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舞青龙的体育文化探析

2017-03-07 11:10房鹏飞李乃琼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青龙舞龙民俗

房鹏飞,李乃琼

浦北舞青龙的体育文化探析

房鹏飞,李乃琼

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对广西浦北舞青龙文化的起源、发展、制作、仪式、特征及发展进行分析,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提供案例支持和理论参考。研究表明,舞青龙作为民俗体育活动,具有浓重的仪式性、与众不同的展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浦北舞青龙;田野调查;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朝的“舞龙”已具备龙头、龙身,是由人用手握棍撑举、并沿街滚舞的形式,已有明显的龙图腾的宗教意识,是以“祭龙祈雨”为目的[1]。我国的舞龙(手举舞龙)目前呈现出类型繁多、风格各异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广西浦北县乐民镇每逢中秋之夜会举办一项别具一格的民俗体育活动——舞青龙,作为一种拥有250多年历史的地方文化,舞青龙具有鲜明、浓郁的民俗色彩,表现形式独特,传承与发展较为平稳,对我国体育类非遗项目保护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浦北舞青龙的起源与发展

1.1 浦北舞青龙的起源

青龙又称蕉叶龙,因龙身为芭蕉叶所织而得名,关于浦北舞青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两种传说。传说一:相传自明成化年间乐民镇造街兴市以来常有野兽横行,妖魔作祟,瘟疫横行,民不聊生。乾隆年间,时任廉州知府的康基田视察乐民,此人进士出身精通风水,发现乐民为白虎之地,需每年在中秋节之夜以青龙克白虎。青龙降白虎后,乐民便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传说二:相传南海龙王来到乐民巡游,恰遇白虎作恶,危害百姓,于是派来青龙将其降服,并让其长期驻守此地,可没多久青龙便居功自傲,开始鱼肉乡里,百姓怨声载道,为了震慑青龙,每到中秋之夜百姓便抬着用香蕉叶编的龙在大街小巷游行,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赶,随后在青龙的栖息地将制作的芭蕉龙拆毁焚烧,青龙见状惊恐不已,不敢再出来作恶,自此百姓安居乐业。传说中秋夜舞青龙之后,乐民民众每年顺利安康,生意亨通,如果某年不舞青龙,乐民便会灾祸连连。因此,乐民中秋夜舞青龙作为一种独特的习俗流传下来,不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1.2 浦北舞青龙的发展概况

舞青龙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乐民镇中心起初只有一条街,舞龙时只有一条龙,后来随着街道扩大发展成为东、西、南、北四条街和新区,每条街道都有一条代表其形象和荣誉的青龙,所以,青龙的数量也从起初的一条增加到现在的五条。青龙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最初只借助蜡烛、煤油灯发光,如今采用了先进的电子灯光技术,使得青龙在夜幕中更加的光彩夺目。舞青龙的民俗活动在文革期间受到过影响,但是当地民众还是将制龙、舞龙技艺传授给少年们,让他们在玩耍中继承着舞青龙。如今的舞青龙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南宁、钦州、贵港、玉林市的几万多人前来观看,为此当地还举办过青龙文化节,进行美食、商品展销、文体比赛等相关活动,探索了“文旅结合,体贸联姻”的有效发展模式[2]。2012年,广西浦北舞青龙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其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保障。近几届舞青龙在逐步回归民间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结合时代文化实现着自我的创新发展。

2 浦北舞青龙的制作与仪式

2.1 青龙的制作

龙头是青龙的主要部位,也是各个街道的龙一比高下的主要部分。扎龙人先用竹笏、木条、铁丝扎出框架,再用彩纸糊裱,制成龙头的模样,之后用手电筒做龙眼、用彩灯装饰龙角、牙齿、嘴巴和边角,甚至安装烟火,这样整个龙头便会在夜幕中光彩夺目,活灵活现[3]。龙头较为庞大,重量在200斤至300斤不等,龙头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嘴巴特别大,当地民众的解释是龙的嘴巴大,碰到“白虎”,一开嘴巴就能把老虎吃掉了。

龙头的制作大概花掉十天左右,而龙身一天就可以扎成。扎龙人在中秋节清晨到芭蕉田中采集芭蕉叶作为制作龙身的材料,砍芭蕉叶不必告知芭蕉树的主人,但会在树上贴上“山神贴”,表示对芭蕉树主人的祝福,同时也是对芭蕉神的尊敬,保佑芭蕉树越长越好。每个街道在编扎青龙时,锣鼓队的老艺人们便会在一旁演奏为节日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龙身先用麻绳铁丝等扎成龙筋,再将采摘的芭蕉叶均匀的编织在上面,整个龙身绵延近百余米,龙身上插满仙香和竹筒,竹筒中塞上浸满煤油的棉花,待祭龙时便点燃棉花,整个青龙便犹如火龙一般。乐民人认为火有强大的力量,可以驱逐邪恶,希望火能够赐予“青龙”强大的力量去战胜“白虎”。

2.2 舞青龙的仪式概况

祭龙:日落黄昏之时,东、西、南、北、新街的民众开始在各自街道进行祭龙仪式,街道居民在龙头前烧香烛、斟烧酒、备三牲,锣鼓唢呐奏乐祈福,长者们开始操持祭龙仪式。主持祭龙的是本街道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手持黑色“灵石”点化公鸡以赋予精气,之后祭拜者们也纷纷拿出自带手镯、项链、戒指等物品让长者点化以获得灵气保得多福多财、平安如意。长者将米撒在龙身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将公鸡的鲜血洒在龙的身上以敬龙,这是把龙“唤醒”过来,人们认为鲜血能够增加龙的威力使其变得更加的勇猛善战。

祭神:龙被点醒之后,随即礼花高起,鞭炮齐鸣,青龙在引龙人的带领下开始起龙,青年们拉着燃着的鞭炮为青龙开路,少年们高举着“龙珠”为青龙指路,人们举着火把抬着青龙疾步行进。五条龙依次来到笔架石山下的太军庙和“龙头社”进行祭祀,以示敬神。笔架石山是乐民当地的风水宝山,太军庙中供奉着太军娘娘、冼太夫人和观世音菩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四面八方的人群会络绎不绝前来进香朝供。青龙来此祭神既是对地方神灵的崇敬,也表达了民众祈求地方安宁、人丁兴旺的愿望。

舞龙:祭神之后,舞龙正式开始,手持街道牌坊者在前,后跟随手持龙珠、爆竹的人员一起引龙,舞龙队员们抬着青龙疾步行进,锣鼓队跟随青龙全程演奏。每条青龙按照其既定线路在街道中穿行舞动,为沿街的居民送去祝福。青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焚香祭拜、燃放爆竹以示敬龙。当青龙行至街头或是两龙相遇时,便会在此翻腾起舞,寓意把“白虎”压下去。青龙身上的火灭了,人们就会重新添加煤油为龙补充“元气”。上百人舞动的火龙在街上蜿蜒舞动,十分壮观,舞龙的人一边舞一边发出“嚎嚎”的喊声,仿佛龙在呼啸,龙在怒吼,场面气壮山河[4]。

刘佳抓着我撒腿就跑,我第一次知道他原来那么会跑,亮晶晶的汗液顺着他光洁的额头滑落到脖子上,清早榕树叶上的露水都没有它那么剔透美丽。

会龙:晚上九时许,五条青龙在新民路与胜利街的十字口路处相汇,展开了壮观的会龙表演。引龙者拖拽着长达数米燃着的鞭炮,时而甩出,时而缠绕身旁,引领着青龙穿行翻滚;舞龙者举着青龙上摇下摆,近百人的队伍协调一致,青龙在烟雾爆竹中蜿蜒穿行;斗龙者携带炮竹在在五龙之间穿行嬉戏,引逗青龙和观众。不多久,五龙交汇的街道地上红装素裹,人们在这竹光炮影、烟雾弥漫的氛围中尽享节日的狂欢。

送龙:十点左右,会龙结束,众人将青龙送到郊外的“龙头社”路旁进行拆龙,抽“龙筋”,剥“龙骨”,拔“龙须”,砍“龙角”,后把剩下的“龙皮、龙肉、龙骨”进行火化,意为送龙升天。此过程中,如果维持不好秩序,也会出现哄抢的现象,因为人们认为得到“龙角”、“龙筋”、“龙须”者最幸运,拿回家中能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吃龙粥:送龙完成后,人们会到煮“龙粥”(瘦肉粥)点,拿“龙粥”品尝,吃到“龙粥”可保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历时近四个小时的舞龙过程宣告结束,人们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赏月畅饮,共享天伦之乐。每年中秋舞青龙寓意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安居乐业[5]。

3 浦北舞青龙的特征

3.1 仪式性浓重的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体,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6]。浦北舞青龙的具备浓重的仪式性特征,是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青龙经过250多年的传承延续至今,自诞生至今虽不久远,但期间从未间断,其程式、结构都相对比较固定,为当地民众所忠实地践行[6],具备鲜明的“模式性”特征;舞青龙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仪式隆重性和它对于当地人的意义要超过春节,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人均可参与,可谓最“接地气”的民俗体育活动。龙头重达100-150kg不等,需6-8人才能扛起,龙的长度从70-100m不等,在持续近4h的仪式过程里,几百人共舞一条青龙,期间扛龙头者承受着巨大的运动负荷,需要轮换才能保证舞龙过程的顺利。中秋之夜的乐民气温一般在28-30℃,且湿度较大,各青龙队员在近4h的行走距离大概在14-15km,期间也会做出各种舞龙的动作,所以,青龙队员的体能在整个舞青龙过程中经受着严峻考验。

3.2 与众不同的展现形式

浦北舞青龙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体现了乐民人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为物质的成果,也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具有唯一性[7]。首先,体现在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浦北青龙在制作上就地取材,芭蕉叶、竹条、竹筒、麻绳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据悉南宁长堤镇也有制蕉叶龙的习俗,然而在制作工艺上有较大差异,长堤镇的蕉叶龙从龙头到龙身均为蕉叶制作,包括舞龙者都身批蕉叶,而浦北的青龙仅龙身为蕉叶所制,龙身上插满燃着的竹筒,也是其独有;其次,在舞龙时间上具有特殊性,长堤镇舞蕉叶龙是在过年期间且是在白天,宾阳舞炮龙是在正月十一晚,有的地方在二月二“舞宝龙”,三月三“舞草龙”,仅香港铜锣湾大坑在中秋之夜“舞火龙”[2],其它地区能坚持每年中秋之夜舞龙且世代延续的并不多见;另外,浦北舞青龙独特的仪式流程与其它舞龙项目比较也具有鲜明特色。浦北舞青龙仅能够在乐民形成及延续,除了因乐民为“白虎之地”,以及“青龙镇白虎”的传说之外,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根据《广西圩镇手册》解释到“圩”的保存保证了乐民没有现大规模人口流失,人口的相对稳定,这使得舞青龙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众基础。

3.3 活态中的创新发展

3.4 全民化与年轻化的传承方式

浦北舞青龙因为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而历久弥新。然而,很多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窘况,其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传承人过少或者传承人老龄化的情况。以宾阳炮龙为例,它的传承是通过“师承”进行传承的,如今已延续到第五代,每代均有两名传承人,这种传承方式可以保留其最淳朴的文化底蕴和正宗的制作工艺,但是,部分环节缺少年轻人的加入极易导致其传承与时代脱节,甚至会出现传承危机。有研究表明舞炮龙中的抛火药技艺几乎绝迹,由于家族意识的淡化,而且抛火药又是一项脏活累活,年轻人已都不愿学习[10]。浦北舞青龙在第3代传承人韦锦凡先生组织下,各街区都有独自的传承团队,老艺人各自带有徒弟,男女老少都会参加到青龙的制作和舞龙过程中,尤其是舞龙过程大多是少男少女参与,甚至儿童也在其中,因此具备了传承人年轻化的绝对优势。舞青龙的队员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征,他们大部分都是学生,年龄在10-20多岁之间,最小的队员只有7岁,很多回乡过节的大学生都是舞龙的骨干力量,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不但确保了传承人的延续,而且将更多的活力与创意注入到传统的舞龙文化中,保障了舞青龙的传承与发展,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传统的传承方式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4 浦北舞青龙文化的发展优势

4.1 合力共创的集体记忆

浦北舞青龙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符号,既是族群记忆表述的载体,也是族群记忆传承的载体。舞青龙把乐民人结合到有秩序的生活中,也一次次强化着集体记忆,把人们凝聚起来。舞青龙是乐民人中秋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寄托和获得文化归属感的载体,舞青龙同时记录着几代乐民人的成长。新区长者黄德祥回忆:“很小就开始舞龙,五岁开始舞龙珠,大了后就舞龙头、龙身”。正是对文化的集体认同,青年人在长者的带领下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舞龙之中,挥洒着汗水,享受着集体的欢腾,生成着集体的记忆。舞青龙的集体记忆自有其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通过合力共创才能真正实现。老人协会是舞青龙的组织基础,东、西、南、北、新区街道都有各自的“长老”,他们跟政府部门一起讨论每年青龙节的工作并负责筹备、组织、实施工作。广大民众在舞青龙的举办过程中纷纷捐助,每个街区也都张榜公示所捐份额,在双赢的条件下,有些单位和个人会加大捐助额度,除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少量拨款外,舞青龙开支经费都来自乡土社会自身,这是舞青龙全民参与的经济基础[11]。

4.2 能诗善赋的文化传统

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能够使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同时还能够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浦北人好诵善吟,常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编纂成诗歌、对联、童谣以便记录和流传。一首《青龙舞中秋》,记录了舞青龙的起源、传说、制作、仪式等情景,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生动,在浦北可谓妇孺皆知。诗的第四节便生动地描述了会龙:“乐民虎地好商埠,十字街头会五龙,雄伟壮观超跌起,人山人海了其中。民众安顺欢笑语,乐民事业更火红。[12]”乐民的群众书法爱好者用红纸书写的“中秋佳节,共庆升平,是晚五彩青龙踵游贵府”门联贴在各家各户的门前也已成为传统文化习俗。浦北县文联韦志远先生作有多篇关于舞青龙的童谣和诗歌,更是深切表达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

4.3 竞相展现的节庆氛围

浦北舞青龙目前的开展过程中呈现出五条青龙争奇斗艳的场面,也折射出竞争环境下舞青龙的发展创新。竞争主要体现在制龙、人数、花炮、宴席、创新等方面,最终归结为人们对各条龙的评价。五条街道制龙之时就展开了竞争,习惯上每条街的青龙都必须在吃饭前扎好,以便举行祭龙仪式。年轻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出质量好的龙,大家都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以表现自我,获得好评[13]。扎龙人充分发挥创造力力争将代表自己街道的青龙做得活灵活现,吸引众人的眼球,舞龙队员们在舞龙过程中也尽其所能,尽量将青龙的“威风”展现在观众面前。舞龙的人数越多代表街道的人丁越是兴旺,花炮越是缤纷响亮越是表示青龙“威力”强大,宴席摆得越是盛大代表街道越是富足,创新越是为民众称赞代表青龙越是富有“灵性”。夜舞青龙之后,民众就会议论哪条街的青龙是最好的,也正是这样的节庆氛围促进了舞青龙在竞争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

4.4 民众主导的保护模式

舞青龙为乐民民众所创造,其保护也是由民众主导,民众享有共同的利益和权利,政府在保护过程中主要起政策引导和行动指导作用,这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要求,同时也是民俗扎根民间,彰显民众文化自信的体现。在政府的引导下,乐民人努力打造着富有地方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开发,发展与舞青龙相关的商业活动和旅游业,每年中秋之际乐民镇开办的“青龙文化节”,通过举办美食、商品展销、文体比赛等相关活动,吸引了众多商人、游客、摄影爱好者、学者们前来。自2013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依法保护新阶段,文化部等部委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非遗法》的配套法规、条例[14],浦北舞青龙随即在政策和经费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支持,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保护意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5 结语

浦北舞青龙在世代流传中保持着较大的稳定性,保留了完整、纯粹的地方文化,也呈现出了变革性,不断融入时代文化,具有较高的维系、调节、经济和教育功能。舞青龙存在于独特的地方文化圈中,因此要注意保护其独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动员和启发更多的民众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保护自觉意识,进一步做好数字化保护与宣传工作,在保持现有发展优势条件下兼顾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与舞青龙类似的民俗体育活动因其独有的价值和功能可以作为地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对它们仍需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凝神关照它们的情感因素,深入阐发它们的人文意义,进而更加充分发挥它们的社会功能。

[1]王俊奇.论中国“舞龙”的形成和发展——兼论“手举舞龙”的起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7(5):88-90.

[2]李英,杨爱华.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6-10.

[3]谢勇云.中秋乐民青龙舞(浦北民俗风情)[EB/OL].[2012-05-29].http://pbx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48.

[4]广西卫视.《大美广西》四集系列片之《青龙舞中秋》[EB/OL].[2012-01-26].http://tv.cntv.cn/video/C34558/c2c776fdff99452a96 bd5547892bab2d.

[5]陈书远,黄景彬.乐民[EB/OL].[2012-07-05].http://pb.gxdqw. com/xzgk/201207/t20120705_12149.html.

[6]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33.

[7]李俊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挖掘与保护思路——以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现状为例[J].社科纵横,2010,25(8): 135-138.

[8]牛芳,卢玉,陈晓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58-61.

[9]李凤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42.

[10]伍广津.民俗竞技舞炮龙中抛火药技艺缺失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6):124-127.

[11]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覃永亮,鲁青.乐民圩变迁及传奇[Z].2012:23-28.

[13]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风情[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14]李瑞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发布[EB/ OL].[2014-11-02].http:/politics.gmw.cn/2014-11/02/content_13732 693.htm.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e of the Green Dragon Dance in Pubei

FANG Pengfei,LI Naiqiong

By using theMethodsof field research,interview,comparative analysis,documentary data,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for the origin,development,production,ritual,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the culture of the Green dragon dance in PuBei,providing case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xcav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folk sport in our country.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Green dragon dance as cultural sport activiti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formal ritual,exhibition form and inheritance way,which providing significant meaning i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green dragon dance in Pubei;field work;folk sport;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G853

:A

:1003-983X(2017)05-0414-04

2017-01-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C890002);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393)

房鹏飞(1983-)男,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钦州 535000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QinzhouUniversity,Qinzhou Guangxi,535000

猜你喜欢
青龙舞龙民俗
冬季民俗节
舞龙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中秋舞龙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青龙现身记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