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竞技体育改革与传统文化心理

2017-03-07 10:53祝捷梁剑同贝恩渤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牌竞技运动员

祝捷,梁剑同,贝恩渤

析中国竞技体育改革与传统文化心理

祝捷1,梁剑同1,贝恩渤2

中国竞技体育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后,仍需要在改革中求发展。为此,本文尝试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和反思中国竞技体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主要心理及表现从体制、管理、训练、竞赛几方面剖析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指出:守旧、唯上、重面子与功利、缺乏平等意识、不尊重人的价值、缺乏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缺少自我独立意识与创新意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以期为改革提供理论与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在人心中的巨大惯性力和影响力,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竞技体育;改革;传统文化心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首次一举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两个第1,继而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又以金牌总数第2的佳绩续写了辉煌。在处于颠峰的惊叹、欣喜之后,许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竞技体育后续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在强大的体制和辉煌的成绩面前,如何保持和加强中国竞技体育的前进势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1 中国竞技体育与传统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仍是一以贯之的举国体制。应当承认,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现实的国情下仍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这是很多别的体制不可比拟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文化体育交流交往的增速,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整体需求的提升,也逐渐显露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和不足。这些弊端与不足如不革除或加以弥补,中国竞技体育将很难获得持续、优质的发展。

1.1 举国体制的优势与特色

举国体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集一国之力,推进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提升竞技体育项目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金牌和奖牌。这一优势已经为中国竞技体育几十年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然而、纵观中国竞技体育许多项目成功的模式,莫不是那种摩天大楼式的,即基础面很小,参与人数十分有限,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高度却很高。即使象足球这样成绩并不如人意,影响力却很大的项目,也是观众及球迷众多,而真正喜欢足球并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仍然极少。这一特征与世界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完全不同,他们的优势项目成功模式大都是有广泛群众运动基础的金字塔型。因此,可以说中国竞技体育几乎是在没有什么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可能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竞技体育。

1.2 举国体制的弊端

然而,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利、弊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的。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对在旧中国体育的破烂摊子上建立起新中国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曾起过重要作用。而且,与当时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并行不悖,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忱非常高涨。国家以有限的财力投放到竞技体育方面也并没有影响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反而带动和促进了广大群众锻炼的热情。

不可否认的是,举国体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变了味,表现得越来越功利化,表面化,集中体现就是在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金牌第一”或“唯金牌论”的价值观。相比之下,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和发展。国民体质的下降令人担忧,而中国近20年来青少年体质出现的滑坡现象更是关乎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广大群众锻炼健身意识与行动的缺失以及在体制内存在的种种弊端与金牌大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把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

2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分歧与视角

2.1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分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在不断改革或寻求改革的过程中,改革大潮中的中国竞技体育也必然要顺应改革的大方向,面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各种现实问题,有所作为。然而,在08年北京奥运会后,许多人都期盼改革有所动作时,却没有等来改革的信息。有人认为,举国体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不需要改革[1]。“举国体制”需要改革与不需要改革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分歧如此巨大的局面下,有如著名体育学学者卢元镇所说,“中国体育改革是‘一潭死水’”[2]。这也说明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改革的动力还不够强大。

2.2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视角

尽管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分歧很大,但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各种文章及分析讨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国际责任[3];韩玉姬,王洪珅:我国举国体制的回望及其在北京奥运后的发展走向[4];蒋新国: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5],等。这些文章和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舆论,都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中国竞技体育改革展开探讨,但多是从体制、管理、行政、市场等方面着眼来看改革,却极少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心理视角来看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文献资料。改革最直接地目的就是要革除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各种弊端。除了体制与经济的影响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更多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广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细分析之,中国竞技体育现存的种种弊端,追根溯源,其中很多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中国竞技体育改革面临的困惑,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3 中国竞技体育与传统文化心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文化造就了中国的竞技体育,同时,中国的竞技体育也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在5 000年文明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悠久和传奇举世闻名。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或是古时的精华变成了现代的糟粕,成为阻碍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前进的羁绊。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传承性必然将各行各业都染上文化的色彩。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竞技体育所处的文化心理氛围,为观察分析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促进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3.1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学者汪凤炎曾将中国文化心理学定义为:“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换言之,就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为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等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由中国人生产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实物层面的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另一是中国人的行为文化尤其是具典型中国特色的行为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6]。

由此可见,文化心理是从文化传统中孕育出来的,同时又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3.2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固守的是亘古不变的小生产的农耕经济,狭小的社会空间和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与意识。勤劳、知足、忍耐、老实、守旧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悠久与博大精深,故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具有内涵丰富和表现多样的特点。许多名人及中外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研究的结论也是众说纷纭,各不相同。林语堂先生总结中国人之德性有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等八种[7]。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加以总结是没有排外精神;勤劳、和平、守法;恒守古法,不思变通;尚鬼神;不敢行;知识程度不足;不敢为主人;一盘散沙;自大;凝滞不前;不尚自由……等[8]。

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来过中国的外国人试图概括或描述中国人的国民性,如,孝悌、获利性、没有公正、能吃苦、宿命论、迷信盛行、软弱性、礼仪性、无宗教信仰、中庸、重儒教、不求准确、知足、有私无公、同一性等等[9]。

总之,无论是德性、民族性还是国民性,有两大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一是中国伦理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是传统文化构成的主干,它的核心是忠孝节义的纲常伦理。它既是一种严格的社会伦理,也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方式。二是长期封闭、自足型的小生产方式的存在,限定了人们的思维、意识和眼界。从这两点出发不难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主要特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主要有尚和心理,人情心理、从众心理(趋同求同),迷信心理,面子心理,人上人(极权)心理等,表现为服膺传统、敬畏鬼神、崇拜权力、因循守旧、极端实用主义、非理性和缺乏自我意识等。

而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的“面子”的确重要,讲面子、要面子、看面子、给面子、碍着面子、不能拨面子、不给留面子,……。凡此种种,构成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面子、人情、关系的社会网络,“关系”甚至重于规则、法律,以至各行各业,潜规则盛行。由于“关系”的重要性,许多人在琢磨人方面的热情远高于琢磨事。鲁迅先生曾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10]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也在《中国人的脸谱》一书中指出:一旦正确理解“面子”的含义,你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中国人特性”之锁的钥匙[11]。

另一方面,中国儒家的纲常伦理与中庸之道,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时至今日,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仍有其遗踪。权威主义、权力崇拜以及官本位的思想仍大有市场,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的历程中,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主要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潜藏在大众的意识深处,虽不彰显,却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几乎不分学历背景、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当然,也包括中国竞技体育的所有参与者(体育官员、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保障人员以至于观众和传媒从业者)。正因为是以潜意识方式存在,所以往往处于视野的盲点,不易为人所觉察。但其潜在影响之大、危害之深却不容忽视。

3.3 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与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权性的强大体制,具有统一号令,分工细致、执行力强的特点。但权力过于集中,大大限制了下层或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唯金牌论(面子和功利)的影响下,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也造成了各种弊端,如弄虚作假、钱权交易、急功近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等。

为了金牌,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也挤压了全民健身事业的空间和资源,造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

在同级部门或无关部门之间,又因为部门权力、利益,很难协调配合,“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典型的心理,极大地防碍了办事效率的提高和有利时机的把握。

3.4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可谓是半军事化、行政化的管理,国家出钱来养运动员,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基本上只要去训练,不用掏一分钱,因此,很多人参与到竞技运动里来,不象欧美运动员那样,是一种热爱、一种追求、一种享受,而是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份职业,一份工作,训练和比赛都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同时,运动员也可能失去了发表意见和选择的权力。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与教练员的矛盾纠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运动员的“要我练”是普遍的心态(雇用观点),这样,一项运动的主体(运动员)却成了最为被动的群体,即使是成名的运动员对本行也是“又爱又恨”。反观体制外的运动员,如中国台球著名球手丁俊辉、走出体制的网球名将李娜、彭帅等,他们决不存在“要我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强调尊卑有序,上级总是对的,所以在运动队里上级的意见、看法往往是最重要的,谁要是有不同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跟上级“过不去”,不给领导“留面子”,其次,才是教练员的意见。教练员则普遍感到“责、权、利”不够分明,不能完全、独立地按自己的训练思路、训练方法、训练计划来安排训练,极大地限制了教练员的聪明才智,也必然影响到运动员的成才率和成功率,失败了也很难弄明白真正的原因,而最终也无法要求教练员为此承担全部责任,这样的怪圈很难打破。

现行的管理模式对人比较冷漠、刻板,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似乎运动员教练员只是用来夺金牌的工具,而对运动员的人生规划,特别是对受伤和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和关怀还有不足,使运动员对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后顾之忧,这也是造成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早早退役,未能发挥其应有才能的重要原因。

3.5 中国的训练体系与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的训练体系是以教练员为中心的训练体系,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几乎没有运动员的参与,多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的所有方式和目标,训练气氛较压抑。每日三点一线式的训练比赛生活,枯燥乏味,难有激情。运动员也不太敢对教练员讲真话,反映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整体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守旧、趋同)。如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一直沿用到新世纪初,几十年不变,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训练中缺乏科学训练的意识,沿用经验主义的教条成为主流,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在传承中缺乏创新,充其量只能保持现状,而难以超越(守旧,趋同)。另外,在训练环境中,内耗很大,人事关系复杂,形式主义严重,很多训练是做给领导看的,教练员、运动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中。传统小生产者的封闭、保守意识浓厚,相互保密,甚至不顾大局,互相拆台。

民主型的教练很难取得成功,霸道型的教练反而大行其道。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直都在聘请知名的外籍教练到中国来执教,但成功的极少,特别是足球教练,成功的就更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虽然在专业上是被认可的行家,但对中国运动队中的文化心理氛围却很难适应,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3.6 中国竞技体育竞赛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竞技体育的竞赛价值观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重在参与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有一定差距。一切以取胜为目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金牌就是一切,只有金牌才有“面子”,对手段的合理、合法、合规性不重视,甚至作假,年龄作假、身份作假、使用违禁药品等不一而足。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让球作假,受到处罚,然而,有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完全背离了体育道德和精神,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金牌第一,比赛本身承载了太多的期望、责任和功利,运动员教练员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加大了教练员、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就连在中国执教的外国教练也感同身受。中国佩剑奥运冠军仲满的法国教练鲍埃尔赛后说,“在这里,一切都明白无误,那就是一定要获胜。如果仲满没有为我拿到金牌,那我在中国的处境肯定无比尴尬”[12]。郎平也坦言,在美国女排担任主教练比在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要轻松很多。在金牌的压力下,运动员比赛过于紧张是通病,也成为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最不易解决的问题之一。

“金牌至上”的客观存在,造成对金、银、铜牌获得者态度和待遇的极大差别,让不是金牌的运动员很是失落,产生一种被忽视、被遗忘的感觉,这种非理性的做法既强化了对金牌带来利益的追逐,又打击了更多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积极性。

面对金牌的压力,引发许多短视、短期行为,对于还有可能拿到金牌的老运动员不顾一切地拼命使用,而忽视后续、后备人才的准备和培养。另外,对运动员选材的长期研究则无人愿意持续去做,因为选材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与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是相悖的。

上述对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管理模式、训练体系、竞赛价值观进行文化心理的反思,映射出中国竞技体育中最突出的弊端是守旧、唯上、重面子与功利,缺乏平等意识、不尊重人的价值,缺乏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缺少自我独立意识与创新意识。曾有著名南美足球教练在评价中国足球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足球运动员最为缺乏的是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或许也适用于中国竞技体育其他方面。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氛围里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

4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竞技体育的确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只是成为了一个金牌大国,甚至还谈不上金牌“强国”,因为许多分量很重的奥运会项目金牌,中国所取很少,联想到中国全民健身、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现状,目前,也还够不上一个体育强国的地位,这与正在崛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形象很不相符。

4.1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之难

在中国改革尤其艰难。鲁迅先生在论中国之难改时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3]。中国人的中庸、调和、趋同、忍耐心性,天生对一切改革是无所谓和麻木的,当还能“过得去”的时候,很难选择改革的道路。中国竞技体育改革喊了不少年,却少有动作,只要现行体制还能多拿“金牌”,更多人还是会更倾向于“改善”或“完善”。而且,对现行体制的弊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认同度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加重了要不要“改革”的疑惑。

4.2 中国竞技体育改革要义

首先,中国竞技体育改革必然要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大势相契合,而且,利用局部改革的优势与有利条件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转变观念,即中国竞技体育的功能观念与价值观念,观念的滞后,决定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其二,在改革的过程中,形式的改革易于意识的改变。一切改革除造舆论外,一定是形式与制度的改革成为先导,以存在再来改变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需要有具有可行性、前瞻性、操作性强的改革制度设计,这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智慧和勇气。

其三,举国体制仍要继续发挥作用,但必须在改革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竞技体育涵盖很广,其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与功能很高。社会越发展,对精神的追求越高、越迫切。许多前所未闻的新型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就是明证。举国体制已无法再大包大揽,可能更多的是开放、指导、协助多项运动的开展。具备职业化条件的项目要实行真正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制度,摒弃伪职业化。中国女子网球几名优秀国手的职业化选择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如射击、跳水、体操、花样游泳、曲棍球等,由于群众的参与度极小,仍需保留在举国体制内,即使如此,也要尽可能地发挥专项协会的作用。

4.3 制约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层原因——人心

在有关部门对改革缺乏决心和决断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改革毕竟是一场大变革,有人说,改革就是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打破固有的格局,损失既得的利益,既要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更要有远见卓识与智慧。

改革最大的影响力是人心,改革的希望也在于人心,每个人的心。当人心最深处还是那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落后意识时,改革就会裹足不前。1984年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洛杉矶奥运会上仅得第3名,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李宁没能拿到金牌,结果遭到许多人的谩骂甚至骚扰。这两位名运动员的遭遇很能说明民众心目中对金牌的偏执。改革是“人心工程”,广大国民心目中的竞技体育应是怎样的,从每个人心中都可得到一个答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谈到治国之道的时曾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理解”,人性之中有好的东西有坏的东西,要通过法律等措施来限制坏的东西。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中国竞技体育改革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当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金牌已不那么重要了,体育回归其应有的价值,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

5 结语

中国竞技体育的改革势将必行,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视角来反思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不足,并非要全盘否定现行的体制,而是希望能够抓住目前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与时俱进,为转变发展模式作好理论与思想准备。众人熟知的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放单飞的争论与实践,就是对传统体制的一次挑战和突破,也是对传统文化心理的一次冲击和突破。对运动员和管理方来说,都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事例,将来还会更多。但是,也要看到传统文化是有巨大惯性和影响力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改革也不会一蹴而就,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1]张传奇.我对举国体制的看法[OL].http://zcq1981.home.news.cn,[2008-08-29].

[2]卢元镇.精英竞技应终结[N].华商报,2012(04).

[3]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与国际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4]韩玉姬,王洪珅.我国举国体制的回望及其在北京奥运后的发展走向[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

[5]蒋新国.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的分析[J].体育学刊,2010(7).

[6]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林语堂.吾国吾民《林语堂文集》第八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8]辛向阳.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9]辛向阳.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J].2008.

[10]鲁迅.说“面子”[J].语文世界:高中版,1994(1).

[11]亚瑟.亨.史密斯[美].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M].西安:陕西大学出版社,2007.

[12]鲍埃尔:若无仲满我处境将尴尬[N].体坛周报,2008.

[13]王学谦.探寻生命自由——《娜拉走后怎样》的重新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5(7).

[14]姒刚彦.望闻问切——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社会一文化脉络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

[15]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J].1993(22).

[16]王利国,文彦晶.文化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前沿问题及研究方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7]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祝捷.我国运动心理学家专业素质及工作模式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2(4).

[19]Pederson,p.Multiculturalism as a forth force[J].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ing,2001(1).

[20]Hermans,H.J.M.Kempen,H.J.G.Moving cultures:The perilous problems of cultural dichotomies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10).

[21]Katayama,S.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Toward a systematic view of cultur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1).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ZHU Jie1,LIANG Jiantong1,BEI Enbo2

After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Beijing and London Olympic Games,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still need to seek development during its reformat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iew and reflect on Chinaese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sychology,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sychology and performanc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drawbacks and shortagesfrom system,management,training and competition.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the key problems in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were complied with conservation,obey superiors,face and utility,lack of equality consciousness,respect for person’value,lack of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spirit of humanity,lack of sel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wareness.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reform.Meanwhile,it is still need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about the great inertia for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people and the reform can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competitive sports;reform;tradi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G80

A

1003-983X(2017)01-0007-05

2016-10-21

祝捷(1981-),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心理与运动训练.

1.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63;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1.GuangdongVocationalInstituteofSport,Guangzhou 510063,China;2.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猜你喜欢
金牌竞技运动员
迟来的金牌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有惊无险的金牌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