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兆庆
(张家港市香山医院放射科,江苏 张家港 215632)
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戴兆庆
(张家港市香山医院放射科,江苏 张家港 215632)
目的分析并探讨CT三维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股骨近端CT扫描,测量并分析股骨颈平截面髓腔长径大小等其他,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判断CT检查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实施CT检查,测量出21例患者股骨标本数据,对股骨假体实际型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实施CT三维重建具有可行性。
CT;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出现不同类型的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当老年患者出现股骨颈骨折时,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应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1]。同时,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越来越常见。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痛苦,通常需要行髋关节置换。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并不十分良好,而且不同程度的存在骨质疏松特点,对这类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临床较为棘手的一大难题,而对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在临床上就显得极为棘手,这也是骨科临床的重大手术考验,选择有效的措施科学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本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CT三维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效果,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47~89岁,平均(69.7±12.9)岁。其中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15例,骨性关节炎1例;均为初次置换。人工关节选用强生公司和捷迈公司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系统。
1.2 方法
CT三维重建测量法:本组病例使用GE公司生产Hispeed单排螺旋CT,和Optima CT660型 64排螺旋CT。扫描条件:电压130 KV,电流80~200 mA,层厚2~5 mm,螺距1~1.5。重建间隔1~1.5 mm。患者取平卧位、髋关节中立位,从髋臼顶上方3 cm至股骨小转子下方1 cm,通过三维数据处理站重建出髋关节三维表面模型,并着重测量CT图像上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及股骨干峡部的最小内经。将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4后处理工作站,再进行多种后处理,然后根据需要任意角度旋转及不同方位切割旋转,对病变部位、范围及邻近组织关系进行充分显示,并存储图像,最后将处理后的图像传入PACS系统[3]。
患者21例股骨标本各项测量数据与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计划有关的T20内测径为7.2~14.6 mm,平均(10.61±1.18)mm;N宽径为6.4~17.8 mm,平均(10.12±2.78)mm;N皮质厚度为2.7~12.5,平均(7.54±1.78)mm。
术前假体型号预测是全髋关节置换术计划的最重要环节,而做好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预测的前提是对股骨近端的测量,了解髋关节置换假体型号。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CT检查,测量股骨近端的解剖信息,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4]。常规X线片模板测量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提供的是二维图像,无法更好的了解髓腔内外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常规X线片模板测量更多的是依赖测量医师的临床经验,对髓腔内经的测量也会因角度不同而造成误差[5]。因此,采用CT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观察多处骨折移位情况,能够立体、直观地清楚显示折片移位、分离情况及其空间关系,以及髋关节脱位情况,对判断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固定器械的选择都有很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实施CT三维重建具有可行性,利用螺旋CT横断面图像能全面显示骨折全貌这一优势,经过后处理重建,可对髋关节骨折患者准确定性和定位,为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伤情的确诊及股骨假体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的测量依据。
[1] 蔡荣辉,李锐军,刘 康.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4,16:2636-2638.
[2] 杨富国,杨 波,黎双庆,杨逸禧.髋关节周围骨折诊治的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03:383-389.
[3] 李建龙,李毅中,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48:8943-8947.
[4] 李毅中,李建龙,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姜志钊.股骨近段CT扫描与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09:1536-1540.
[5] 蔡荣辉,李锐军.CT指导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偏心距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6,08:1173-1176.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