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威,姚成洲,吴 超,王雪山,孙 明*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此类患者在骨折后如果随意移动,可能会引发其它不良的后果。因此在院前急救当中,需采取措施对创伤盆骨进行妥善的固定。以往采用传统骨盆外固定带的固定方式,可在搬运患者过程中有效控制出血,固定中通常放置于两侧髂前上棘水平,但对于医生腹部查体较为不利,也会较大的影响患者的舒适度[1]。对此,通过研究采用T-POD创伤盆骨固定装置,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在院前急救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2例,研究了T-POD创伤盆骨固定装置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3~72岁,平均年龄为(38.4±4.9)岁。所选患者受伤类型包括3例开放伤、39例闭合伤,受伤原因包括24例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挤压伤。纳入标准:均符合不稳定骨盆骨折的诊断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它位置骨折的患者或其它类型骨骼疾病的患者。
检查和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快速做出急救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做好基本处理,建立静脉通路,常规补液和输液。应用T-POD创伤盆骨固定装置,根据患者情况,在大转子、髂前上棘水平位置放置T-POD创伤盆骨固定装置[2]。如果患者条件允许,尽量放置在双侧大转子水平位置,以提高出血控制效果,便于后续腹部损伤情况相关操作的实施,同时使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改善。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所有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采用Matta评分方法,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
所选42例患者中,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秀16例,优秀率为38.10%;良好22例,良好率为52.38%;总优良38例,总优良率为90.48%。
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当中,通常在急救处理当中应用骨盆外固定带的固定方式。这种固定方式能够在搬运患者的过程中,对出血情况进行更好的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的位置放置骨盆外固定带,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对于医生进行腹部查体较为不利,通过对尸体模型的研究,对此种固定方式力学性能等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手术的方法,创建新鲜完整尸体的不稳定骨盆损伤模型,将电磁感应装置连接到未实施手术创伤的一侧,利用Fastrak三维电磁运动分析设备,对骨折位置的角运动活动进行确定。T-POD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骨盆外固定带装置,应用这一装置进行骨盆外固定,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髂前上棘水平、大转子等位置放置T-POD装置[3]。
利用测试装置对模型尸体在床头抬高、滚动、转床等运动中,骨折位置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方面的最大位移情况。经研究得出结论,将T-POD装置分别放置在髂前上棘水平或大转子水平的位置,尸体模型骨折位置的位移活动量较为接近,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搬动和运动过程中,尸体模型骨盆骨折位置,在任何平面中,都没有发生较大的位移活动量。因此,综合研究结果,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来说,在院前急救当中,对于T-POD创伤盆骨固定装置的应用,应尽量在双侧大转子水平位置进行放置,从而能够是骨盆外固定带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部位形成更加稳定的固定,同时对出血情况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为后续腹部损伤情况相关操作提供便利,并使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院前急救当中,采用T-POD创伤骨盆固定装置,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
[1] 黄天勇,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骨盆骨折治疗中固定骨盆前环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38(3):291-293.
[2] 田素魁,等.使用TOS装置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7):598-600.
[3] 崔蕴威,等.应用有限元法比较3种内固定器械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137-142.