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王冬冬
社火民俗体育历史源流及其传承研究
王晶,王冬冬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社火民俗体育的内涵、历史源流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火民俗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意蕴;视野局限、后继乏人、文化忽略、导向不力等是制约社火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立足国际视野、创新呈现形式,增强社会认同、夯实群众基础,积累文化沉淀、彰显民传魅力,加强组织管理、增强扶持力度是社火民俗体育传承的主要对策。
社火;民俗体育;历史源流;传承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社火作为民俗体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发展社火民俗体育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体育文化自觉和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探究社火民俗体育的历史源流,并分析其当前的发展态势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社火民俗体育的传承方略,以期为社火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1 社火的概念
《中华国粹大辞典》认为,社火是春节期间举行的民间赛神和游戏活动。社指为祭祀土地神而举行的活动。火,指红火。社火作为群众性的集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盛行,俗称“耍社火”、“扮社火”、“闹社火”,也是汉族各种民间歌舞和技艺的统称,包括民间的舞蹈、鼓乐、武术、杂技、杂戏等[2]。徐海荣主编的《中国娱乐大典》认为:社火又叫“扮社火”、“闹社火”,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以歌舞为主,主要在春节、元宵和迎神赛会期间表演,场面庞大、红火热闹,尤其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3]。齐森华等人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典》中称,社火是古代民间节日活动演出各种伎艺的别称。“社”即赛狂,“火”指一火、一伙,赛社以集合各种伎艺演出为之,非人多不办,故曰一火,合称社火[4]。《咸阳大辞典》则提出,社火是民间传统节日娱乐习俗,俗称社虎、故事,更早以前称赛神,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祭祀神灵的艺术,多以历史故事编演,锡鼓伴奏,有演有唱,载歌载舞,热闹紅火[5]。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社火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他们或说是一种习俗,或说是一种表演和活动,但即使是莫衷一是,社火的4大特点仍隐约可现:一是社火的活动目的是为了祭祀祈福;二是社火的活动时间是在传统节日;三是社火的活动地点是在民间;四是社火的活动场面非常热闹。因此,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妨把社火定义为:是在民间传统节日期间,由村社举行的迎神祈福活动中所扮演的各种技艺活动的总称。
1.2 社火民俗体育形式的呈现
1.2.1 表现形式
社火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呈现。如“凤舞”、“竹马”、“芯子”、“背棍”、“台阁”等,其特点是形式灵活,动作简单,演员可多可少,适于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社火民俗体育中的一项活动为例,来具体阐述其表现形式。背冰又叫“亮膘”或“炼铁骨”,是首阳乡长旺村(东与南均接芮城县,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相对,北连韩阳镇)独有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背冰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在每年春节前后的社火表演中,男子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在锣鼓的伴奏下沿街展示,其胸部、胳膊、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6]。社火通常需要有一个仪程官,随着锣鼓点来说祝词,现编现说,并伴有鼓声渲染气氛。
1.2.2 表演形式
社火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骑着马、牛表演的“马社火”;有一个大人背着一至三名的“背社火”,以及“车社火”、“高跷社火”等。耍社火时,以演员的动作表演为主,并配以锣鼓、仪仗等,即使在进行的过程中演员不说不唱,也能以人们喜闻乐见方式表情达意。社火的表演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到历史故事、传奇人物、轶闻野史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演。社火表演中的《共工战祝融》、《药王收五脏》等,都是源于很古老的传说。社火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其文化内涵,如在高跷表演中,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为了使高跷表演更具有魅力,人们常把传统戏剧如《西游记》、《白蛇传》等与踩高跷技术相结合,既丰富了高跷表演的内容,又给传统戏剧赋予了新的形式,深受大众喜爱。
1.2.3 文化形式
社火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其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是历史发展中“活的文化符号”。社火多在传统节日期间的农村举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娱神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逐渐增加了娱人的元素。这一古老的民间风俗,伴随着数千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兴盛而发展成熟,直到现在,社火依旧是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之一。不同地区的社火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陕西社火中的跑旱船善于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山西社火以锣鼓类和秧歌类见长,锣鼓表演的场面壮阔,节奏热烈,表现出黄土高原人的粗犷、雄壮的气质特征,秧歌舞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庆阳社火往往被赋予神话的色彩,如“风婆娘”就是神话里是司兴风降雨的神,表演时用夸张、滑稽的动作来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现出庆阳人质朴、幽默的风格。
2.1 社火民俗体育的起源
关于社火的起源,比较集中的有宗教起源论、军事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等。根据相关资料,“社”与“火”合体成为一个词是在宋代,社火大致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宋范成大《石湖集》中就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之句,卷文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7]。可见,在宋前,大抵是有社火之实,却无社火之名了。“社火”发源于古老的石器时代,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商周时期的“傩午”、秦汉时期的“杂戏”、唐宋时的“射虎”有着密切的关系[8]。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表演至今仍保留有古代祭祀、驱邪的傩风,具有古老的乡俗文化基因。因此,学界一般认为它是自宋代成熟并发展到高潮后延续至今[9]。
2.2 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态势
目前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4个态势:一是社火的组织形式由无组织松散的状态,逐渐向有组织严密的方向发展。以关陇社火为例,在关陇地区,社火已成为由具有影响力的民间权威人士领导,若干热衷于社火表演的乡里人组成的团体,即社火会,它有行政和组织的双重作用。二是社火表演内容在与时俱进。以前社火内容基本以祈神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传统社火的基础上融入戏曲、现代舞蹈等元素对一些节目进行了创新,赋予了它新的形式和生命。例如将“竹马”与“昭君戏”相结合,不仅丰富了“竹马”艺术表演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创新了“昭君戏”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三是社火传播路径呈现多样化趋势。社火分布的地域非常广阔,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社火不仅可以口耳相传,而且还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在对社火进行描述,并配有相应的视频。此外,社火举办的时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节假日,平日去乡村旅游时,当地村民也能为游客献上社火表演。四是社火民俗体育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正在向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渗透。社火民俗体育可以作为一种舞台展演,向社会传达出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如:国际龙狮文化节中的舞龙、舞狮等项目的某些功能正在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转进,影响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某种法则。
3.1 视野局限
在推进社火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把过多的视线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缺乏国际视野,使得社火民俗体育难以走向世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类型和模型的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会出现不同其群体的冲突[10]。不同形式的社火民俗体育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也存在一定差异。发展社火民俗体育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固守原有的呈现形式。当固有的社火民俗文化达到其最大价值的边缘时,其原有的价值也就会被忽视。发展社火民俗体育过程中,也不能因为差异,而把视野仅局限于国内社火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火原信奉的文化根基(鬼神观、宗教信仰观)正在快速失去,如果不积极融入时代元素,逐渐走出发源地和国门,全面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并主动内化与创新,其形式就会被忽略,继而失传。譬如,现已失传的晋南隰县刘海戏金蟾、四老爷座扶杆等社火,就是因为因循保守,不愿与外界接触、交流所致。
3.2 后继乏人
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对社火民俗体育缺乏热情。社火民俗体育的参与者,大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一辈,后备力量不足,缺乏新生力量的注入,使其发展缺乏活力。因很难培养接班人,当老一辈再也“闹”不动的时候,这一活动精华也随之流失。在人员结构方面。目前社火表演的女性化特征突出,年龄结构上表现为老龄化明显。表演人员短缺,“跳桌子”、“翻杠子”、“踩高跷”等,因动作难度大,对表演人员的要求高,所以很难培养接班人,特别是后继人员对农村民俗节目产生的自卑感,使得他们正在有意识的远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社火“绝活”正在逐渐流失。可见,后继乏人是社火民俗体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3.3 文化忽略
社火民俗传统体育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蕴含一定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易被人们所忽略,这也是抑制社火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社火是民俗体育的一部分,它不但是节日庆典时所举办的活动,而且还可以透过这些民俗体育活动,窥见它所负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功能方面。虽然民间社火已由以前的祭祀和祈福的功能发展为节日庆祝及大众娱乐的活动项目,但在乡村社区中,人们有很多现代娱乐消遣方式,如跳广场舞、练太极拳、搓麻将等,尤其是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能欣赏到电视文娱节目。娱乐方式的增多,无形中分散了乡民对于社火表演的关注与参与度。人们对社火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一项简单的活动,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文化源流,以及蕴藏在这种文化源流中的精神内涵和民族自觉。例如,对于“秧歌”这一文体娱乐项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节日庆典戏耍的活动,忽视了“歌”所表达的精神情感。正如《尚书》载:“诗言志,歌咏言”。“歌”可以提高对劳动的兴趣,也可以消除疲劳,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
3.4 导向乏力
社火民俗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的、松散的发展状态。民俗体育的传承在途经和手段上比较特殊,是师傅带徒弟,而且主要靠口耳相传,与当代学校体育教育脱节是其发展的瓶颈[11]。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没有采取相应对策,在学校教育中设立相关课程,也没有开设相关的活动,使得青少年没有了解和参与社火民俗体育的途径。政府各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没有做到动员人人参与。
4.1 立足国际视野,创新呈现形式
在审视社火民俗体育时,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本国,同时也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只有在国际视野下,我们才能看清我们的社火民俗体育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和保持什么心态。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去应对。运动化或竞技化,是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社火发展的必由之路。如竞技舞龙、竞技龙舟、竞技太极拳、竞技抢花炮,其生存发展应服从竞技逻辑,即规则统一化、组织全球化、比赛商业化、选手职业化[12]。竞技化也意味着组织的国际化,我们之所以称某项运动为国际性的运动,标志之一便是该项目有了国际性的运动组织。如,社火民俗体育中的舞龙,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积极吸纳他国文化精华,对表演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竞赛规则等进行了合理化的调整和改变,从而使得中国的龙舞和龙文化在全球得以发扬光大。
4.2 增强社会认同,夯实群众基础
社火民俗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民众不了解,后继乏人,导致其不能快速发展。所以,社火民俗体育不能仅依赖祭祀祈福或节日庆典等活动来传承,而应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社火民俗体育活动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主流,符合大众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只有当民众对社火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需求,才能促进社火民俗体育的传播。认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增加人们对社火民俗体育的认知,得到人们的认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来实现。比如,在学校设置相关乡土特色课程或者在农村乡镇由政府和村民出资共建文化广场,让学生和当地村民全面学习和参与当地的社火民俗体育。当人们在认知和参与社火这项民俗体育时,不仅潜移默化了人们对社火的理解,更加强了人们对社火的认同感,同时也为社火的传承夯实了群众基础,培养了接班人。
4.3 积累文化沉淀,彰显民传魅力
不仅要把将社火民俗体育视为一种娱乐嬉戏的身体活动,更要从文化传承的高度认识社火民俗体育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把社火民俗体育提高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我们的许多民俗体育活动,如舞狮、舞龙等才能在推广的过程中更具内涵,更能彰显出无穷的民传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积累沉淀会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定性的心理趋向和思维定势,这便是文化传统。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价值取向、评价尺度、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使其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13]。社火民俗体育发展需要这种文化沉淀和关怀。
4.4 加强组织管理,增强扶持力度
1)政府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发展社火民俗体育,使其由自发和松散向组织和严密迈进,并且保留一些灵活而又朴素的组织方式。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在保留民族个性和尊重民族习惯的基础上,使社火民俗体育的组织更加严密。2)要大力扶持和倡导各类社火民俗体育活动,让社火民俗体育活动深入人心,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3)要建立专项经费,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滞后,造成农村人口的相对贫困化,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的社火表演,一些陈旧的表演道具,如花鼓、旱船、龙灯等,需要不少的资金来换置。
[1]邹利江.湘赣边区民俗体育状况研究[J].农业考古,2010:318-320.
[2]门岿,张燕谨.中华国粹大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3]徐海荣.中国娱乐大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齐森华,陈多.中国曲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英民.咸阳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6]暴丽霞,王建洲.河东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5):77-80,82.
[7](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M].范石湖集(卷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
[8]陈丽伶,于辉.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48-51,62.
[9]李宝杰.陕西民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比较与分析——闹秧歌、闹社火为例[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1(3):008-016.
[10]白湘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王铁新.晋南社火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 125-128.
[12]李睿.龙狮文化发展三途:竞技运动、舞台展演与国足象征[J].体育与科学,2016,37(2):43-49.
[13]陈颖川.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抉择与人文精神的复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85-87.
“Shehuo ”Folk Sports History Origin and Inheritance Research
WANG jing,WANG Dongdo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otation of the“Shehuo”(Festival Entertainment)folk sport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expert interview,field research method are u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Shehuo”folk spor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trong folk custom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main causes restricts"Shehuo"folk sports development including imited view,dried up cultural,ignore the lack of orientation.The main strategy to develop“Shehuo”folk sports includes standing international horizonand and innovation in the present form,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identity and mass bass,increasing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traditional charm,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Shehuo”folk sports heritage.
shehuo;folk sports;historical origin;inheritance
G80
:A
:1003-983X(2017)05-0408-04
2016-12-15
王晶(1991-),女,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P.E and Art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