,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实践课题,也是近年来中共高层高度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展开。目前,我国不合格党员的识别及退出机制的建设试点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日益增多,也逐渐成为中共党建领域的研究热点。概括起来,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合格党员退出的重要性或必要性、不合格党员的理解及其标准、不合格党员退出面临的壁垒、不合格党员退出的机制构建以及对当前不合格党员退出试点的评价等五个方面。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不合格党员退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予以充分重视。学者们大体上从以下几个不同侧面或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一是从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视角看,不合格党员退出有助于保障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2]二是从新陈代谢角度看,不合格党员退出是一种党员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是我党战斗力的重要保证;[3]三是从一般的政党生态系统架构看,促使不合格党员退出是政党生态系统的必要构成部分,是保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之一;[4][5]四是从党和群众的关系看,不合格党员有效退出是提升群众对我党的信任度与吸引度、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6][7]五是从党的执政角度看,不合格党员退出是提升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保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8]
目前学界对不合格党员的理解尚有较大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观点认为,不合格党员既包括思想腐化堕落甚至违法乱纪的党员,又包括未曾违法乱纪但革命意志衰退,党章、党规要求“作为”而“不作为”,从而不能发挥党员作用的党员。在这方面,杨贵龙、袭愉萍和宋俊等学者的观点较为典型。
他们认为,不合格党员既指违法违纪被追究刑事责任和受到党纪处分的党员,又指“三不”党员和“丧失理想信念、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1][9]狭义观点主张,不合格党员指在党章、党规要求“作为”而“不作为”的党员,其意为不合格党员专指“不作为”党员。典型的如李杏、沙丹丹等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不合格党员”与党内腐败分子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是指丧失共产主义信念,革命意志衰退,党章、党规要求“作为”而“不作为”,不积极履行党员义务,精神和行为状态消极,没有发挥党员作用,最终影响先进性的那部分人。[10][11]
现有文献对不合格党员退出壁垒或困难的分析角度各异,内容各有侧重。概括起来,学界已经指出的不合格党员退出壁垒大体有如下七大类:一是观念壁垒,指党员个人和党组织的观念对不合格党员退出的阻碍[12],如党员终身制观念,退党会给个人名誉带来消极影响的观念等[8][13];二是制度壁垒,包括不合格党员识别标准缺乏、处理制度欠缺、操作机制不具备、处置程序缺乏、退出出口较窄,以及政策界限难以把握等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党员退出障碍[8][12][14];三是组织管理壁垒,包括党组织管理不善、对党员监督管理虚化弱化和对不合格党员处置相对偏软等方面导致的退出困难[1][15];四是文化壁垒,即政党文化对不合格党员正常退出的抑制作用和社会氛围压力产生的退出困境[5];五是利益壁垒,指党员通常会把党员资格视为一种政治资源和政治利益,不会轻易放弃,从而形成无形的退出壁垒[5][8];六是不正之风壁垒,指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受市场经济利益关系和“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潮冲击,工作中不讲党性原则,为不合格党员辩解、开脱、“捂盖子”[6][15];七是配套措施欠缺壁垒,意为不合格党员退出后的配套措施,如复查申辩机制等尚未健全、未完善给不合格党员退出造成的阻碍。[11]
目前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主要从不合格党员标准、相关制度建设、机制特征、党建理念、社会环境、操作方式、群众参与以及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退出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或思路要点,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从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看,退出机制要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按照农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分类制订不合格党员标准,提升退出机制的可操作性[6][8][9][12];二是从制度配套角度看,要充分重视相关制度建设,将退出机制由非常态化走向制度化轨道[5];三是从退出机制的特征要求看,机制构建应体现机制的震慑性和程序性要求,围绕不合格党员识别和清退,着重从量化考评、教育帮扶和组织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设计[9][16];四是就党建观念角度而言,要切实转变执政党建设的传统理念,要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着力重点[4];五是从社会环境的协同看,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8][17];六是从退出的操作方式看,宜实行党员退出机制的民主票决制,完善党员退出机制需要群众的参与[11][17];七是从配套措施看,应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后的配套措施,如复查申辩机制等。[11][18]
有部分学者对浙江、广东、山东等省部分地区不合格党员退出的实践试点工作做了分析评价,总体结论是当前不合格党员退出实践试点既有成就和创新但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学者们认为,试点实践取得了良好或初步的成效[6][9],提高了党员先进性认识,提升了党员队伍素质,净化了党员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得党建工作得到了提升,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19],并为今后处置不合格党员提供了实践样本和方法借鉴。[9]另一方面,学者们肯定了各地在试点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如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退出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考核[19],细化不合格党员标准[9],不合格党员分类处置、区别对待[9][19],把握政策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19],探索退出程序、完善处置办法、鼓励多方参与[9][20],以及处置与教育相结合、落实教育帮扶措施等。[6]与此同时,学者们也着重指出了试点中暴露的问题及面临的普遍难题包括除了前述的不合格党员标准界定缺陷、相关制度欠缺、配套措施不健全、党员个体和社会公众的观念误区等之外,还有退出工作缺少有力监督和问责[20]和容易滞后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等问题[6],而流动不合格党员的识别和退出问题则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难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不合格党员退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发展。在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现有文献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对不合格党员的理解及其标准界定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在不合格党员退出的深层次障碍及其原因、不合格党员退出的机制构建等诸多方面,还缺乏有力度的、合乎实际的深入研究。概括起来,现有研究有以下几点不足或局限:一是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运用相对单一,研究视野亟待拓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未能把握党员作为理性个体的行为本质,也未能从组织管理中个体与团队的冲突、激励角度来考察不合格党员的“不作为”及其退出问题,导致研究难以深入;二是研究现状相对滞后,未能紧密跟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不合格党员生成、演化的新特点、新机理,因而限制了研究深度;三是现有研究的分析对象过于笼统,未能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细化分类[11],无法深入考察各类不合格党员的性质及其生成机理差别,不利于退出机制的合理设计和科学构建;四是试点实践的评估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及时跟踪基层实践,对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利于形成富有指导价值的不合格党员退出的理论成果。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突破:
第一,拓展研究视野,选择合适的理论视角,重视多学科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合格党员的生成机理及其退出机制构建,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属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因而,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着重把握党员作为理性个体的行为本质,运用适合于分析理性个体行为、擅长“个体—团队”间冲突及激励问题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化不合格党员的生成机理及其有效退出问题的研究。
第二,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特点,把握不合格党员的生成机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合格党员的生成也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趋势,不合格党员的有效识别和退出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因此,紧扣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把握不合格党员生成机理,对于不合格党员的识别和退出机制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加强不合格党员生成与退出的分类研究,提高退出机制设计的针对性、科学性。从客观上讲,不合格党员有不同的类型,如违法乱纪刑责在身和受党纪处分的不合格党员、党章党规要求“作为”而“不作为”的不合格党员、大学生不合格党员、农村不合格党员、流动不合格党员等多种类型。由于不同类型不合格党员的性质及生成机理有所差别,个体与党组织团队的冲突也各异,其退出机制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强化分类研究、深化分析是今后研究中亟需强化的一个重点。
第四,及时跟踪不合格党员退出的试点实践,加强分类基础上的典型个案研究。即扩大跟踪面,通过分类考察,捕捉典型个案,重视各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和党组织运行生态特征,加强对典型个案的理论审视与剖析,从中分析整理出一般的普适性的理论成果,形成科学的不合格党员退出理论,为当前的党建实践提供指导。
[1] 杨贵龙.规范党员退出机制 不断纯洁党员队伍[J].长钢纵横,2012,(03).
[2] 兰大贤.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存在的问题及着力路径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3] 杜茂君.关于建立健全党员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01).
[4] 王金柱.从粗放发展向质量立党转变 执政党科学瘦身难题待解[J].人民论坛,2013,(15).
[5] 曹峰旗,柴瑞.困境与路径:党员退出机制的政治生态学分析[J].探索,2014,(01).
[6] 李娟,佘湘.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基于绍兴市打通党员“出口”的实践[J].理论探索,2012,(06).
[7] 李子祥.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03).
[8] 胡平法,谢志昂.依法治国方略下党员正常退出机制探究[J].人民论坛,2016,(05).
[9] 裘愉萍,宋俊.关于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不合格党员退出试点工作的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10] 李杏.让党员退出机制常态化[N].长江日报,2013-02-20(003).
[11] 沙丹丹.健全党员退出机制对策探讨[J].人民论坛,2015,(01).
[12] 黄丽萍,陈刚.不合格党员常规性退出的壁垒及对策分析[J].传承,2014,(01).
[13] 张明性.关于新形势下建立“党员退出机制”的思考[J].中国港口,2000,(12).
[14] 曾德盛,曾家华.新时期党员队伍新陈代谢机制与党的先进性建设[J].学术论坛,2006,(08).
[15] 赵创,蒋成会.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16] 黄琦.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3,(07).
[17] 王同昌,单博迪.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刊,2014,(06).
[18] 任学辉.积极推进党员退出机制试点与创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1).
[19] 唐贤健.健全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基于常德市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实践[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01).
[20] 张庆军.保持党的纯洁性视阈下对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责任编辑:李卓垚
建言立论
2016-10-25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农村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研究”(15NDJC126YB)的研究成果。
1.黄丽萍(1975— ),女,浙江金华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陈刚(1973—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D26
A
1671-2803(2017)01-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