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病例报告·
1例异丙托溴铵联用复方甲氧那明致排尿困难的病例分析
王 涵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异丙托溴铵;复方甲氧那明;排尿困难;病例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指一种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1]。目前扩张支气管是AECOPD治疗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支气管扩张剂在临床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以为主。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与口服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常作为临床用药的首选。其中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改善呼吸困难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影响疾病进程,是目前AECOPD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然而,由于COPD患者基本为老年人,而男性老年患者常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抗胆碱能药物会增加急性尿潴留的风险。本文就一例AE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异丙托溴铵及复方甲氧那明致排尿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体会和建议。
患者,男,8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余年,再发一周”入院,有咳白粘痰,偶有浓痰,夜间不能平卧,需端坐位,稍活动即气喘明显,活动明显受限。听诊两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湿罗音。吸氧后SPO2:95%。入院前血气分析:pH:7.43,PaCO2:7.6KPa,PaO2:7.2KPa。血常规:WBC:9.68*109/L,N:91%。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衰竭”收治入院。
入院后予拉氧头孢抗感染,二羟丙茶碱、地塞米松静滴抗炎、扩张支气管,特布他林+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BID吸入扩张支气管,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tid口服止咳祛痰。使用3天后,患者出现夜尿次数增多,淋漓不尽,排尿困难的症状。临床药师认为,可能与异丙托溴铵及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有关,建议停用两种药物。医生采纳,改酮替芬止咳平喘,第二天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后行前列腺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予非那雄胺、萘哌地尔对症治疗。
抗胆碱药物主要是通过与体内内源性胆碱竞争胆碱能受体而发挥作用。目前已经确定抗胆碱能受体的五种基因亚型中,有M1、M2和M3受体亚型存在于人类肺部,它们在肺的分布和功能各有所不同[2]。分布在平滑肌细胞膜上的M3受体的密度随气道的分级而逐渐降低,其兴奋能收缩平滑肌。因此,AECOPD治疗中阻断M3受体是抗胆碱能药物的主要目标之一。此外,M3受体还分布在粘液腺、血管内皮细胞上和肥大细胞等组织细胞。所以抗胆碱能药阻断M3受体可引起口干、青光眼和尿潴留的副作用。该例患者使用的异丙托溴铵即为抗胆碱药物,可引起松弛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导致排尿困难的副作用[3]。
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上海第一三共制药有限公司)常用于急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具有止痉平喘、止咳化痰作用,其含有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碱、氯苯那敏4种药物。该药含有的氯苯那敏、氨茶碱等成分具有抗胆碱作用,同样可以造成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的发生[4]。潘建新等[5]发现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所致急性尿潴留的发生与前列腺增生无关,主要是因为药物本身导致,而且年龄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老年人若在服药过程中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情况,往往将其与疾病本身有关,而较少将其与药物的不良反应联系起来。因此,老年人若使用此药,尤其是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应在服用过程中密切注意自己的排尿情况有无异常,一旦出现排尿困难,及时予以停药,若症状得不到改善,应积极对症处理以免尿潴留的发生。
该患者同时使用异丙托溴铵及复方甲氧那明,两者抗胆碱作用叠加导致排尿困难,停用两药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通过本例,临床药师体会到药物治疗必须考虑患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态,尤其高龄患者,在使用抗胆碱药物扩张支气管时,必须了解患者是否合并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同时还需熟悉联合使用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以避免类似药物作用叠加,导致不良反应加重。此外,用药过程中,临床药师要加强药学监护,以便及时识别与处理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协助医生提供更优质的用药方案。
[1] 罗泽如,冯素玲.吸人性抗胆碱能药物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尿潴留1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15):1149-1151.
[2] 毛 辉.抗胆碱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3):227-229.
[3] 侯恩福.1例复方异丙托溴铵与噻托溴铵联用致尿潴留病历资料回顾[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02):33-34.
[4] 周 新,包婺平,等.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23):1761-1765.
[5] 潘建新,等.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致急性尿潴留7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4,(08):870-875.
R694+.55
B
ISSN.2095-8242.2017.067.13236.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